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生活中,許多父母會因爲自己童年不幸,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會因爲自己曾經的經歷,潛意識在一些事情上禁止孩子去做。下面是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的內容!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1

所以,在心理學上,有句話叫:“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有什麼樣的父母。”

當然,要把孩提時代的諸多往事拋之腦後是非常困難的,每個人在童年幾乎都有過受傷的經歷。

這些傷痕會潛意識地讓我們分不清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

不同的童年經歷,成就了不同類型的父母。你是下面的哪一種?又該如何走出自己童年的感受,真正面對自己的孩子呢?

彼得·潘式父母

特點:不願長大

彼得·潘是一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孩子,他的周圍有仙女、海盜,還有代表親吻的頂針,他生活在一個冒險的世界裏。

創作這個人物的作家就是這樣一位男性。他的兄弟不幸夭折後,他的母親悲痛不已,爲了哄母親開心,他用自己的想象變出一個又一個故事幫助母親排解痛苦,但是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樣一種掙扎的狀態下度過的。

因爲害怕面對解決真實生活中的情況,索性將遊戲進行到底。

一些精神診斷認爲,彼得·潘式父母的共性是不願意承擔責任,不能對任何人或任何事做出承諾。總之一句話就是一輩子也不願意長大。

這種類型的父母乍一看很好玩,會千方百計讓周圍的世界變得好玩,希望周圍的人都愛自己,但是一旦歡樂散盡,他們就會陷入孤獨絕望。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勇氣!

這類父母更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勇氣。要知道,勇氣和冒險不是一回事。雖然你可以帶着孩子去野外探險玩得很開心,但是否有給孩子立規矩、分清界限的勇氣?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玩伴,更需要值得敬重的父母,需要一個“一切盡在掌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纔會給他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這類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童年裏重新學會直面生活的真實,不逃避,不掩飾,擔起責任,找到勇氣,就是最好的成長。

直升機式父母

特點:對事事害怕、擔憂

顧名思義,直升機式父母就是像直升機一樣,總是盤旋在孩子的頭頂上空和周圍,無時無刻地加強着對孩子的保護。

這類父母通常是因爲自己的童年裏有過可怕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又揮之不去,常常讓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他們生怕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和自己一樣的不幸。

直升機式父母總是對孩子的事情充滿焦慮,雖然有時候表面上未必看得出來,但是一旦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恐懼和焦慮就會始終左右他們的看法和行爲。

這類父母也更容易給孩子施壓,對孩子有更多的批評,他們堅信孩子必須要經歷一個嚴格的、受監督的過程,纔會有所作爲。

他們的過度保護通常會形成一種可怕的控制,認爲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監管下,就可以步步爲營,保證他未來的穩定和舒適。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信任!

這類家長首先需要療愈好自己童年的那段經歷,而不是將它深深地埋在心裏。

這可能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幫助他回溯自己的童年,看到那個時候的自己,與那段經歷和解,和傷害過自己的人和解(注意,和解不一定是原諒),尤其是要真正地接納自己。

因爲只有接納自己,纔會滋生出信任,首先是對自己的信任,然後是對孩子的信任。

只有信任纔有可能讓自己的“直升機”越來越少頻次地飛抵孩子的上空,給自己留有空間,也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和能量,信任他可以生髮出自己的智慧去應對問題。

copy式父母

特點:相互依存

這類父母往往下意識地將子女的童年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延續。在他們看來,父母與子女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些父母看待孩子的童年通常有兩種方式:要麼將養育過程看作是彌補自己成長遺憾的機會,要麼是內心早早將孩子定位爲“子承父業”的絕佳人選。

有個具體的例子,是一位媽媽帶着女兒去做心理諮詢,說擔心女兒不能加入那些熱鬧的羣體,總是和少數幾個人在一起,看起來非常不開心,她擔心女兒孤獨、孤僻。

但是,心理師通過對母女二人的深度訪談,得知女孩的內心其實非常平靜,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朋友和環境;而母親纔是那個因爲童年總被熱鬧羣體排斥在外而感到孤獨、變得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成長!

這類父母,需要不斷地告訴自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當忘記這一點時,可以經常讀讀紀伯倫的那首叫《先知》的詩來當警示:“ 孩子雖然生活在你身旁,但他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愛,但不要給他思想,因爲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給他身體上的庇護,但無法管束他的靈魂。”

孩子和我們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希望和夢想,他可能會和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愛好,投入的事情也很不一樣。然而,這正是一個生命體能體現其獨特價值的地方。

這類父母需要清晰地分辨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還在不停地成長,我們完全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童年裏未完成的心願或遺憾,成就自己的完美,而避免去用孩子的童年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無痛式父母

特點:麻木

這類父母在童年經歷過巨大的痛苦,比如喪親,程度至深,令他們在內心中期盼這種痛苦不要重來。爲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便在 生活中努力遠離那些可能讓人產生痛苦的事情,但也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仁愛。

無痛式父親通常不會對兒子表現出任何形式的愛意,因爲哪怕是撫摸、擁抱或梳理一下孩子的頭髮,都會把父親帶到自己一直努力壓抑的過去中。

爲了避免這樣的後果,他乾脆選擇無動於衷,不去和兒子親熱, 兒子想要得到任何身體上的接觸都被他拒之於千里之外。

無痛式母親通常是這樣的——女兒還小,可是隻要一哭,就會招來母親一頓羞辱:“哭什麼哭,太沒出息了!”

對於自己,這類母親也同樣絕情:“站直了,別趴下。”在女兒遇到傷害時,她會禁止 女兒顯露出悲傷情緒,而且還會勃然大怒。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表達!

孩子需要一個有血有肉的父母,而不是用一道痛苦的牆隔絕彼此。成爲父母,並不意味着不去表達自己的痛苦,要默默一個人承受所有。

痛苦不會因爲長期壓抑而消失,而是會不斷膨脹,最終爆炸,讓自己瓦解成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碎片,麻木不仁。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2張

所以,要勇於將心中的痛苦向值得信賴的人表達出來,傾訴出來。其實這個對象也可以是孩子,孩子通常會用最有靈性的方式安撫成年人的心。

只有 表達出來,纔會讓整個人變得柔軟,變得有溫情,成爲性情中人,與孩子這種本身就自帶柔軟和溫情的生命體形成連接,相互滋養。

不同的童年經歷,讓我們成爲了不同類型的父母。

可能是上述的某個類型,也可能是其中幾種類型的結合體。但是,無論怎樣,我們應該感謝孩子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喚醒了自己的童年,有機會去療愈曾受傷害的童心,走出童年的陰影。

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孩子的童年,跟着孩子重新長大一遍,滿懷希望地前行。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2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受到很多人的認同,部分人曾經遭遇過童年的`不幸,而他們的一生都在以治療曾經的不幸而努力。

當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運的人,他們出生在美好的環境中,即便家裏的經濟條件普通、父母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他從小獲得的愛與關懷卻能讓他滿足、有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無論今後遭遇了什麼不幸,都能憑藉美好的童年回憶以及性格中的樂觀自信度過。

教小學的馬老師對於幸福童年對孩子的影響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今年高考結束之後她與曾經的兩個學生小霜和思思取得了聯繫。

這兩個孩子曾經是同桌,後來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們的父母是同事,因此成長在相似的環境中。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3張

但是小霜的父母對女兒更加疼愛,他們常常關心小霜在學校的情況,因此小霜個性更開朗也更自信。而思思的父母原本也很關愛孩子的,但是在思思五年級的時候,他們生了一個小弟弟,從此思思就變得內斂文靜了很多。

小霜和思思高考成績相差不大,但是他們最後的選擇完全不一樣。小霜選擇了本地的一所大學,學習了她自己很喜歡的動漫專業,她的父母也支持她的決定。

而思思原本想考一所綜合大學的漢語言文學,但是與父母爭執之後,她按照父母要求填報了某師範大學,成爲了定向生。

與思思聊天時,馬老師明顯感到思思的難過,她希望將來在出版社工作,可是隻能按照要求去偏遠地區工作,就是爲了給父母節約養弟弟的錢。

思思的不幸是從童年時期就開始的,她的父母爲了二胎而忽視了她,導致她的性格有了變化,即便到了最重要的填報志願時刻,她都無法反抗父母,做出最優選擇,這樣的不幸童年還會影響她的一生。

反觀小霜就完全不一樣,她擁有父母的理解和寬容,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將來也能在喜歡的領域中工作,因此她是幸運的。倘若家長不希望孩子用一生治癒不幸的童年,那麼就應該學會避免讓孩子度過不幸的童年。

不幸的孩子,通常都有這樣的童年

1、原生家庭不和睦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就像電視劇《歡樂頌》裏的樊勝美,她幾乎成爲了觀衆們最同情的人物,因爲她的故事非常真實。

由於樊勝美從小被父母教育幫助哥哥,因此在大城市打拼的她沒有存款、沒有房子,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

顯然,她擁有不幸的童年,即便長大了,她無法逃離痛苦。還有很多孩子因爲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吵架、打架等等緣故而度過了不幸的童年。

2、遭遇過意外傷害

孩子們在童年時期遭遇的意外傷害包括校園霸凌、性 侵害等等,這類孩子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陰影。不少家長甚至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曾經遭遇過意外傷害,

就像臺灣作家林奕含因爲曾被家庭教師誘 奸而患上抑鬱症,那些曾經遭遇過意外傷孩子的孩子更需要家人的關懷或是專業人員的幫助。

3、被忽視和無視

思思的不幸童年就是因爲父母的忽視,她原本也和小霜一樣快樂,但是自從弟弟出生之後,她就成爲了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童年時期也是孩子們最需要關注和愛護的時期,倘若家長們沒有給予孩子關心,就會導致他們痛苦難過。

孩子的不幸童年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父母造成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的痛苦來源於欺負自己的同學以及傷害自己的壞人。

任何人的痛苦都不是一句“都會過去的”就能消除,孩子們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很可能會持續一生,他們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治癒曾經受到的傷害。

爲什麼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人們在面對傷害的時候都會產生應激反應,這是爲了讓人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但是大家的行爲舉止會受到應激反應改變;

比如性格害羞的人崴腳的時候也會大喊一聲,這是呼救的應激反應;性格淡定的人遭遇火災的時候也會慌忙地跑到出口,這是自救的應激反應。

同樣,孩子們遭遇不幸童年時也會因此而變化,正如部分父母常年工作在外,不怎麼受到關心的孩子,喜歡做一些出格的行爲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久而久之,應激改變成爲常態,而用出格行爲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們也成了家長們心中的壞孩子。

但是孩子們長大之後,也能感受到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於是他們就需要努力去改變那些因爲不幸童年而引起的負面的性格、消極的態度。

這也是爲什麼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他們的確需要在成熟之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判斷好壞,並改善自我。既然不幸的童年能給孩子帶來這麼多的傷害,那麼什麼樣的童年纔是好的呢?

別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4張

“好的童年”對孩子來說,是什麼樣的?

對於孩子來說最美好的童年莫過於滿足他們一切需求的童年,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生理需求的滿足、父母的和諧相處以及安全的環境。

對孩子生理需求的滿足應該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而父母的和諧相處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就比較難了。

父母相愛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但是部分夫妻常常發生爭執,甚至要離婚,那麼家長至少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爭吵以及講對方的壞話,這能很大程度避免對孩子傷害。

而安全的環境則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家長能做的就是要教會孩子自保以及求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告訴父母,並且相信警察叔叔。倘若家長們能滿足這三點,就可以給孩子很美好的童年了。

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父母的人生進入了新的階段,大家不再是爲了自己而活的獨立個體,而是需要承擔責任、負擔另一個人的一生、並與其他人緊密連接的一份子。

因此,家長們要擔起自己的責任,爲孩子提供美好的童年,也讓他在未來的生活裏,憑藉從美好童年中獲得的力量勇敢前行。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