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編輯改稿的規律

編輯改稿的規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編輯改稿的規律是什麼,一般情況下如果作者的原稿不能直接刊登或者採用,那就需要改稿。編輯改稿就是根據刊物編輯思想去修改的。很多人新手不知道怎麼編輯改稿,下面小編來分享一下編輯改稿的規律。

編輯改稿的規律1

編輯改稿的規律

第一條,不能不改,儘量不改;

第二條,改對不改好;

第三條,保持原意,保留原味。

先說“不能不改,儘量不改”。任何稿件都不能說到了完美無瑕、不可改動的地步,而且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作品傳播所必須遵守的規矩,要使作品進一步完善和進入傳播,總有需要改動之處。

更具體地說,站在編輯角度審視稿件,有一些情況是必須進行修改的,主要有:

(1)稿件中的思想傾向與政治觀點有不適宜之處。

(2)稿件寫得不太到位,或是深度欠缺,或是重點不突出,或是該點到的未點到。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編輯約稿上,由於作者的稿件沒有達到編輯要求與完全體現編輯意圖,所以必須改。

(3)稿件中有表達不準確不規範之處,或有常識性錯誤(包括作者的記憶錯誤或筆誤)。

(4)稿件中有語法錯誤,或作者的語言習慣有不合通行慣例之處。

(5)由於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要求而需要增刪的。由此可見是“不能不改”。

但又必須注意“儘量不改”。這樣做最根本的是爲防止改錯。任何編輯的知識面以及改稿水平都是有限的,即使是應該很瞭解的事物也難免有不清楚的一面。

當然,編輯弄不清的就該及時查找權威的工具書、資料書,但有些問題也不是工具書就可解決的。舉個例子,有本書稿中有這樣一句:

“印刷廠年產鉛志××噸。”

這是指鉛印時代的印刷廠,編輯覺得“志”該爲“字”,於是改了,但後來發現又一處仍是“鉛志”,不禁生疑。

在專門瞭解後,才知該廠爲郵電系統企業,在完成印刷業務之外,還生產用於郵袋封口的小鉛餅。這種東西在夾麻繩壓扁後稱“鉛封”,而未使用前就叫“鉛志”。如改爲“字”,讀者不會認爲錯,但實際上錯了。而“鉛志”一詞在一般工具書上也是查不到的。當然,從編輯加工角度來說,對這種少見的專用詞語應當加註以方便讀者。

諸如此類經編輯改動後,與作者原意大相徑庭而讀者並不會發現的情況是很多的,它使原文的.信息發生偏差、丟失甚至錯誤。這裏,我們不妨再舉若干例:

1.“在評選中不能照顧面而降低標準”被改爲“在評選中不能照顧面子而降低標準”。“面”是指不同方面或不同領域、層面,而“面子”則是情面、關係。

2.“這之中無形的損失就大多了”被改爲“這無形之中損失就大多了”。原意是強調看不到的損失,而改後則沒有這種意思了。

3.“科學學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被改爲“科學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科學學”是研究科學產生髮展規律的新興學科,改後只是一般科學的泛稱了。

一生從事寫作又長期擔任編輯的巴金老先生曾說過:

“要小心哪,你改別人的文章,即使改對了九十八處,你改錯了兩處,那就是犯了錯誤。”

爲了少犯錯誤,所以編輯改稿還應注意“儘量不改”,切不可自以爲權力在手,水平高明,紅筆一揮,對稿件妄加改動。

再說“改對不改好”。也有人將此總結爲“改錯不改好”,這就和“大勝某某”與“大敗某某”一樣,其實意思相同,只是中國語言的妙處使然。

所謂“改對不改好”是指編輯改稿只把錯的改對就行,不應該也沒必要把稿子改得更好。這個“好”既包括表述上的符合邏輯、語意順暢,也包括增加文采。師生之間、朋友之間改稿有改好的要求是可以的,但這不是編輯改稿的要求。

稿件中最常見的錯誤有三類:一是字詞差錯;二是標點符號差錯,或計量單位、公式差錯;三是知識性差錯。

1.時間有誤的。“斯洛文尼亞於1995年加入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GJATT)在1995年1月就被世貿組織(WTO)取代,經查,原文年份應爲1994年底。

2.術語不當的。“1995年全世界金礦產量下降百分之一,舊金回收減少百分之零點七,供求剪刀差達到七百噸。”——“剪刀差”在經濟學上有特定含義,不是指差距,應改爲“供求缺口達七百噸”。

3.推論錯誤的。“出於穩定經濟、抑制通貨膨脹的需求,各國普降利率。”一一根據經濟學原理,降利率意味着放鬆銀根,如其他條件不變,反會加劇通貨膨脹。

4.事實錯記的。“陳獨秀多次來催,魯迅於是寫出了《狂人日記》。”一一實際上鼓動魯迅寫出《狂人日記》的是錢玄同,魯迅在其他文中提過陳獨秀催稿之事,但所催之稿不是指《狂人日記》。

類似的錯誤,編輯都應及時發現並予以糾正。如一時拿不準,也應提出疑問交作者複覈。這種改動於作者的原意沒有損傷,改正之後只會使原稿增色,所以是該改的。

編輯改稿的規律 第2張

但是,對於作者原稿中一些意義不差而編輯認爲表述欠佳之處,則不必改動。這是因爲編輯認爲的欠佳已帶有編輯個人的好惡色彩,而那些欠佳之處或許正是作者自身水平乃至文風的體現,保留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權,也給讀者提供了不同檔次、不同風格的作品。

如編輯一味按自認爲好的方向修改,結果是編輯增大了工作量,讀者少了不同興味,作者缺了特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爲之何益?

最後說說“保持原意,保留原味”。如果說第一條講爲什麼要改。是談必要,第二條講改什麼,是談目標,這一條則講如何改,是談限度。

“保持原意”是絕不可因修改而改變或影響了作者要表達的基本思想、基本觀點。對於學術論文來講,則是隻改知識性錯誤而不改其學術觀點。如果其觀點已經超出學術範圍屬於政治問題,那麼也很好處理,編輯退稿不用就罷了,根本用不着去費力修改。至於其他內容,編輯如果做改變作者原意的修改,已屬於侵犯作者著作權的行爲,實不可取。

“保留原味”則是編輯審稿時要體味作者的表述習慣、行文特點以及在語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然後在改稿時注意不予改變。一句話,改後的稿件仍要像是作者寫的。保持原意與保留原味相比,保留原味更需注意也更難做到,因爲有時是要靠感覺去判斷哪些是體現作者獨有之“味”的。

這在編輯面對文學類稿件或者文學性較強的其他稿件時尤其如此。這時的“味”可能就是作品的文采所在,甚至會含有作者獨特的隱喻與暗示,那些需要編輯去體會,關於語言要簡潔明白的一般寫作原則以至語法規範等,往往這時都派不上用場。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秋夜》)

沒有被改成“牆外有兩株棗樹”。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匆匆》)

沒有被改成“聰明的你”。

這裏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氣大的原因,但也說明當初推出此文的編輯是明白改稿之道的,是按改稿規律來完成編輯工作的。由於中國文字含義之豐富,往往是略有改動就有意義或感情的差異的。

比如讀者來信說“想向你們反映”,編輯覺得囉嗦,就把“想”字刪去了,意思沒變,但原文中謙恭請求的味道沒有了。這自然是個極小的例子,如何保持原意、保留原味,說起來容易,但把握火候卻是要見編輯的真功夫的。

編輯加工做得好不好,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作爲主體的編輯個人,有知識水平、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和身體狀況等主要因素的差異。而瞭解和研究改稿規律僅僅是有助於業務能力的提高,儘管這是很關鍵的一條,但不是唯一的一條。明白這一點,就好理解,爲什麼同一份稿件經兩位或多位編輯來加工會出現不同的修改結果了。即便都按規律做了,但結果是由諸因素綜合作用而得,不是單憑改稿規律來決定的。

編輯改稿的規律到底是什麼,本文只是“尋”而已。但筆者相信,經過更多行家的研究和探討,總會尋到真經,到時候人們就會說:編輯改稿,有規律可循。

編輯改稿的規律2

改稿是編輯的經常性工作之一,即修改稿件。改稿有兩種情況:一是絕對性修改,即對原稿中表達不夠完善,敘述不夠準確,文字比較粗糙的地方進一步修飾、加工;一是相對性修改,即根據傳播媒介的特定要求,對原稿進行刪節、壓縮、調整等方面的工作。編輯修改稿件,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幹、寫、改三者結合起來,即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觀實際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和作者一起對原稿進行修改。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修改一些牽涉問題比較複雜的重要稿件,不經常採用;二是編輯提出修改意見,由作者自己動手修改。

編輯改稿的規律 第3張

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修改一些時間要求不很緊迫,又需要做較大改動的稿件;三是編輯自己修改,也是經常性採用的方式。改稿的主要方法有:校正、壓縮(刪節)、增補、改寫、分篇和綜合等。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先通讀全文,然後着手修改,最後進行檢查性閱讀。改稿要注意儘量縮短改與寫之間的距離,尊重作者的風格;要細緻、謹慎,防止在修改過程中產生差錯;修改的文字要清楚、端正,方便排字和校對工作。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