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煎藥其實現在很多人選擇藥房代煎藥,方便不少,但是也有人覺得自己煎會比較好,煎藥一般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留意的,以下來了解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1

二煎是用冷水煎的,第一煎就是用清洗乾淨之後的藥,然後冷水浸泡,泡大概40分鐘左右,就可以煎了。煎完了之後,第二煎往裏加的是冷水,冷水沒過藥渣子大概一指,用大火燒開了之後,放文火裏煎10-15分鐘,是用冷水煎的。煎完了之後,把第一煎跟第二煎的藥物澄出來,一煎、二煎合併起來就是一副藥所煎出來的藥量。一般一日分服兩次,就是把一副藥分兩次服用,二煎是用冷水的

二煎用冷水,不能用開水。

所謂的頭煎、二煎都是我們煎取中藥用的詞,一般來說,當拿到中藥或者去醫院開了一袋的中藥回來之後,我們先要用清水泡,然後再煎煮。

第一次煎煮稱之爲頭煎,頭煎的時候用冷水,冷水的時候把藥放進去,等水燒開了,然後關小火,再煎煮半個小時。這時候把藥倒出來,這爲頭煎。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這時候中藥還在鍋裏,二煎還是要用冷水,不能用開水,因爲用開水煎煮藥物,很多時候是不可以把藥性煎煮出來,同時還會對藥性一定的破壞。

二煎依然是用冷水煮開,然後關小火,再半個小時,再把二煎的藥汁倒出來,與頭煎的藥汁相混合,

一般是早晚兩次,或者有些人羣我們可能會建議三服或者四服,因此上不管是頭煎還是二煎,都是要用冷水的,不可以用開水煮藥,

同時大家喝藥的時候,也不要喝太燙的藥。

專家提示: 二煎用冷水,不能用開水,因爲用開水煎煮藥物,並不能把藥性煎煮出來,同時還會破壞藥性。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2

煎中藥第二次放熱水還是涼水

1、煎中藥第二次放涼水

傳統方法,都是把中藥先用冷水浸沒較長時間,然後用小火慢慢煎熬若干時刻。倒出頭煎藥汁後,再用冷水浸沒4~5個小時,然後再用小火煎熬若干時刻後,倒出二煎藥汁。

這樣煎中藥有四大好處:一可解決“千滾水”的難題;二可除掉殘留農藥和很多雜質;三是避免鉛等重金屬的危害,權威部門曾對鉛超標的茶葉做過試驗,發現沖泡的茶汁中沒有鉛,如浸泡超過1小時,鉛被浸出,茶汁中會含有超過飲用水標準的鉛,這對煎中藥也有借鑑作用;四是不會使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損失,可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2、煎中藥有哪些步驟

2、1、泡藥

先將中藥放入熬藥的砂鍋中,加入涼水浸泡一定的時間。

2、2、熬藥

將已裝藥並浸泡好的砂鍋置火上,火不宜太猛(感冒藥多含揮發油,宜用大火,水開後不要超過15分鐘,否則會因揮發油蒸發過多而降低藥效),待水開後用中火慢熬,一般藥熬煮時間爲30分鐘(治腰及關節痛的藥即屬此類),而滋補類中藥宜慢熬,火頭越小越好,時間應適當延長至40分鐘~60分鐘。

2、3、取藥汁

將熬好的藥液全部倒出,濾渣留藥汁,藥渣再加水熬煮,第二次熬時只需添加第一次一半的水即可,開鍋後熬20分鐘,濾渣留藥汁,兩次藥液混合。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第2張

2、4、分兩次服用

混合的藥分兩次服用,大約每次200毫升左右最好,常規都是早晚各一次,飯前飯後則需遵醫囑。

3、煎中藥一般用什麼水

浸泡的水不宜直接用自來水,最好先煮開涼了再用,這是因爲自來水中含有漂白粉,即有大量的氯元素,這樣浸泡後熬製會對中藥的藥效造成影響。如果沒有,那麼放置一段時間的自來水或者純淨水也可以替代。當然,如果有天然或者水質較好的井水或者泉水是最好的。

煎中藥一般放多少水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第3張

中藥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熬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熬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一般的`中藥通常加水量爲浸泡後用手指輕按時,水面高出一橫指左右,當然,加水量與熬煮時間長短成正比,如熬煮時間要求長的多加一點,熬煮時間要求短的少放一點。

治虛弱病證的補養藥,水量可多些。頭熬加水應漫過藥面約1寸左右,二熬和三熬則應根據熬煮時間而定,一般漫過藥面即可,如果熬中藥時間超過25分鐘,則可適當增加水量。

熬治感冒的解表藥或通利大便的攻下藥,水量不宜過多,頭熬只要水漫過藥面就可以,第二熬加水只需與藥面相平即可。

煎中藥的注意事項

1、熬藥用鍋不宜有油,有些人還會用家裏烹飪用的沙鍋熬藥,一定要刷洗乾淨,以放入清水後表面不出現油花爲宜。因爲油脂會影響中藥藥效。

2、熬藥用什麼鍋

熬藥容器以沙鍋和陶罐爲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熬藥。這是因爲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由於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3、不宜加多或少水

熬中藥時,加多少水是有講究的,水量多少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如果加水過少,有效成分不容易完全熬出,加水過多,熬煮時間就會延長,部分有效成分就會被破壞,另外水量過多,也不便於服用。具體來說,用水量是根據藥物性質和病情需要決定的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3

一、煎煮前

關鍵詞:器具、清洗、浸泡

1、選擇什麼器具?

陶器、砂罐子最好,不鏽鋼亦可,鐵鍋、生鏽的鍋會影響藥效

煎煮中藥湯劑,用砂鍋、砂罐及砂壺等陶瓷器皿是最佳選擇。原因有二:

一是陶瓷容器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二是它們導熱均勻,保溫性好。

鐵鍋也是個好東西,但是用來煎藥就不合適了,而一些酸性的中藥比如山楂、五倍子等中藥就更不適合了。因爲在煎藥過程中金屬成分會與中藥成分產生化學反應,直接影響療效。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第4張

2、需不需要清洗?

【飲片】

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千萬不要像洗果蔬那樣大肆清洗,把藥物有效成分給洗掉了。

【細小藥材】

細小種子類的藥材不要洗,會被沖走,也就直接影響藥效了。

3、怎麼浸泡?

煎中藥的過程中,浸泡是特別關鍵的一步,一定不能省略,因爲這一步直接關係到藥物成分能不能儘量煎煮出來。

【時間】

一般以 30~60 分鐘,藥材浸透爲好;

較花、草、葉而言,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浸泡時間稍長些。

【水溫】

芳香易揮發或容易吸水的飲片,宜用涼水浸泡;

質地堅硬黏稠、不含揮發性成分飲片,宜用溫水浸泡;

一般夏天用常溫的水、冬天用 25℃的水浸泡;

注意,不宜使用 60℃以上的熱水浸泡。

二、煎煮中

關鍵詞:水量、火候、時間、次數、煎法

1、放多少水?

一般來說,水應浸過藥材面 2~3 cm爲佳,或者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

另外,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後水位下降,要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2、火候+時間+次數

煎藥時的火候,一般是在藥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後改用文火(小火),煎藥的時間、次數要根據藥的功效和藥的種類來定。

中藥湯劑每煎煮 1 次時,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約爲 45%,也就是說中藥湯劑煎煮 3 次後已提取有效成分的 90%左右,如果藥物只煎煮 1~2 次,則有效成分總損失量爲 30%~55%,補益藥的損失就更多。故一般煎煮2~3 次爲佳。

煎中藥,要將兩次或者三次煎好的藥液混合,再分碗服用,因爲這樣做藥中既有煎十幾分鍾就可以煎出的成分,也有煎幾十分鐘纔可以煎出的成分,比較全面有效。

常見的情況如下。

【一般藥物】

頭煎:武火煮沸→文火(20~30 分鐘)→濾一碗

二煎: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15~20 分鐘)→濾第二碗。

【病在下焦、厚重藥物】

頭煎:武火煮沸→文火(40~50 分鐘)→濾一碗

二煎、三煎、四煎: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30~40 分鐘)→濾藥。

【病在上焦、解表類、芳香類藥物】

頭煎:武火煮沸→文火(5~10 分鐘)→濾一碗

二煎:加水沒過藥材繼續武火煮沸→文火(5~10 分鐘)→濾第二碗。

3、煎法

上面三個辦法可以處理絕大多數煎藥的工序,當然有一些複雜配伍的藥物還涉及到先煎、後下、另煎等的情況,如果藥方裏涉及這些藥物,醫生會提前交代,這裏也簡略說一下: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第5張

【先煎】

這是針對一些有毒的或者是滋補類的藥物來說的,它們通常需要多熬一段時間纔出藥效,將該藥煮沸一二十分鐘以後,再將其他藥物加入共煮的一種煎藥方法。

滋補調理藥需先煎:此類藥物大多爲調補人體氣血陰陽滋補藥,要熬出有效成分的話需要長時間熬煮。如:生龍骨、生牡蚜、龜板、鱉甲、磁石、生石膏等藥物。一般情況,頭煎從沸後再煮 30 分鐘甚至 60 分鐘,二煎沸後 20~30分鐘,濾液用。

有毒性的藥物需要先煎:比如,附子,其中烏頭鹼是有毒性的,但只需要提前煎煮一個小時左右,烏頭鹼就可以被破壞,煎後可以先嚐一下附子,以不感到麻口爲好。

【另煎】

另一個罐子、直接煎好,用湯汁,最後再和其他藥物的藥汁一起混合服下。

名貴中藥要另煎:爲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防止同煎時被其他中藥吸附,儘量減少損失,如鹿角、羚羊角及人蔘、西洋參、楓鬥等,宜單獨煎湯,再將藥液與煎好的湯藥混勻服用。

有藥渣滓的要另煎:如旋復花、滑石等,它們的藥渣會刺激消化道,需要用布包好再放入藥罐裏。

【後下】

輕辛發散藥,在二煎的時候,再下到藥罐裏面。

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藥要後下:多系花、葉、全草等,比如茬香、佩蘭、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它們的揮發物質很容易散掉,需要藥快要煎好的時候放。

【包煎】

花粉類藥物、細小種子果實類中藥、藥物細粉,如蒲黃、葶藶子、黛蛤散等均應包煎。

含澱粉較多的藥物,如浮小麥、車前子等在煎煮過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附絨毛藥物,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適症狀,常見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烊化】

一些膠類或糖類藥物需要烊化,如阿膠、龜版膠、鹿角膠、飴糖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再衝入湯液或加入湯液中烊化服用。

【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藥物,如牛黃、三七粉、羚羊角粉、硃砂、硇砂等,宜研極細粉後用湯劑沖服。

鮮藥,如鮮竹瀝汁、鮮生地、鮮蘆根等,也需要按醫囑取汁沖服。

三、煎煮後

關鍵詞:濾藥、熱藥

1、濾藥要注意啥?

煎好的藥液最好立即濾出,每劑約 50~200 ml,混合後分次服用。如藥液太多,可將混合的藥液大火濃縮後再服用。最好當天煎制,當天用完。

濾取藥汁時,用兩層乾淨的紗布蒙在碗上,再進行濾藥可保證藥液清澄。切忌等藥汁冷了後再濾液。因爲,隨着藥水溫度的降低,藥汁會被藥材重新吸附,從而降低藥效。

2、怎麼熱藥呢?

藥煎好後,可以放在碗裏也可以灌到一次性的密封袋中。如果是放到碗裏,熱藥的方法主要是兩種:放到熱水中燙熱、倒在砂鍋中重新加熱。而如果是存放在一次性的密封袋中,熱藥就簡單了,直接放在熱水中燙熱,然後倒出來就行了。

但是不要用微波爐加熱中藥。微波爐的原理是利用超高頻率的微波,使分子之間產生摩擦和重新排列而升溫,這樣中藥熬熱了,可是藥材裏面的有效成分很可能被破壞了。

四、服藥

關鍵詞:溫度、時間、劑量數、忌口

1、溫度,根據病情

【溫服】

湯劑大多需溫服。特別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

【冷服】

即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一般來說,寒劑宜冷服,適用於熱證。

【熱服】

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一般而言,熱劑宜熱服,適用於寒證。比如外感風寒時一定要熱服,服後蓋好衣被,吃熱粥,助出汗,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2、劑量,遵醫囑

有的藥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頓服(一次性服用),具體按照醫生囑咐來用就可以了。

二煎用開水還是冷水 第6張

3、服藥的時間

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二次服用,具體時間一般爲早上 9 點一次,下午 4 點一次。

至於飯前還是飯後服則主要決定於病變部位和性質,一般來講:

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頭痛、眩暈等應在飯後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腎等疾患,則要飯前服用;

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要在飯後服用;

滋補藥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藥應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劑應遵醫囑。

4、忌口

服用中藥湯劑時應忌:

菸酒,忌食辛、辣、油、膩和生冷食物、忌暴飲暴食;

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與西藥聯用,應與西藥錯開時間服用;

小兒、孕婦或老年人應遵醫囑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