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懷孕之後,身體都會出現變化,經常會有各種不適的地方。最近就有很多孕婦在說自己體內溼氣很重,不知道怎麼辦,下面小編來分享一下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1

1、避免環境中的溼氣

溼氣重與環境有很大關係,所以準媽媽們應該儘量避免環境中的溼氣,潮溼的天氣盡量不要外出,而且門窗要關好。準媽媽們不要穿沒有晾乾的衣服,被子也要經常曬一曬,洗完澡後要擦乾身體和頭髮。如果房間內的溼氣也重的話,可以通過空調來調節。

2、適當增加運動

溼氣重多發生在不愛運動的人身上,體內的溼氣最好就是通過運動來排出,運動還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準媽媽可以適當增加運動,多去戶外散散步,曬太陽對胎兒的發育也是有好處的。

3、保證睡眠質量

準媽媽身上溼氣重的話,要注意保證睡眠質量,讓身體的抵抗力增強,這樣就不容易被溼氣所拖累了,減少疾病的發生。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4、艾灸

艾灸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通過艾灸祛除體內溼氣效果較明顯,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但艾灸講究穴位療法,可致動血,稍有不慎對胎兒反而有害無益,所以孕媽媽艾灸必須找專業的師傅,而且要在醫生的同意下才能進行艾灸,而妊娠初期是禁止艾灸的。

5、艾葉泡腳

幹艾葉10到15克,與5公斤冷水同煮,開後改小火10-15分鐘關,能下腳時算起泡20-40分鐘(有保溫瓶的話,可在瓶中長的'放半支、短的放兩節艾柱,用開水泡5-10分鐘後,再兌水泡腳)。水一定要沒過腳踝,水溫不低於35-42度。每週一次用艾葉水泡腳就可以了,次數不要太頻繁,不然反而會適得其反的。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2

一、食療

1.多喝清熱去溼湯

用適量的土茯苓、茯苓、赤小豆、陳皮,加瘦肉或者豬骨煲湯,能夠有效地起到清熱的作用並能夠去溼,這是廣東的傳統去溼湯,適合夏天飲用。

2.少吃鹽,多健脾

吃東西比較重口味的朋友往往都比較容易惹來溼氣,因爲重口味”會加重對脾胃的負擔,大家在飲食上少吃多鹽食物,並且多吃一些流質和五穀類食物。

3.注意事項

薏仁是祛溼的良方,但是薏仁會使身體冷虛,虛寒體制不適宜長期服用,所以懷孕婦女及正值經期的婦女應該避免食用。

另外,避免吃生冷和寒性的食物如西瓜、大白菜、苦瓜等。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第2張

二、多運動

體內的溼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溼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適當進行運動排汗利於除溼氣,多外出曬太陽利於胎兒的發育。

蒸汗有溼蒸乾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是一種坐着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溼氣有效排出。

三、注意睡眠

溼氣重的孕婦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溼重情況纔可以有效緩解。睡前喝杯牛奶,有助於孕婦睡眠。

四、及時就醫

由於孕婦的特殊體質,薏米之類的食物應當小心進食,如果溼氣嚴重的話,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治療。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3

及時就醫:由於孕婦的特殊體質,薏米之類的食物應當小心進食,如果溼氣嚴重的話,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治療。

食療祛溼:體內溼氣較重,可以吃些排溼氣的食物如紅豆粥,百合蓮子湯,大棗,銀耳蓮子羹,薑湯水,蔥,大蒜等。

多運動:體內的溼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溼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適當進行運動排汗利於除溼氣,多外出曬太陽利於胎兒的發育。

蒸汗:蒸汗有溼蒸乾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是一種坐着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溼氣有效排出。

孕婦怎麼去除體內溼氣 第3張

孕期想要去除體內溼氣,應當保證有足夠的睡眠,建立好的生活作息,緩解溼氣過重的症狀,睡覺之前可以喝杯溫牛奶,不僅有助於進入睡眠,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溼氣過重也可以選擇食療,例如喝銀耳蓮子湯,還有黑芝麻或者黑豆之類的食物,都能排除體內溼氣。

溼氣重不僅與孕婦的體質有關,與周遭的環境,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係,因而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除了要注意營養之外,還需要調控飲食的口味,儘量吃得比較清淡些,避免太過辛辣和油膩,會加重體內的溼氣情況。

孕通常比較懶惰,基本上不會進行鍛鍊,但合理的運動是有很多好處的,不僅能夠增強體質,還能去除體內的溼氣,如果長時間臥牀,體內的溼氣就比較難以去除。孕期要遠離潮溼的環境,室內可以採取乾燥措施,使用風扇、烘乾機等都可以有祛溼的效果。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