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對外國人來說,她們對中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是非常感興趣的。下面給大家介紹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1

中國一日三餐吃的是五穀雜糧。每天只要吃一些穀物就可以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吃得越多越好。

而日本則相反,如果在家中,每天只吃一點穀物就可以補充各種營養成分,而且還可以維持身體健康。

如果一天只吃一點穀物,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導致死亡。不僅僅是穀物有用,其他的食物也有用。比如說魚,魚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魚不僅可以補充維生素,還可以減肥。

牛奶也有好處,牛奶是補充營養的最佳飲品。在中國,各種各樣的食物都有用。不過,千萬不要只吃一些食物,要有選擇性地吃。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中國人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以米麪菜爲主食,但是也不是完全是這樣子吃,看每個家庭每個人的各自愛好不一樣;

那麼就一日三餐就吃得不一樣,比方說我家,一般情況下是以大米飯爲主,因爲我家不愛吃其他的主食,所以基本上都是吃米飯,才能吃飽。 中國的飲食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着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

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

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

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

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爲了擺闊。

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藥裏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爲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

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爲五,併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

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爲數衆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爲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爲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

如認爲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

《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

《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爲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

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啓發和影響下產生的;

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爲正宗,那些“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

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儘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爲宗教信仰;

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

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爲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

有的研究者認爲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

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麼多學科未能涉獵。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第2張
  

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羣的關係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

但都圍繞着它們與人、人羣的關係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係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

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2

南方人一般吃米食多,北方人一般吃麪食多,早飯一般有粥和餅要不就是帶餡的,中午炒菜,半葷半素,晚上炒菜也是半葷半素,就是比中午多一兩個;

菜材一般的就是當地特產,要不就是應季的,休息日得燉肉了,因爲有時間了,南方人吃豬肉多些,北方人吃牛羊肉多些。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民族繁多,相互交融,一個省的生活習慣也許都不一樣,所以這個一般吃什麼太難說了,我們中國說到底也就南方人一般吃米食多,北方人一般吃麪食多,這句話最靠譜。

老外吃中國美食是什麼?

應該是一部老外探祕中國美食的紀錄片。

中國菜以其獨特的`做法,悠久的歷史,衆多菜品聞名於世。現在很多外國人都在品嚐中國菜帶來的舌尖享受,在英國,中餐外賣已經打敗了英國傳統菜,成爲當之無愧的外面王。

老外吃中國美食中在美國有36%的美國人一週要吃一次中國菜,中國菜還出現在外國人的聖誕節上。很多外國人表示:在節日裏吃中國菜已經是傳統。

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吃啥 第3張

事實上被中國菜征服的外國人早就不再少數了,包括最早在美國火起來的左宗棠將軍雞,宮保雞丁,酸甜咕嚕雞等,雖然不是喜歡的味道,屬於別樣的中國菜,但是就這也能讓外國人吃的流連忘返。

擴展資料:

老外吃中國美食中的北京烤鴨,是在外國人最羨慕的外國菜中排名第五,很多外國人來中國都要吃一隻北京烤鴨,而且北京烤鴨的名聲早已遠揚。

曾經還有兩個老外在四川街頭拍攝美食,一羣外國人隔着屏幕流口水的故事。在《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兩個老外吃了火鍋、辣子雞丁,兔腦殼,泡椒鳳爪等傳統美食。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