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道德認知學前兒童是其社會性和道德感初步形成的時期,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呈現出較強的情境性,所以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有什麼?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1

1、情境性

社會性和道德行爲的動機往往受當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約,特定的情境產生與此相對應的社會行爲。

2、模仿性

模仿是對他人所顯示的行爲及其特點進行有選擇的重複(再現)。模仿性是幼兒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幼兒經常學父母、老師或同伴的樣子,說

別人相似的話,或者再現別人做過的行爲、動作。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3、從他性

從他性在幼兒道德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兒童認爲道德原則與道德規範是絕對的,來自於外在的權威,不能不服從,判斷是非的標準也來自成人。同時,兒童只注意行爲的外部結果,而不考慮行爲的內在動機。

4、道德情感由不穩定向持久、穩定發展

幼兒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他們在與成人、同伴交往使他們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對象不斷增多,範圍不斷擴大,由近及遠,由較直接到較間接,由具體、個別的行爲到一些比較概括、比較抽象的行爲規則和道德準則,道德情感也不斷豐富起來。由於幼兒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變化,特別是事物性質的變化,使幼兒情感逐漸由比較膚淺、表面、不穩定發展到持久和穩定。

擴展資料

兒童社會是根據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通過構建虛擬的社會環境、同伴環境、性別化和性別角色認同等心理成長的需要,提供的一個針對兒童成長的微縮社會環境,小到一個空間內的簡單道具和一兩個小朋友,大到模擬一個城市環境和城市職業系統。

完成兒童社會模擬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特定的角色和主題,即參與的兒童主體;二是基於角色的情節,即預置發展的故事情節。

兒童簡單來講可以理解成同伴關係間作用的結果。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2

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含義和意義

(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含義社會性是個體在適應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基本的心理和行爲特徵。個體在與他人的人際交互作用中,自身的自我概念、情緒情感、個性品質、行爲習慣、社會認知等各方面獲得的發展與變化過程就是人的社會性發展。人類的社會性不是生而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生命早期,人類個體只初步具有一些基本的生理反應,到1歲左右他們才能夠獨立地與外界的人和物產生交流與互動;隨着交往範圍的擴大,個體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以及社會交往技能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的社會性發展是從嬰兒期就開始的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也稱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在生物性基礎上,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通過與父母、同伴、教師等重要他人的交流、對話與合作,逐漸學會獨立地掌握社會規範,形成自我意識,學習社會角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並以獨特的個性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髮展過程。社會性發展也是兒童由自然人發展爲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也是兒童從最初的自我中心階段逐漸過渡到與父母、同伴、教師等發生交往行爲,再到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形成自己的朋友圈的過程,兒童是在與他人和社會羣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社會性發展的。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第2張

(二)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1、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格發展、認知發展共同構成兒童心理髮展的三大方面。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伴隨着各項科技革命的展開,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智力不再是唯一的競爭力,社會性發展狀況纔是個體的重要體現,人的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的社會性發展就是重中之重。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狀況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其成人之後的社會交往狀態,社會性教育已經成爲學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社會性發展是學前兒童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對兒童未來社會生活的支持作用上。個體自出生以來就處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來自於與他人及羣體的交流、互動,同時,兒童良好的社會性發展狀態能夠給其帶來超越智力發展的優越性,因此,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最終“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兒童在幼年時期的`社會交往、經歷以及社會性發展狀況也將影響其一生。

二、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人際關係、性別角色、親社會行爲、攻擊行爲。

(一)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內容,又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兒童在早期的社會交往中主要存在三種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師幼關係和同伴關係。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第3張

(二)親子關係主要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繫爲主,籠統地講也可將兒童與隔代親人的關係算入其中。師幼關係指的是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兒童與教師在保教過程中形成的較穩定的人際關係,師幼關係具有事務性與情感性雙重屬性。同伴關係指的是兒童同生理及心理年齡相仿或臨近的其他兒童之間的交往關係。相比前兩種人際關係,在同伴關係中,兒童是主動的參與者,人際互動具有平等、互惠的特點。

(三)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是進行社會分工的一個重要依據,它指的是個體由性別差異而引起的,能夠促使兒童表現出符合社會成員期待的行爲模式的心理特徵。性別角色意識的形成對個體的自我認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都具有重要作用。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個體通過對自身性別的認知以及社會生活中的觀察學習所獲得的一系列適應當下社會文化的社會行爲模式,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主要方面。

(四)親社會行爲親社會行爲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符合社會規範與社會期望,並且對他人、羣體以及社會產生有利影響的社會行爲。例如,幫助、分享、合作、謙讓、同情等。親社會行爲的發展狀況是個體社會性發展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尺,與兒童的道德發展密不可分。親社會行爲是形成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核心和基礎,是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升集體合作意識等良好道德品質的前提條件。

(五)攻擊行爲攻擊行爲是指不符合社會規範且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爲,與親社會行爲同屬於兒童道德發展的範疇。在幼兒園中,攻擊行爲主要指的是兒童主動傷害、擾亂他人等一系列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爲。例如,抓、撓、打他人,擾亂遊戲秩序,損壞同伴物品等。這些攻擊行爲是造成兒童不受歡迎、被他人排斥的主要因素。在遊戲中兒童因過失或不小心而擾亂遊戲秩序或傷害他人的行爲都不屬於攻擊行爲,因爲其並不以傷害他人爲目的。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3

如何學好《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複習基礎課程,前後銜接。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以學生的基礎核心課程《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爲基礎,並與後續課程《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等課程銜接得當。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要對以往學習的學前教育的相關基礎課程進行復習,系統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特點 第4張

二、紮實教學內容,循序漸進。

遵循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的基礎上,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爲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深入研究一些國內外典型的幼兒園教學案例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的學習上升到一定的理論深度,學習過程中注重培養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論聯繫實際,加強實踐。

學好本門課程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用技能的培養。學習過程中加大實踐活動比例,將討論、活動設計、試教和幼兒園見習、實習、說課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落實到實處,多參觀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角,參與區角科學區的創設活動,觀摩學習幼兒教師如何設計和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學習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最新的教學模式,將理論運用於實際,提高了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

四、走進實際教學環境,現場教學。

在去幼兒園進行見習和觀摩幼兒園科學教育優秀課程的錄像、幼兒科學教育的系列短片的基礎上,可以到幼兒園進行現場教學,走進實際教學環境驗證自己,之後與到幼兒園師生共同進行教學評價,也可以與幼兒園共同研發項目,切實提高了自身的崗位適應能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