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關注到藝術相關的事情,因爲藝術在生活中都是隨處可見的,特別是民間藝術,而民間藝術也是我國的瑰寶之一,下面是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1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山區縣,這裏盛開着一朵散發着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繡、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樸、稚拙、幽默等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民族藝術的一朵奇葩,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讚譽。1985年,四川省文化廳、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的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將綦江縣命名爲“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銅梁龍燈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 裏。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爲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爲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爲大、長、活三個 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爲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龍的氣質,

使其 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3、秀山花燈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處,那裏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極爲豐富,尤以花燈最受親睞。

秀山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打擊樂、琴絃樂爲一體的綜合藝術。它起源於元代土著人的“跳團團”,受多種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步演變發展爲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花燈道具:花燈,有花有燈。花,手工剪成的各種花鑲貼在燈,五彩繽紛;燈,竹篾扎制,白紙糊,貼新邊,掛彩吊,分爲四角、六角、方形,開道照明,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扇,蒲扇、摺扇、雙扇,舞動技巧稱“扇子功”,有難度;桌,原始花燈的主要道具。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爲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爲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4、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於唐代,流傳至今。

跳擺手舞,少則數十人數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千人至數萬人,叫“大擺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迴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 水、農事勞動、戰鬥姿態、巖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節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 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

5、九龍楹聯

九龍坡區九龍鎮地處重慶西郊,轄6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農業人口8000餘人。20餘年來,九龍鎮不懈地探索發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聯創作爲龍頭的羣衆文化活動紮根民間沃土,通過書畫、篆刻等載體,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峽,七渡扶桑。

九龍楹聯以其生動的形式、高雅的格調、獨特的韻味,輔以書法、金石,頗具觀賞性。截至1999年底,九龍鎮有3600餘人次的羣衆已經創作出作品24000餘幅,其中有萬餘幅作品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有260餘幅僂刻在木、石、竹、磚、不鏽鋼等材料上常年懸掛各地;已經編印《九龍楹聯》22輯,累計上萬冊。2000年3月,九龍楹聯獲得了“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

6、梁平三絕

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譽爲“梁平三絕”。曾被譽爲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爲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梁山燈戲俗 稱“包頭戲”,是梁平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劇種。遠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2),它就從民間“玩燈”和“秧歌戲”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燈 戲遍及城鄉,逢節日盛會,築臺競演,逐漸向周圍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國13個省市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劇種的“梁山調腔系”。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梁平年畫曾被譽爲“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已有300多 年曆史。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爲題材,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土氣 息,

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爲套色木刻版 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竹簾製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具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爲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梁平竹簾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爲原料,運用傳統工藝,並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多種表現手法,製作出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它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

7、接龍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着較長曆史淵源的山區鄉土風情和傳統文化習俗。伴隨着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爲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

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爲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1991年接龍成立了民間吹打樂協會,時有會員500餘人;1996年接龍鎮成立了民間吹樂藝術團。1991年底,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接龍地區爲“民間吹樂之鄉”。

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羣衆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出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專指巴南區接龍鎮和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吹打樂。

8、木洞山歌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木洞山歌有曲調100多 種,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還有風俗歌、舞歌等。勞動號子有船歌、石工、搬運、作坊、農事號子和勞動歌,如跑堂調等;山歌有禾籟、神歌、盤歌、羅兒調 等,尤以禾籟和盤歌最有特色。

木洞打(唱)禾籟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籟、連八句之分;盤歌除自盤外,還有對盤、連句盤,多爲即興之唱,隨和自然,生動 活潑;小調有啓智歌、修房歌、敘事歌、時調謠曲、吟誦調等;風俗歌有節令歌、酒歌、壽禮歌等。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2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爲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羣衆的審美愛好,還含蘊着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爲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爲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第2張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着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杆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如今,木偶戲的類別也很豐富,有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

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爲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8、雜技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漢代是中國雜技的形成和成長期,漢代角抵戲迅速充實內容,增加品種,提高技藝,終於在東漢時代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爲中心彙集各種表演藝術於一堂的新品種——“百戲”體系。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

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省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的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9、風箏

風箏爲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爲今日多線風箏。當今,我國的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山東濰坊每年都會舉辦風箏節。

10、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龍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民俗傳統,認爲舞龍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龍舞獅助慶。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3

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至今任然綻放着絢麗的光芒。

中國在西漢以及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術,從那以後就有了剪紙藝術。剪紙是我國最普及、最具有羣衆基礎的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特色。

刺繡

刺繡是在織物上刺制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的主要織物是絲綢和絲線。刺繡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手工藝術,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最爲出名的是中國的四大名繡:江蘇省的“蘇繡”;湖南省的“湘繡”;廣東省的“粵繡”;四川省的“蜀繡”。在中國的傳統刺繡工藝品中,常常把這四個省的刺繡合稱爲“中國四大名繡”。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除四大名繡之外,還有河南開封的”汴繡“;浙江杭州的”杭繡“也比較有名,可和四大名繡合稱爲”中國的六大名繡。“

每個省的民間藝術 第3張

戲曲

戲曲 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中華戲曲的種類繁多,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瑰寶,其中大家最爲孰知應該是爲中國五大戲曲之首的京劇,其腔調以西皮、二黃爲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 被視爲中國的國粹之一。

清代乾隆年間,原本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並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還融合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及表演方法,還不斷吸收了一些地方的民間曲調,在這樣不斷地交流、融合中才形成了最終的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的宮廷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直到民國時期達到空前繁榮的狀況。

並以北京爲中心開始遍及全國,逐漸成爲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即中國功夫,英文名:Kungfu。中國的傳統武術,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功夫具有極其廣泛的羣衆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往往要求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完整一氣,做到“心動行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身心。這一特點也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爲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