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

來源:時尚冬    閱讀: 6.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運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運動可以幫助我們加速排出身體裏的毒素,飽滿的狀態更利於我們去積極迎接生活,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以下分享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有什麼好處。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1

步行

每天最好選擇在晚飯前或進餐半小時以後,在空氣清新、環境幽雅的場所步行。

慢跑

慢跑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有氧代謝運動方法,對保持良好的心臟功能,防止心臟功能衰退,預防肌肉萎縮,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肥胖症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慢跑的速度不宜太快,要保持均勻速度,主觀上不感覺難受,客觀上以每分鐘心率控制在180減去年齡數爲宜。例如一個60歲的人,其慢跑時的心率應爲每分鐘180-60=120次,運動時間不少於20分鐘,每週不少於4次。跑走交替。跑走交替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走後跑,即走1分鐘後跑1分鐘,交替進行。每隔兩週可調整增加一次運動量,縮短走的時間,增加跑的時間。另一種是由走開始鍛鍊,漸漸過渡到由慢跑代替行走。運動時間可持續20至30分鐘,每週不少於4次。

游泳

游泳健身運動是利用人體在水中受到浮力、阻力、磨擦力,以及人體在水中處於失重狀態下進行鍛鍊的一種全身運動,適合於各類人羣。游泳健身運動的強度與跑步大體相似,每分鐘心率可控制在180減去年齡數,再減去10,比如一個60歲的人,其游泳時的心率可控制在每分鐘180-60-10=110次,運動時間不少於30分鐘,每週不少於3次。

如何正確健身又不傷身2

1、循序漸進,力所能及。

這是健身鍛鍊中應恪守的基本原則。試舉重量不能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中斷訓練後,重新開始訓練時,不能急於增加運動負荷(包括重量、強度、密度、時間),也不宜採用以前的訓練重量,必須有個恢復階段,使肌體逐步適應。

2、動作規範。

不規範的動作會給關節、肌肉、韌帶帶來意外的損傷。比如,做仰臥飛鳥時雙臂下降得太低,超出關節的`承受範圍,使主動肌對重量失去控制,就會造成肩關節或肘關節受傷或韌帶拉傷。又如,練槓鈴深蹲時,若含胸弓腰,則不但影響訓練質量,且會造成腰椎損傷。因此,動作規範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

3、狀態不佳時降低運動量或停止鍛鍊。

人體的運動機能有高峯期和低谷期,身體狀態不佳時就要降低運動量,或休息一兩天,以作調整。切勿勉強去做,因受傷往往是狀態不佳時精力不濟造成的。

4、情緒低落時更換健身方式或場所。

情緒低落時更換健身方式或健身場所對情緒的調節能起積極作用。忌諱“身隨而心違”和心帶雜念的訓練。

5、大負重時請夥伴或教練保護幫助。

大負重或完成難度大的動作時,要請健身夥伴或教練保護幫助,做到有備無患。

6、注意力集中,加強自我保護。

注意力集中既可提高訓練質量,又能防止意外受傷。鍛鍊過程中身體出現不適徵兆(如疼痛)時,應適當降低運動量,或停止鍛鍊,加強自我保護。

7、保證休息。

健身鍛鍊後身體透支,肌肉細胞大量損傷,需要充分的休息,以促進肌體恢復和肌肉生長。休息包括充足的睡眠和其他有利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休息不好不但影響肌體的恢復,而且易造成訓練過度和運動損傷。

8、訓練內容的科學組合很重要。

譬如,肩和背同一節課練最好先練肩後練背。這樣做的好處是:練背的過程肩部肌肉得到積極性休息(肩部肌羣能更好地伸展放鬆)。若先練背再練肩,則容易導致上背肌羣的挫傷。又如,大腿最好在練背的前一天練。因爲練腿(如槓鈴深蹲)時腰背肌羣參與用力(起支撐作用),若練腿的前一天已練腰背,則腰背肌在疲勞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承受能力有限,這時練腿非但發揮不了腿肌的潛力,而且易造成腰背損傷。若練腿在前,則既能確保大腿的訓練質量,又不影響背部訓練。再如,若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處於同一次課,則最好先進行無氧訓練後進行有氧訓練。因爲有氧訓練後,肌肉的收縮和伸展能力下降,運動能力下降,這時進行無氧力量訓練會覺得力不從心,肌肉控制能力差,容易出現運動損傷。健身鍛鍊中的優先訓練原則,就是強調在精力好、體力充沛時先完成難度大和薄弱部位的訓練,這樣既能確保訓練質量,又能預防運動損傷。

9、合理的飲食。

它是促進身體快速恢復,消除肌肉痠痛的重要因素之一。食物的搭配要均衡多樣,切忌偏食。夏天出汗多時應適量補充淡鹽水或運動飲料。要注意保持食物的酸鹼平衡,蛋白質過高會使酸性物質增多,降低鹼儲備,不利於肌體恢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合理比例爲7∶3。

10、檢查運動器械,配戴不同護具。

檢查器械是否安全是防止運動意外損傷的重要措施,切不可大意。再就是要注意運動着裝,適時配戴護腰、護腕、手套等護具。此外,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態、年齡、性別選擇安全有效的項目也很重要。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