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對於孩子,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一定是孩子的成長階段問題,這也是現在社會的每個家長都有都重點關注的,他們都希望寶寶健康成長,那麼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1

孩子在6-12歲年齡階段

稱爲兒童的中期和兒童後期

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此階段,孩子的心理髮展處於關鍵時期,也是最易出現行爲問題的時期。面對行爲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或她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爲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着我們父母的行爲方式。兒童自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看着是一張白紙,那麼,最早在白紙上面繪製畫的是我們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起來的圖案,就是兒童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爲現象。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那說明繪畫人的藝術水平高;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那還是說明繪畫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種種行爲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制造(繪製)出來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爲,父母首先要找準你在“白紙”上繪製畫的過程中,問題出在哪裏?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爲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坳。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着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

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着另一種問題的性質。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

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裏,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可惜,我們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見解去論說孩子的問題,說孩子有問題。但父母一點不清楚,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着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經驗和知識的侷限而很難用語言表明,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爲語言來表達。

比如說,性格孤僻的孩子偏愛獨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產生生動的幻想,也會熱衷於電視和遊戲,因爲這裏面有他忠實的夥伴可免除他的`孤獨。

有些孩子常愛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這些動作本身,說明與孩子嬰兒期(口脣期)滿足缺失有關。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絕吃飯的行爲,多半是通過這些行爲懲罰關係人:他們的父母,因爲他心裏有來自關係人某種方式或態度的傷害。

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對玩具的破壞、惡作劇、搗亂等攻擊行爲,這說明孩子內心有憤怒和傷心,而造成憤怒和傷心的可能性卻很多:或許他在同伴中從沒得到過重要角色,或許遊戲中玩輸了,等等。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那麼,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爲背後的無意識語言在說“我鬥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拖沓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信息裏,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爲模式:

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爲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爲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爲的責任能力。

嘮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爲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快速地穿衣服、吃飯、做手工、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

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牀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

這樣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征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沒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夠)。如果重複的是這種行爲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爲。

可以這樣說,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對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爲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制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

因爲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給他人時間),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慢,就是被大人對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來的。

由此,我們看出,父母的行爲模式決定着孩子的行爲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的拖沓與任性,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爲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慣孩子動作慢、難以自控情緒等,那麼,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態度,避免給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煩。其次,要學會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這意味着父母的行爲模式應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的規律。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2

0(初生)-6歲爲嬰幼兒。

7-12歲爲少兒。

13-17歲爲青少年。

18-45歲爲青年。

46-69歲爲中年。

>69歲爲老年。

根據發展心理學劃分:

乳兒期0-1歲嬰兒期1-2歲, 幼兒期2-3歲 。

學齡前期3—6、7歲 。學齡初期6、7—11、12歲 。

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30歲 。

中年期30—50歲。 老年50歲以後。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第2張

國際上通常按0~14歲,15~64歲,65歲以上對人口總體做不等距分組,分別稱爲少年人口,壯年人口,老年人口。

以人口總數爲基數計算少年人口係數,壯年人口係數和老年人口係數,還以壯年人口數爲基礎計算撫養係數。

即撫養係數=(少年人口+老年人口)/壯年人口 國際上還把15~24歲年齡段的人口稱爲青年人口。

擴展資料

中國傳統年齡段的劃分

童年:1___7歲;

少年:8___16歲;

青年:17__29歲;

而立:30歲;(舊稱:而立之年)

耳順:40歲;(舊稱:耳順之年)

知天命:50歲;(舊稱: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60歲;(舊稱:六十花甲)

古稀:70歲;(舊稱:古稀之年)

耄耋:80__99歲;(舊稱:耄耋之年)

高壽:100歲以上。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3

兒童是指3-6歲;少年指十一歲左右至十七八歲;13-17歲爲青少年;18-45歲爲青年。

0(初生)-6歲爲嬰幼兒;7-12歲爲少兒;13-17歲爲青少年;18-45歲爲青年;46-69歲爲中年;>69歲爲老年。

這五個年齡段的劃分已經將人類的老齡化推遲了10年,這將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產生積極影響。1994年以前,劃分人口問題的國際標準是三個年齡組:0至14歲的兒童、15至64歲的勞動力和64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國60歲以上)。

在世界上,人口通常分爲0-14歲、15-64歲和65歲以上的人羣。分別稱爲少年人口、成人人口和老年人口。少年人口係數按總人口計算,成年人口係數和老年人口係數也按成年人口數計算,即依賴係數=(青年)。在國際社會,15-24歲的人口也被稱爲青年人口。

16歲算青少年,青少年是青春期的年齡,爲專有名詞。

6到12歲屬於兒童還是青少年 第3張

擴展資料:

確切年齡的計算方法:

它比周歲年齡更爲精確地反映人們實際生存的時間,但由於其統計彙總時較爲繁瑣,故人口統計中使用甚少。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除對不滿1週歲的嬰兒,特別是不滿1個月的新生兒常常按月日計算外,一般不按日計算確切年齡。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記載。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