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嗎?隨着城市的發展,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和父母保持情感溝通很重要,讓我們一起了解是否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1

01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爲留守兒童

90年,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農村家庭,迫於無奈我變成一個不受待見的留守兒童。

對於兒時的印象只有奶奶跟媽媽的爭吵,每一次奶奶都躺在地上滾一身土,抱着媽媽的腿大聲哭喊,以及爺爺時不時罵罵咧咧的加入其中。

看起來,似乎是媽媽太厲害了,經常欺負奶奶,可實際上撒潑打滾只是奶奶常用的伎倆。只要她有一點不滿,就開始給媽媽找事,喊來她的老公,我的爺爺,一起欺辱我的媽媽。

忍受不了奶奶欺辱的媽媽,差點輕生,後來被大冬天光腳丫的弟弟觸動,選擇繼續這難捱的生活

我上小學後,媽媽實在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了,加上貧窮,選擇了跟隨爸爸外出打工,而我也開始了留守兒童的生活,時長6年。

期間5年的時間裏,爸媽從未回過家,他們的樣子在我的記憶裏開始慢慢模糊。那時候網絡不發達,電話很少,只有村裏很遠的'小賣部有,跟爸媽的聯繫只有一年一兩次電話裏偶爾的幾句話。

所以,網絡上那些父母與孩子分離時撕心裂肺的場景,從來都沒有在我的生活裏出現過。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02小時候旁人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你的父母

沒有了爸媽的疼愛,身邊的親戚自然不會把你當回事。看見你只會說:這個沒媽的孩子又來了。

所以我不得不懂事,什麼活都是自己幹,洗衣服,不僅要洗自己的,還要洗堂姐、堂弟以及爺爺奶奶的。

家裏要乾的農活、家務,一樣都沒放過我。別的孩子都在玩,只有我在不停地幹活。

人人都誇我懂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只有懂事了,纔不會捱罵,才能獲得別人的一點笑臉。

沒有父母疼愛的日子,連自家親戚都不待見你。無論是去舅舅家,還是姨姨家,你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區別對待的樣子。

03留守生活的經歷,讓我對親情非常淡漠

留守兒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後遺症,有人自卑、有人敏感、有人教育缺失、有人學習不好。6年的”留守兒童”生活,我的後遺症就是:親情淡漠。

沒有經歷過被人關心的日子,自然也就學不會關心別人。

就像我對我爸媽,雖然後來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我早就習慣了什麼事都自己扛。在我需要關心和呵護的時候,他們都不在,所以我也始終沒有學會怎麼關心他們。

記得小時候,因爲要到鎮上去上學,路程比較遠,只能騎自行車。在一次學習騎車的時候,不小心摔倒崴了腳,沒一會整個腳連帶腳腕就腫了起來,走路都困難。但是依然少不了幹活。

去地裏澆菜,擡着沉重的鐵桶和滿滿的一桶水,讓本就腳腫的我更加疼痛,但我只能忍受,因爲沒有人關心。

長大後的我,對於兒時的記憶越來越少,或許是刻意的遺忘,因爲那段時光,並不怎麼美好。

04有條件的話,最好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爲“留守兒童”

後來,父母條件稍微好了一點,就把我接到了身邊。從此,我也不用再忍受別人的白眼。

我曾經怨恨過父母,讓我經歷那樣的童年,但是我也理解他們的無能爲力。

現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小,在外務工人員的孩子上學也不是特別困難了。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爲“留守兒童”!

因爲你不知道他在經歷着怎樣的童年,承受着多少委屈。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能夠得到爸媽的疼愛和關心。

小時候別人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你的父母,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是不被旁人待見的。所以,儘量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爲留守兒童,在那麼小的年紀就活得小心翼翼。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2

留守兒童爲什麼會疏遠父母 

你找的監護人敢管你的孩子嗎?

父母在外,大多數把孩子留給了爺爺奶奶,也有一部分留給了親朋好友,爺爺奶奶的教育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現在的兒童怎麼去接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呢?現在的兒童能夠接受傳統的教育模式嗎?孩子接受不了,姑且不說接受不了,大多數爺爺奶奶是心疼自己的孫子,於是心疼的連作業都可以不完成,心疼是一類,還有一類是沒有正確的疏導方式,比如給孫兒一顆糖,連忙說,"孩子,你藏着吃,等哈鄰居家的小胖看到了,你就吃不到了。"分享分享,自小就沒有這些意識。

爺爺奶奶也不敢管孩子,孩子畢竟不是自己親身的,與自己相差了一代人,管嚴了,誰保的準父母沒意見,一次一次的不敢管,一次一次的心疼,等到孩子真正叛逆的時候,爺爺奶奶想管,可是已經管不下來了。

依戀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認識的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孩子這一生的成長都繫於父母,父親教會孩子男人的擔當和責任,母親教會孩子女人的溫良賢淑,可是遠離孩子的父母,何時教會孩子這些?難道是孩子已經把男人的擔當和責任都變成抽菸喝酒來麻醉自己的時候?難道是孩子已經變成一個野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依戀的肩膀,與人打架,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堅實的港灣,於是孩子逐漸變得膽小怕事;作業不會,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作業輔導,老師對孩子不完成的作業經常批評,於是孩子開始厭學,甚至逃學;與人爭執,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疏導,於是孩子對誰都產生了敵意……慢慢不與人交往,對誰都產生敵意,甚至到處搞破壞。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不在,父母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呢?孩子盡到養老的義務,如果說父母給孩子錢是對孩子的贍養義務,那麼父母老的時候,孩子自然會說給錢給父母就盡到贍養義務了,因爲那一層親情關係大概只剩下一絲絲血緣來維繫,沒有一丁點人情的味道。

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

老師關心成績好的學生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趨勢,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只關心成績好的學生,於是成績好的學生成績更好,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差,本來在家就缺乏父親和母親的愛,在學校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於是孩子開始自暴自棄,總覺得是被全世界都拋棄了,而留守兒童相對本來就特殊一些,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的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係十分敏感,於是留守兒童的心裏產生了對社會的牴觸情緒。可是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嗎?思想道德呢?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第2張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染出了花花綠綠的社會人,他們出入在學校的周圍,特別是一些叛逆的青少年,隱藏在學校周圍,尋尋找找,尋到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把這些孩子也帶入到社會大染缸去,於是還是小學的孩子已經在社會上呼五喝六,在學校充老大,因爲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毫無存在感的`孩子找到了存在感,走上了這條路,沒有父母的及時勸解和開導,孩子越走越遠,越陷越深,最終誤入歧途。

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從小沒人管教的日子,讓留守兒童養成了做什麼都按着自己的性子來,做什麼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反正也沒人管,反正也沒人重視,長期的`自我性子導致了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爺爺奶奶小的時候總是嬌寵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幹嘛就幹嘛,自然也是受不到約束的,自我控制能力極差的孩子很容易就走上其他的路,極具誘惑的社會大環境自然對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有極大的吸引力。

留守兒童自小的心裏不健康,導致在慢慢踏上社會的途中,做事戰戰兢兢,膽小怕事,沒有自我約束能力……於是,長大了,孩子知道自己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缺乏的親情導致和親人越離越遠,不健全的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愛自己的父母,對於父母除了金錢的贍養責任,沒有一絲絲愛和人情,於是很多孩子長大後選擇遠嫁他鄉,選擇遠離父母。

【拓展】留守兒童教育

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

一是由於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

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爲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

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爲。而對於較爲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

從留守兒童親子分離、監護不力的種種現象中,我們看到的是當下孩子們的生存危機,還有暫時看不到的、由於親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更重要影響的發展隱患。

相當多的留守兒童家庭儘管家庭結構並未破裂,孩子父母雙全,但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遠離孩子的現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徵發生了諸多改變:親子之間面對面、互動頻率高、日常生活中影響等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復存在。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留守兒童家庭因父輩與孩子的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輩引領、缺少與父母積極的情感互動和缺少心理支持,難免對父母的情感冷漠,進而導致更多的心理和行爲問題,長期積澱下來將對其一生產生極爲不利的影響。

留守兒童學習差的原因

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這些孩子均學習吃力。儘管在校期間老師的督促約束。可回到家,爺爺奶奶又督導不力,致使這些學生養成了一緊一鬆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收效甚微。我個人認爲:要緩解這些“留守兒童”學習吃力的現狀,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用參與教學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互動,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使他們逐漸改掉以前的厭學情緒,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他們有的還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離異留在農村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和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因而對他們的教育就至關重要,特別是家庭教育必須到位,讓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既寬鬆又不失緊張,讓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情趣。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3

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表現類型

(一)行爲孤僻型

家庭是每個人最初接觸的環境,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行爲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到的規範。孩子們總是模仿父母的說話行爲方式、家長的需求和價值觀的認同,通過同化,逐步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行爲準則。之所以留守兒童行爲規範方面表現爲社會化不足,是因爲留守兒童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打工導致父母的言傳身教長期缺失。留守兒童對自我評價往往是自閉的,他們不願意與人進行溝通交往,這種封閉思想導致留守兒童的行爲大多伴有孤僻症,與普通兒童相比對於相同的.事物難以表現出相似的反應,故常常表現爲“不合羣”。

(二)情感複雜型

父母外出打工後,留守兒童大多數表現出對遠方父母的強烈思念。然而,一些留守兒童對他們外出務工的父母也表達出各種不滿情緒,諸如埋怨、怨恨、甚至反抗等。因爲在留守兒童單純的內心世界裏,家庭就是他們的一切,能夠和家人團聚在一起聊天吃飯是他們最簡單的盼望,他們對父母獨自將其留在家裏表示不理解、甚至埋怨父母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不能夠及時幫助自己,留守生活給他們對父母的情感上帶來複雜的體驗。

(三)自暴自棄型

留守兒童長大後無親情 第3張
  

留守兒童的生活相對比較簡單,其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學習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更容易自餒和放棄,原因主要是因爲他們缺少內在精神動力與親人的支持。與此同時現有監護人由於學識有限,往往不能採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啓發和幫助孩子,監護人更多的是對兒童批評和否定而卻少安慰和鼓勵。隨着時間的推移,留守兒童爲此很容易形成消極的觀念和對自我否定,進而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甚至產生輟學自棄的想法。

(四)封閉保守型

兒童時期是學習生活經驗重要階段。在每個家庭裏,父母總是扮演着一個非常重要且無可替代的角色,孩子從生活和心理上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表現出的文化、行爲、態度觀念會給孩子們帶來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務工,伴隨着兒童的成長其學習的生活經驗和觀點大多數都是從爺爺奶奶那輩學習而來,大多數情況下農村地區他們祖輩的觀念比較落後保守。因此,留守兒童的思想很可能比較保守觀念比較落後,這極大限制了兒童的發展。同時,“外出務工的父母因長期在外沒法將自身的生活閱歷經驗和技能知識完整地傳遞給子女,更沒法使其子女認同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爲方式。在這種親情長期缺失情況下,孩子們通過模仿他人所形成的行爲和價值觀難免會與父母的不一致,甚至產生強烈衝突”。

親情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在行爲、心理等方面都與非留守兒童有較大的差異,無論是行爲孤僻型、自暴自棄型,還是複雜情感型和封閉保守型都會對其本人及家庭乃至社會產生或深或遠的影響。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