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父母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多關心孩子,出現問題就說明孩子的成長還有進步的空間,幼兒時期是培養各項能力的關鍵時刻,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分享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1

“雙性化教育”是一種家庭教育新理念,最近在美國十分盛行。“雙性化”教育是指順着孩子的先天性別引導他,讓孩子在認同自己性別的同時,學習異性的某種特質,從中受益。

有研究發現,男女相互學習,有助於男女兩性擺脫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束縛,中國家長也可以嘗試“雙性化教育”。

雙性化不同於中性化,它是一種最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優勢,但是,很多家長沒有把握好度,學過頭了。

男孩越來越“娘娘腔”,陽剛之氣日漸遠離;女孩越來越“假小子”,女性特有的溫柔也越來越少了。邯鄲學步不可取,下面,就爲各位家長介紹一下美國專家的建議。

提供機會

多讓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孩子的天性會讓他們通過接觸進行模仿學習。

不勉強

教育不能強迫,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感到勉強,家長要順其自然,不然會讓孩子反向發展。

學會鼓勵

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偶爾會感到害羞,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告訴孩子儘管你是男(女)孩,也可以多和異性交流,大家取長補短,學習女孩子的細心、男孩子的開朗等等。這樣才能彌補孩子性格上的弱點,讓孩子的人格得以完善。

切記區分過清

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誰都明白,同樣的,過於清楚的區分孩子的性別、性格或行爲特徵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很多性格特點並沒有性別化,就像堅強不是男生特有的,善良也不是女生特有的。如果家長過於強調,會讓孩子對某些性格特徵感到排斥。

把握尺度

雙性化教育的初衷是讓孩子彌補性格上的不足,而不是讓男孩變得陰柔,女孩變得剛強。家長要把握好尺度,捨本逐末,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啊!

在性別教育領域,雙性化理論可謂炙手可熱,兼容幷蓄是“雙性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研究表明,接受“雙性化教育”的孩子,在心理健康、適應能力、受同伴歡迎度等方面都優於單性化教育的孩子。

家長可以採用正確的方法嘗試新型的教育模式,但要把握好尺度。希望上述建議可以爲您和您的孩子提供幫助。

教育新思路美國提倡“雙性化”2

隨着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幼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同時,作爲幼兒教育一部分的幼兒性別教育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作爲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生物體,既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因此,人的性別既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概念又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概念。即人的性別可分爲生物意義上的性別(sex)和社會意義上的性別(gender),所謂的生物意義上的性別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別,是指男女兩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異;社會性別是指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的構建下形成的性別特徵和性別差異,是個體在自身生理特徵的基礎生,在一定社會文化的兩性規範影響下形成的性格、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爲上的特徵以及這些特徵所構成的行爲模式。

心理學上認爲,性別心理髮展是從三歲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兒期是幼兒掌握性別概念(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和性別恆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別偏好和性別角色的初始階段和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能否掌握正確的性別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別偏好和性別角色關係到個體人格的形成,影響着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日後正常的戀愛、婚姻、家庭和工作等各個方面。對幼兒實施怎樣的性別教育一直是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共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隨着傳統性別教育(單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現代社會中不斷顯現以及社會發展對教育培養人才規格的新要求,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提出了一種幼兒性別教育的新模式—雙性化教育。中公講師侯文俠將就目前人們在幼兒性別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種新模式——雙性化教育的有關問題:雙性化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雙性化教育實施的目的、雙性化教育實施的意義、雙性化教育實施的途徑、雙性化教育實施的策略、雙性化教育實施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幾方面對這一幼兒性別教育的新模式進行論述以便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理解雙性化教育。

一、雙性化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

在對幼兒實施性別教育的過程中,爲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全面地發展,人們不斷地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實施幼兒性別教育的模式。隨着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人們探索出一種適宜的、理想的幼兒性別教育模式——雙性化教育。

(一)雙性化教育的概念

雙性化教育又稱男女雙性化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在摒棄傳統的化的單性化教育之後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宗旨在培養個體的雙性化人格即男女雙性化,指同一個人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徵。所謂雙性化教育是指在對幼兒進行性別教育時,教育者持有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期待,使男女兩種性別的發展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注重吸收異性的特徵,發展成爲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的人。它的設計者認爲在教育孩子時過於嚴格、的性別定型只會限制孩子智力、個性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雙性化教育產生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末,“雙性化教育”作爲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美國開始流行,它的產生是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的變化、社會文化的變遷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雙性化教育的產生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共同發展的結果。隨着生產的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越來越多的兩性開始從事過去只有異性才從事的職業。建立在生理差異基礎之上的傳統社會分工逐漸模糊,使得傳統的性別角色差異日漸縮小。從而爲雙性化教育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同時發展的實踐要求越來越多的兩性不能再受單性化的束縛而應該具有“雙性化人格”。

其次,傳統單性化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是雙性化教育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單性化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女性可能缺乏獨立性、上進心和獨立的精神;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細膩的氣質。這種人纔在社會交往、人際關係的處理、自我情緒的調控等方面表現的較差。在當前經濟繁榮發展、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生存壓力劇增的社會環境中,單性化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單性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

(三)雙性化教育產生的理論基礎

“雙性化教育”產生源於“雙性化人格”理論的提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是此理論的萌芽。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阿尼瑪”(anima)(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和阿尼瑪斯(animas)(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質)理論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兩個術語說明了人類天生具有雙性化生理和心理特點,爲雙性化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論支持。

羅西第一次正式提出“雙性化教育”這一新概念。傳統的性別角色理論認爲男女的性別角色是對抗的、互不相容的,羅西認爲這種傳統的性別角色單維的觀點不夠全面。羅西的性別雙性化理論認爲個體可以同時擁有傳統男性和傳統女性應該具有的人格特質,最適合的性別角色模式是雙性化的,所謂的“雙性化”是指每個人都有可能具有或多或少傳統上認爲的男性和女性特徵。羅西的理論再一次爲雙性化教育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實施雙性化教育的目的

在傳統單性化教育的不足不斷顯現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雙性化教育其目的是促進教育的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一)促進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兩性平等是近些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強烈呼籲的,而傳統的那種“男屬陽,女屬陰;男尊,女卑”的性別文化及“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觀念造成了男女兩性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公平。

雙性化教育理論從個體心理角度論述了男女兩性生理的差異不能作爲劃分兩性特質的根本依據。因爲個體除生理性別外還有社會性別,社會性別是個體在一定社會文化的影響下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也就是說性別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文化培養的結果。雙性化教育的實施就是要打破傳統性別觀念促進兩性的平等和教育公平。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根源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單性化教育把男女性別特徵給以嚴格的限定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限制了人的發展。雙性化教育作爲順應現代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幼兒性別教育的新模式其落腳點就是促進人的發展。中公講師侯文俠在本文中提及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個體不受傳統男女兩性觀念的限制,在發揮自身性別優勢的同時吸取異性性別的優質,使自身兼具兩性性別長處和優點。

雙性化教育就是要在男女兩性平等和兩性互動的基礎上構建先進的性別文化以實現男女均衡和諧發展。

(三)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社會的存在以人爲基礎,人的發展推動着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又對人提出新的要求。我們的社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而個人要想成爲合格的社會成員,促進我們社會協調發展,就必須對自己所承擔的性別角色有一個認識。

社會的發展使得在單性化教育下培養的過於男性化、過於女性化的個體在智商、體力、性格等方面發展比較片面,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兩性平衡及兩性優勢互補是社會的發展趨勢,雙性化教育就是要塑造一種更有利於社會和個人潛能充分發展的性別角色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三、實施雙性化教育的意義

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使人類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雙性化教育”的產生正是時代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結果,是順應人類社會發展必然產生的一種教育模式。雙性化人格培養的可行性已經從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有關研究中得到驗證,雙性化教育相對於傳統的單性化教育的優勢也已從理論和實踐上得到證實。那麼創設雙性化教育的意義有哪些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結論。

(一)雙性化教育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雙性化教育的宗旨要培養個體的雙性化人格,雙性化人格被人們認爲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一種的心理健康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這爲當代兒童性別社會化過程指明瞭一個正確的發展向。大量實驗研究結果證實了桑德拉貝姆關於具有“雙性化”人格模式的個體在自信心、自尊感、獨立性、安全感等方面都比男性化氣質、女性化氣質和非男非女氣質類型的個體要強,即“雙性化”特質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雙性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個體,培養其積極正向的心理品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雙性化教育可以補充幼兒單性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兒完整的人格。單性化人格是指在表現男性、女性性別特徵時含有明顯性別特徵傾向的單純人格,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人格類型。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兩種類型人格的較量中,會發現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幼兒更能表現出較積極的人格特質。實施雙性化教育使幼兒具備兩性的人格特質,塑造幼兒完整的人格對幼兒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著名心理學家貝姆認爲:在人類不斷髮展的未來,雙性化人格將會得到充分的重視,雙性化將成爲心理健康的標誌,因此雙性化教育也就成爲性別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二)從社會層面來看實施雙性化教育的意義

雙性化教育的實施糾正了單性化教育中出現的“性別傾斜”,體現了性別平等、教育的公平。現代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性別傾斜”化加深了社會的性別偏見觀念,影響幼兒對其性別角色的認同和歸屬。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的影響就必須推進雙性化教育的實施,以糾正“性別傾斜”化教育所帶來的偏頗,創設雙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備兩性的特質、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健康的人才,這對於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從國家層次來看實施雙性化教育的意義

在雙性化教育發展方面,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起步較晚,目前擁有的雙性化人格的比例較低,系統全面進行雙性化教育的政策、可實際操作的方案較少。所以在今天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在努力實現教育公平公正的激勵下,創設家庭、學校、社會多角度、多層面的雙性化教育。培養大量具有雙性化人格特質的人才是推進我國經濟個、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效舉措。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