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

來源:時尚冬    閱讀: 8.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在生活中,中醫認爲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裏面都是有溼氣的,而且溼氣是可以靠食物來幫助的,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1

1、食療調理

(1)清淡飲食。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

(2)穀物粗糧爲主食。我們在吃多了大魚大肉之後不妨吃一些五穀雜糧,爲身體注入更多的營養。五穀雜糧不僅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還能排毒養顏、防溼邪。

(3)常吃薏米粥、淮山煲湯等。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溼。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蔘等放到煲湯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2、加強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爲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溼熱病症。加強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因爲在運動的過程中,體表的毛孔爲了散熱而張開,排出的汗液中就含有大量的溼氣。所以,通過運動也能排溼氣。

3、背部刮痧,散熱祛溼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於身體散熱祛溼。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着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4、拔罐

中醫拔罐也是一種常見的祛溼方法,且效果較爲理想。剛開始拔罐時,建議使用體型較小的罐子,可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拔罐結束後,整個人會感到輕鬆起來,這說明拔罐起到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後,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水泡、血點、淤血等情況,這是正常的,不必過於擔心。

需要注意的是,體內除溼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平時注意上述方法外,必要時看可中醫辨證施治。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2

首先是晚上11點多洗澡洗頭,本來在晚上洗熱水澡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但是熱水會刺激血液循環,升高體溫。而人們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後,回到家隨便收拾一下也得在11點左右才能洗澡洗頭。在中醫理論中晚上是人體收斂陽氣的時候,人在洗澡時體溫升高,到外面體溫又會很快降下來,這就會導致陽氣受損。

陽氣是身體的保護罩,也是抵禦溼氣的重要屏障,特別是很多人晚上嫌棄吹頭髮麻煩,基本上不吹,或者是吹半乾等到頭髮不滴水了就趕緊睡覺。而晚上的是溼氣最重的時候,這也就導致了喜歡很晚洗澡的人容易被溼氣入體。當然,不是建議你不洗澡,最好是在晚上10點前洗澡,或者是在浴室把頭髮吹的乾透了再準備睡覺。

其次是離不開空調,冬天吹暖氣,夏天吹冷風,吹得時候感覺身體很舒服,但是卻違背了自然規律。毛孔收斂有利於保持陽氣,毛孔張開在消耗陽氣,方便溼氣入侵體內。而人們在冬天吹空調,溫度高毛孔張開排汗,導致體內的陽氣減少,所以一到外面就感覺冷,還容易被溼氣入侵身體。而夏天的時候室內冷,毛孔關閉不能幫助身體排汗,體內的溼氣也就排除出去,於是身體素質越來越差。體內的平衡已經被經常吹空調給打破了,所以纔會不管怎麼除溼,溼氣還是除不乾淨。

最後是挑食,只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在中醫理論中油膩的食物吃多了容易生溼邪。這是因爲油膩的食物腸胃不好消化,比一般的食物消化的速度慢很多,而天天吃肉不吃蔬菜解油膩,促進腸胃蠕動。這個就會導致體內脂肪增加,除了會讓人發胖,也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尤其是脾臟除溼功能會下降,所以溼氣纔會不停的產生。

那麼,祛除體內溼氣怎麼辦呢?

其實,除溼並不難,學會一招就足夠用了,就是會吃健脾食物。脾臟是升清降濁的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溼器官。在早上的10點是脾臟運化功能最強的時候,所以溼氣重的人早上一定要吃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藥薏米枸杞粥,就有健脾養血的功效。或者是在吃完早飯後,喝一杯生薑紅糖水,也能健脾除溼,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幫助身體抵抗溼氣。而且一般的蔬菜水果粗糧,大多數都有健脾的效果,所以不用強逼自己可以吃什麼食物。但是,在吃的同時一定要做一件事,就是每天都要流汗,至少做15分鐘的平板支撐,有利於溼氣排出體外。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 第2張

都說十人九溼,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身體溼氣重,其實,感覺自己變懶,渾身不舒服,頭髮不管用什麼去油的洗髮水都沒有效果。吃飯沒什麼胃口,去醫院檢查什麼毛病沒有,就說明溼氣已經很重了。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3

一、艾葉泡澡除溼

用艾葉泡腳的話空調取出寒冷。艾是一種陽性的藥物,用艾葉水泡腳可以祛虛火、寒火,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疾病。對於身體寒溼重的病人,每週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的,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溼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身體溼氣重怎麼排溼氣 第3張

夏天用艾草泡腳能夠預防或治療感冒、發燒等症狀。不過艾葉是苦性物質,有涼性作用,可以降火特別是降肝火,艾葉泡腳對身體有好處,但也不能經常泡。據瞭解,艾葉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就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及情緒上的變化等。

取出五十克的生薑、菖蒲、藿香,一百克的艾葉,然後把它們放進鍋裏,之後在鍋里加滿水,煮開後再熬10分鐘;用紗布濾去藥渣,加入適量的熱水,泡澡15-30分鐘,有助於全身的化溼滅菌。

薏米,在中藥裏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爲上品,它可以治溼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血,古籍裏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二、喝薏米紅小豆粥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溼盛。既要去溼,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爲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溼外也溼,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溼的作用。實踐證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減肥功效,既能減肥,又不傷身體。尤其是對於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溼氣重怎麼調理

1、勤運動

溼氣重的人可以通過運動來緩解壓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排出溼氣。跑步、游泳、瑜伽、太極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加速血液循環。

涼性、生冷的蔬果,容易造成腸胃不適。酒、牛奶、肉類不易消化。所以,溼氣階段,多吃清淡的食物爲好。

2、多吃清淡食物

3、多做深呼吸

深呼吸有利於調整我們的肺功能,也會讓我們的溼氣消失。因爲溼氣會隨着呼吸呼出,並且保持通暢。

4、避開環境的溼氣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5、經常按摩腿部

特別是涌泉穴和足三裏,這兩個穴位能讓你的氣血運行起來。你也可以把整個腿部都做一個按摩。

6、按時睡覺

我們的身體在睡覺的時候會自己調整,晚上12點左右身體的機能會把體內多餘的水分通過腎臟和呼吸排出。所以,不要熬夜,你的身體就不會溼氣重。

溼氣重吃什麼

1、地瓜

地瓜中所含的纖維質鬆軟易被人體消化,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排便。烤地瓜是一種很好的吃法,而且連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燕麥可以滑腸和通便,促使糞便變大、水分增加,能有效地配合纖維,並且促進腸胃蠕動,發揮清腸通便排毒的功效。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時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蘋果、葡萄乾,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2、燕麥

3、薏仁

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4、 小米

小米不含麩質,不會刺激腸道壁,是屬於比較溫和的纖維質,容易被消化,因此適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適合排毒,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營養豐富,也有助於美白。

5、紅豆

紅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祕,促進排尿。可在睡前將紅豆用電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胡蘿蔔對改善便祕很有幫助,也富含β-胡蘿蔔素,可中和毒素。新鮮的胡蘿蔔排毒效果比較好,因爲它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蜜、檸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6、胡蘿蔔

7、 山藥

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沈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菠蘿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結語:溼氣對人體很重要,溼氣過多是人體許多病的病因,所以大家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體內的溼氣,上文詳細的講訴了溼氣重的人怎麼排溼,溼氣重怎麼調理以及溼氣重吃什麼,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