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對於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每一個大家族都是有一個祠堂的,祠堂是後代祭祀先輩,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傳承優良精神的場所。下面來看看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1

中國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爲中國很特殊的文化,在歷史的扉頁上,寫着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家族在舉行重大的事情,商議重大的家族事務的時候,會在祠堂裏舉行。

祠堂,總給人一種肅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諱,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規定了有些人是不能進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進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爲小孩子和年輕人的煞氣很重,死的時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會有很大不詳的東西跟着。

祠堂是處理家族內的人婚喪,壽喜的地方,如果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鄉正常死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同一個宗族的人,都會幫着在祠堂裏給這個人辦理喪事,這也是我們中國 民族的古老傳統。

今天的我們,誰家有了紅事白事,第一個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親戚,因爲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古老觀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即使平時很少來往,有了大事也得讓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學,不通知也不是很緊要的。

一個宗族的人,即使多麼繁忙,也會來到辦事的人家裏進行幫忙,如果兩個兄弟關係不和,準備不來往了,首先表現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紅白喜喪事情,決不通知這個親戚,這就算是斷了所有的聯繫。

小孩子和年輕人的陰氣比較重,所以,祠堂是不願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輕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說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趕緊運回來,當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樣,需要在祠堂停放幾天,召開盛大的喪事禮節才下葬。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年輕人和小孩子,都是當天入土爲安,如果當天沒有運到老家,會認爲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時候,還不能挨着祖墳埋,這樣也是爲了小孩和年輕人的陰氣不妨礙自己家族利益的緣故。

還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權社會施展自己權威的'場所,只有男人才能進入祠堂,進行各種家族的活動。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進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懲罰,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發生了不好的關係,被人抓住,就得進祠堂接受家族長輩的懲罰,嚴重的綁在籠子裏,和男人一起沉在水裏淹死,也就是俗話說的“浸豬籠”。

另外,就是入贅的男人是不能進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連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進去的,除非是這個男人改姓,纔可以進女方的祠堂。試想一個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贅讓兒子姓女方的姓還罷了還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覺很難接受,於是也就不能入祠堂。

因爲祠堂代表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只能有一個姓氏,這個男人倒插門進了女人家裏,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異性之人是不能進祠堂的,他們生的兒子,姓母親的姓氏,是可以進祠堂的,相當於是家族的一員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祠堂文化裏,祠堂代表着家族的興衰,大的家族還會找專門的人看護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門口望了一眼,也會接受處罰的,嚴重的還會處死。

雖然祠堂文化對於女性是如此的苛刻嚴謹,也總有例外發生,在安徽省的省歙縣棠樾村西,有一座專讓女人進入的女祠堂,它建成於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鹽商鮑啓運所建立,這個女祠堂的名稱爲“清懿堂”,當時這位大鹽商爲女性發了慈悲,爲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貢獻的女性所建立,據說明清兩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貞潔烈女,她們遵守福德,出現了很多恪守禮教的名女子

“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這些美好的事蹟,是這些女子們作出的榜樣,被雕刻成蠟像,成爲棠樾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她們的牌位,歷代在清懿堂安放着,敘說着她們貞良清白的品格。

雖然祠堂文化在我們國家成了禮教的代名詞,可是畢竟還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縣的白果,當地的婦女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進入了祠堂,成羣結隊在祠堂裏大口吃酒,祠堂的家族長輩眼看着她們在祠堂裏耍威風,也不敢說什麼

這些婦女以後勇敢地進行了新時代的改革,她們解放了自己的小腳,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餘孽,要求丈夫不能隨意打罵妻子,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說這些女人做的對還是不對,但是,在打破舊的習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時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進行改革,才能讓新社會展現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許隨着它的衰落,成爲我們歷史組成的一部分,現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縛,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來。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2

一、祠堂是什麼呢?

祠堂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葉茂,祠堂澆灌着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天地。這就是祠堂最深層次的意義。

二、祠堂的出現

在宋以前,華夏守禮延續的是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爲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的延續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爲一時之法

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意思是,隨着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

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捨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爲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爲之本。

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第2張

於是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爲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衆的意義。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一直影響至今。“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這是發明人朱子爲祠堂下的定義。

祠堂承擔祭祀活動的職能,在朔望日以及俗節要祭祀不輟。同時,祠堂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長子,等等,都要到祠堂舉辦活動。現在有些朋友們所居的地方如果有名門望族,應該還可以見得到這些民俗景象。從朱子開始,祠堂成爲了華夏人民尊祖敬宗的重要場所,並且延續至今已有接近千年歷史。

三、繼承宗廟制度

而朱子所倡導開創的祠堂法,其實是宗廟制度的延續。在三皇時代甚至更遠的時代,是沒有祠堂的,那會只有宗廟。《尚書·舜典》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廟裏舜接受了堯帝的禪讓。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廟之祭。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宗廟是什麼?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禮記?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在三代之時,宗廟的地位是遠大於其餘的建築的。《禮記.曲禮》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爲先,廄庫次之,居室爲後。“在古代的禮樂制度下,整個社會禮別尊卑。別的是什麼尊卑?是德行。德行高者自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廟也有不同的制度。

《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三代之時,庶人是不得建廟來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當時,建廟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同時有着諸多的規矩。庶人也承擔不起。對於天子以及諸侯來說,都會有專門的籍田,用來提供祭祀所用。

四、祠堂風水的作用

據考察,現在存世的祠堂大部分分佈在南方地區,祠堂的出現和南方盛行的風水便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三僚風水先生曾慶華(牧之)發現,南方地區,非常重視祠堂的風水,祠堂的風水對後人的影響巨大,歷史證明:祠堂風水不僅對後代子孫的興旺發達起着重要作用,同時風水也有操控房份的作用。

竊以爲,祠堂往往是建在這個村子風水最好的地方,客家民族還有聚族而居的習慣,甚至在在祠堂周圍建圍屋和半圍屋結構,如福建的土樓和粵贛地區的客家圍屋。其實這些都是風水上的作法。

祠堂往往是從民房演變而來的,老百姓的陽宅,因爲風水好,人丁衆多,必定要遷到外面去發展,那麼這個祖屋慢慢的就變成了一個祖廳,祖廳其實還是可以住人的,祖廳由於香火旺盛,祭祀不斷,就演變成祠堂了,祠堂是供奉靈牌位的地方,雖是陽宅的結構,其實是陰人所居之所。

另外,祠堂佔據村子風水最好的寶地,其實也是爲了鎖住龍氣,如果一旦將祖屋或者祠堂拆掉,分給子孫,每人其實得到的都只是一部分,如果大家都各自爲政,各建各的房子,豈不浪費風水寶地,而反致兇禍耶?

最後,祠堂是人類靈魂的居住地,古人言:葉落歸根,慎終追遠。祠堂不僅僅是一個古代建築,而是寄託了萬千遊子鄉愁的地方,無論身處何方,有多大的建樹,到老了,最後還是希望回到這個故土,因爲它是我們靈魂的港灣!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3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鄉土建築中的禮制性建築,是鄉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

作爲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羣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於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

談談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第3張

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爲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着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爲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着祖先的神主,那麼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譜、纂修宗譜。 祠堂還是討論族中事務的會場,也是教書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當風俗年節或族內重大的喜慶活動,祠堂又是全族歡慶或娛樂的場所.

祠堂的文化意義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權力和經濟文化的象徵和標誌。它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家統治集團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團及家族血緣組織也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它們在對封建法制的輔助和補充,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長期起到所謂治國安邦的社會作用,所以它仍然是歷代統治者確認的保障的一種輔助統治。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