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來源:時尚冬    閱讀: 9.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一直以來,我們的很多學校重視文化成績,偏重於知識的教育,對孩子們的體育鍛煉關注不夠,導致肥胖和體質差等問題影響了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1

孩子們的身體有保障了,教育部將推動孩子們“雙增”。

什麼是“雙增”呢?根據教育部10月26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介紹,是在“雙減”落實的同時推動“雙增”,即增加學生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增加接受體育和美育方面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對於這個英明決定,小俚哥舉雙手支持。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一直以來,我們的很多學校重視文化成績,偏重於知識的教育,對孩子們的體育鍛煉、身體健康關注不夠,學校裏的很多小孩早早就戴上了眼鏡,肥胖和體質差等問題影響了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如果在減輕校內課業負擔“雙減”的同時,給學生騰出更多時間,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肯定將有力地推動孩子們均衡發展、身體素質的提高。

對於衆多孩子的家長來講,孩子們的身體健康肯定永遠是第一位的,俗話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學習,相信所有家長都會全力支持這個政策。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第2張

當然,只用業餘時間讓孩子多鍛鍊,效果不一定理想。也許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體育課和活動課的節數。很多學校現在孩子每週只有一兩節課的鍛鍊時間,個人覺得有點偏少,不知道是否可以通過增加孩子們課間鍛鍊的機會來彌補,期待教育部門的專家學者們有好的實施方案吧!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2

“雙增”必然伴隨着“雙減”而來,而且必須緊緊跟上。

一是教師和家長責任感的增加,二是教師和家長“教育能”的增加。

將學生多留在學校內兩小時,無疑對家長更有利,但學生在校內做什麼及怎麼做,需要所有一線教育領導和教師認真研究。理論上講,事前不做出教師工作量的處置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確實很難讓人接受,畢竟教師也應受到勞動法等法律的保護。因此,各級政府迅速制定配套政策應是當務之急。

即便部分教師不理解甚至有牴觸,校方也應積極引導,分步處理。好事要做好,纔不負國家的厚望。應急的方案之一,就是在學校已有師資和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必要的輔導方案,儘量避免學科內重複作業,讓學生覺得學習乏味;亦可引導大學生特別是師範專業大學生進校實習,構建好新的師生關係。將教育的主體還給學校,不是學校更好做了,老師更輕鬆了,而是責任更大了,任務更多了。認識到這一點,對做好校內輔導工作至關重要。

家長的責任感同樣也增加了。既然不允許增加學生負擔,甚至不準給學生留家庭作業,那麼,家長就沒事做了嗎?學生在家的時間該做什麼?爲什麼要做?這些問題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對家長而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利用好學生的閒暇時間,使其獲得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第3張

“教育能”,實際上可理解爲“教育的能量”或“教育的能力”。

從教師方面看,我國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並不缺乏,甚至基本功更紮實。事實上,教育工作就是要解決好兩個基本問題或完成好兩個基本任務: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前者我們一直做得不錯,後者則有不少欠缺。如同優秀的運動員未必可以成爲好教練,中文專業的老師或語言能力強的'老師,未必可以教好語文。其他學科同理。

所以,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該怎樣教?什麼是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該做什麼樣的作業?該佈置什麼樣的作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該改變?怎樣改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淺度學習爲“深度學習”?變機械學習爲有意義學習?小學教育如何更好地與初中教育銜接?初中教育如何做好“分流”?“分流”的依據是什麼?新高考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什麼要求?教師該怎樣做纔不負新的責任?這便是教師的“教育能”必須增加的。

教育雙增什麼意思 第4張

充分挖掘教師的教育潛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每個學生,是永遠不變的教師“教育能”。

再看看家長。中國的家長几乎是最愛孩子的,但往往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生活的學問主要靠家長傳授,許多時候學會生活,珍愛生活,比學習成績好更重要。

增加家長的“教育能”,意味着家長應當:監督,但不要總陪讀;看懂,但不要總加壓;暗示,但不要總攀比;講理,但不要總嘮叨;溝通,但不要總強勢;幫助,但不要總越位。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以下這些了,家長的責任也算盡到了:以朋友之身份加強交流;以長者之身份加強關懷;以後勤之身份加強營養;以學者之身份加強說理。

教育是“百年”之事,無責任,無功力,何以成功?要讓學生好好成長,教師和家長都要再成長!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