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7.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萬事萬物都具有其客觀發展規律,包括孩子的成長,家長們如果想要好好教育孩子,那麼一定不能忽視孩子們成長髮展過程中的規律,做到科學、細緻化育兒。下面認識一下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1

兒童發展四大規律階段

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這纔是正確。家長們想要正確的教育孩子,那麼就一定得按照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孩子的階段發展特點爲依據培養、引導孩子。隨着孩子的成長,其大腦不斷髮育,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事情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按照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說,他認爲孩子從嬰兒到成人的認知發展過程可按照其特點分爲四個主要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後)。

每個階段和每個階段之間是相互關聯而又相互獨立的,一是每個階段孩子的認知成長的特點表現和家長的對應引導教育措施是不一樣的,二是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前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不同階段有特點,教育方式也不同

孩子一出生,關於寶寶的教育引導問題爸爸媽媽們就一定得開始提前思考和規劃了,因爲他們從母體中脫離,作爲一個完全獨立體來到世界的時候,他們的五感就打開了,嬰幼兒是有感知的。而且,每個階段的特點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樣。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最本能

前幾天我去探望我的一位好朋友,她剛剛坐完月子,寶寶剛剛滿四十天,正是喜人的時候。我陪伴了孩子一個下午,寶寶就在搖籃裏乖乖巧巧的,好像知道有人在看他一樣,也一直在給我們反饋。

拿玩具在他眼前晃晃,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一直看着大人的手,給他放歌逗逗他,他也會跟着“哦,哦”的興奮附和。其實這些都是出自他們的本能感知。

在兩歲以前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孩子們主要通過先天的條件反射和動作來感知世界、探索世界,9-12個月的寶寶往往已經能夠獲得客體永久性感知,這是他們認知發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進步。這一階段的寶寶需要父母們經常與其互動,同時也可藉助旋轉玩具等工具刺激他們。

二、前運算階段(2-7歲)最自我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的認知最大特點就是“以自我爲中心”,他們接觸到的外面的世界範圍很小,所以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也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他們這時候的認知有很明顯的侷限性,腦子裏也沒有概念範圍的形成。

往往這時候的孩子最是執拗,一是一,二是二。他們的腦子裏也經常充滿很多奇怪的想法,因爲認知侷限,他們最大的認知是自己,所以也會把世間萬物當成另一個和自己一樣的有生命、有感知的有靈體。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帶着他們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風景和文化,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突破其固有的認知範圍。

哥哥剛四歲的時候,我帶他跑過了幾乎大半個西部地區,不僅僅是都市旅遊,還去山裏,去農村,去接觸別樣的自然和人文。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第2張

三、具體運算階段(7-12歲)最有邏輯發展性

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們已經獲得了認知操作能力,打破了之前的各種認知侷限和思維僵硬,他們已經開始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邏輯,這時候的孩子思考問題不再單一的以自我爲中心,相反其認知角度得到多元化發展。

兒童的認知已經達到可以獨立進行,簡單的逆轉推理水平了。這時候家長們就要開始多給孩子出一些“思維難題”的時候了,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和見解。

四、形式運算階段(12歲+)最成人化

孩子已經處於青少年時期,其思維認知在這一形式運算階段中已經相當接近成人認知水平了,雖然可能他們的認知所到之處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已經具有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了。

他們不再只看到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具象事物,觀念和命題也成了思維一部分。同時,孩子們學會了思維的再加工,能夠充分把握思考的邏輯性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想要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那麼請一定要遵循他們的成長髮展規律,不虛度他們的每一寸時光。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2

兒童的認知活動是有規律地,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

一、從認知心理方面,理學家認爲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有如下基本趨向:

1、兒童認知的發展由近及遠。

在他們還不知道客觀事物永久存在之前,認知範圍就限於自己,以後才逐漸認識到外界事物也和自己一樣存在。

2、兒童認知事物由某一局部到整體,由片面到比較全面。

3、兒童最初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現象,以後才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特徵。

4、兒童認識一個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漸進的。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第3張

二、從認知社會方面,幼兒發展的特點如下:

1、3、4歲幼兒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已具有初步的對社會規則、行爲規範的認識,能做最直接、簡單的道德判斷;

喜歡與人交往,有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的願望;對父母有着很強烈的情感依戀,對經常接觸的人也能形成親近的情感。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能區分“你”“我”“他”,但不會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2、4、5歲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明顯提高,懂得更多的社會規則,行爲規範,能關心他人的情感反應,出現最初步的關心、同情反應,友好、助人、合作行爲明顯增多。

在自我意識方面,他們開始體驗到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情緒情感和行爲反應,能以他人的要求調控自己的行爲,自制能力開始發展。

3、5、6歲幼兒在良好的環境、教育影響下,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爲,發展起行爲的內在調控系統,並且在與同伴交往中實踐、練習着各種積極的交往方式、運用掌握着爲社會和他人所許可的'社會行爲,發展着社會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幼兒喜歡模仿,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

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最愛問“爲什麼”。

2-4歲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特點。5-7歲幼兒雖然仍具有自我中心階段的一些認識特點,但這時的認識更多地依賴於所感知到的現象。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3

關於兒童發展的幾種理論

一 、遺傳決定論

這種理論認爲人的天賦或本能決定人的發展。一個人的能力、性格、興趣與生俱來,遺傳決定的,環境和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緩,不能改變一個人的發展方向與前途。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爲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強調生物因素,強調本能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他把人的一切行爲都解釋爲人所固有的慾望、本能,其中起基本作用的是性慾。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認爲兒童行爲系統建立的順序與成熟機制關係極大,環境與教育只是爲發展提供適當時機。著名實驗有雙生子爬樓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遺傳決定論的學者認爲兒童發展主要是內部素質或本能的實現,並沒有否定教育和環境作用,而且他們所說的遺傳決定論是說的兒童內在的成熟機制並不是單指某種基因的遺傳。柏拉圖的“學習即回憶”也屬於遺傳決定論。杜威主義也應該偏向於遺傳決定論。

二 、環境決定論

這種理論片面誇大環境或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下爲代表人物;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爲通過訓練可以決定兒童的行爲英國洛克的“白板說”。認爲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把兒童接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簡單的理解爲機械的被動反應,忽視兒童的主動性,把教育歸結爲培養行爲技能,要加強訓練,往往以教材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忽視兒童。教育萬能論、教育救國論的倡導者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第4張

三、 蘇聯的教育主導發展論及其發展

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主張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和主導作用的觀點對我國教育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

凱洛夫在《教育學》中認爲個體的發展受遺傳、環境、教育三方面的影響。其中遺傳是個體發展的基礎,但遺傳對個體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離開了環境因素,人也不可能成爲人,比如狼孩。因此使人發展成爲人的決定因素是人生活的環境。學校教育作爲特殊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70年代巴拉洛夫等人對凱洛夫的發展觀提出批評:

教育是環境影響的一種,不應該與環境並列幾種因素的關係分析也不夠

所以,巴拉洛夫的《教育學》把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分爲兩類:

一是生物因素(人的遺傳因素、個體先天特點、生理機構、成熟機制等方面的總和)

二是社會因素(環境與教育)

此書關鍵在於提出 :活動之外無發展 ,所有因素要發揮作用必須通過人的主動活動。這點與皮亞傑、維果斯基的兒童心理髮展觀聯繫起來成爲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人們不再空洞的強調教育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創造條件,使兒童積極的動手動腦,通過主動的活動來實現發展。

四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發展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認知發展不是數量上的簡單積累,而是認知圖式不斷建構的過程。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這四因素是認知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它們本身不是充足條件。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第5張

成熟。指機體的成長,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成熟。成熟是認知發展的重要條件,爲形成思維方式和行爲模式提供可能性。嬰兒期出現手眼協調,是建構嬰兒動作圖示的必要條件。可能要成爲現實,必須通過機能的練習和最低限度的習得經驗,才能增強成熟。物理環境。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認識的來源,因此個體必須對物體做出動作。在這種動作中練習得來的經驗,不同於社會環境中的社會經驗。皮亞傑把這種經驗分爲兩類:一是物理經驗 (獲得對物體特徵的認識)二是邏輯數理經驗(獲得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經驗)。在皮亞傑看來,認知來源於動作(動作起協調和組織作用),而非來源於物體。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和社會文化的傳遞,包括語言和教育等社會經驗,可能會加速或阻礙其認知圖式的發展。起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個體成熟與環境(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引起認知圖式的新建溝。正是由於平衡過程,個體才把接受到的信息組織起來,使認知發展。四因素相互作用,兒童認知不斷髮展。皮亞傑在教育上重視兒童的內在需要和心理特點,重視兒童自己動手操作獲得實際經驗。不少人以皮亞傑的理論爲基礎,設計課程,促進教育額改革和進步。

五、葉瀾提出的二層次三因素論

我國學者葉瀾教授通過對影響人發展 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提出了“二層次三因素”論。她把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分爲可能性因素(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對個體的潛在可能產生影響)和現實性因素(對個體的發展從潛在可能轉化爲現實產生影響)兩大類。

兩因素對人的發展影響不在一個層次上,故稱爲二層次。每一層次中又包含不同影響因素:可能性層次中包含着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現實性層次指發展主體所進行的各種類型活動。

先天因素指個體出生時機體結構所具有的一切特質,主要包括個體由遺傳獲得的特質,由受孕時父母雙方遺傳基因的組合方式與生命孕育過程中母體獨特環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個體先天性和非遺傳素質以及受遺傳基因控制的成熟機制,它是既定的,又是潛在的,在機體發展中起着內部調節的作用。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第6張

後天因素指兒童個體出生後,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個體身心兩方面的特徵。它是某一階段主體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影響着人對環境的選擇和作用方式等。

環境和教育是影響個體發展的可能性的第二大因素,能夠爲個體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與發展的可能性。但是,無論先天、後天還是環境因素,都只是潛在性因素,只是爲個體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真正使這些潛在因素轉化爲現實狀態的決定因素是個體自身的實踐活動。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