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炙甘草是生甘草跟煉蜜經過炮炙之後形成的品種,是甘而平的性味,歸心經、肺經、脾經也歸胃經,對我們的身體是很有幫助的,以下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1

【中藥名】炙甘草 zhigancao

【別名】炙草。

【英文名】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

【藥用部位】生藥材甘草的炮製加工品。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有的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羽狀複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l~3cnl,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鍾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體。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產地分佈】全國大範圍有,主要集中在甘肅、新疆、四川一帶。

【加工炮製】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蜜炙法:蜜炙時,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後,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蜜炙時,用煉蜜。除另有規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煉蜜25千克。)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表皮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略有黏性。具焦香氣,味甜。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歸心經、肺經、胃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牀應用】用量2~10克,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動,脈結代。

【藥理研究】臨牀上用於治療心率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副等多種病症。

【化學成分】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羥基甘草次酸、異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異甘草黃酮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2

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中藥甘草爲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俗稱炮製,就是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勻,3~5 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

炙甘草爲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治療功效。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

炙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等症,還可緩解藥物之毒性、烈性。

1、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黨蔘、白朮、茯苓等,如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氣虛血虧所致心悸,自汗,脈結代者,可配伍人蔘、桂枝、生地、阿膠等,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2、潤肺止咳

用於各種咳嗽氣喘。風寒咳喘,常配伍麻黃、杏仁,即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肺熱咳喘,常配伍麻黃、杏仁、石膏,即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陰虛乾咳,常配伍沙蔘、麥冬、桑葉等,如沙蔘麥門冬湯(《溫病條辨》);久咳不止,常配伍百部、白前、紫菀等,如止嗽散(《醫學心悟》)。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第2張

3、清熱解毒

用於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熱淋尿痛。治瘡腫,常配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赤芍等;治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牛子、射干、玄蔘等;治尿淋刺痛,常配伍木通、車前子、大黃、萹蓄、滑石等。

4、緩急止痛

用於脘腹及四肢攣急疼痛,常與芍藥同用,即芍藥甘草湯(《傷寒論》)。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者,可配桂枝、芍藥、飴糖等,如小建中湯(《傷寒論》)。

5、調和藥性

與補益藥同用,使之緩和持久;與瀉下藥同用,使之泄而不猛;與溫熱藥同用,使之熱而不傷陰;與寒涼藥同用,使之寒不敗胃。

藥理作用

1、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炙甘草能使實驗動物尿量和鈉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加,血鈉升高,血鈣降低,腎上腺皮質萎縮。長期服用甘草及其製劑可出現水腫和高血壓;甘草能治療輕症艾迪生病,但對重症則無效。甘草還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

2、抗炎和抗過敏作用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對Ⅰ~Ⅱ期炎症有抑制作用;炙甘草對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能顯著降低青黴噻唑所致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3、對消化系統作用

甘草酸、甘草次酸衍生物、甘草浸膏、甘草鋅等都有抗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促進潰瘍的癒合。

甘草還能抑制腸管的痙攣,減輕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損害,抗脂肪肝。

4、解毒作用

炙甘草能沉澱生物鹼並吸附解毒,它在肝內分解產生的葡萄糖醛酸與毒物結合也起解毒作用。甘草酸可解多種化學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甘草酸能解蛇毒、河魨毒;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解喜樹鹼、野百合鹼等抗癌藥的毒副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甘草酸對艾滋病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皰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能使乙肝表面抗原轉陰。對牛痘、麻疹病毒也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甘草醇提物、甘草次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滴蟲均有抑制作用。

6、抗腫瘤作用

甘草對實驗動物的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骨髓瘤均有抑制作用。甘草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7、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炙甘草能對抗烏頭鹼引起的心律失常;能降低血脂而減輕動脈粥樣硬化。

8、鎮咳祛痰作用

炙甘草能促進咽部及支氣管分泌,使痰易於咳出,緩和炎症的刺激。

適宜人羣

脾胃虛弱、咳嗽氣喘、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熱淋尿痛者。

禁忌人羣

1、味甘緩,容易壅滯氣機,故胸悶腹脹、嘔吐泛惡等氣機壅滯者忌大量內服。

2、癰瘍之發,多由於溼熱內熾,即陰寒之證,亦必寒溼凝滯爲患,甘草甘膩慎服。

3、有抗驚厥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嬰幼兒、老年人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4、有升高血壓的作用,高血壓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急性腎炎患者忌用;醛固酮增多症、低鉀血癥禁用。

5、提取物有雌激素樣作用,陽痿患者忌用。

6、孕婦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飲食禁忌

服藥期間忌食豬肉、菘菜、海菜;反河豚。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第3張

配伍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①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②惡遠志;③不宜與鹿茸同用。

中西藥配伍禁忌:①不宜與奎寧、阿托品、鹽痠麻黃鹼等生物鹼合用,可產生沉澱,減少藥物的吸收;②不宜與強心苷合用,可產生強心苷中毒;③不宜與排鉀利尿藥,可導致低鉀血癥;④甘草的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以拮抗降糖藥物的效應,不宜同用;⑤不宜與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等同用,能誘發或加重消化道潰瘍;⑥不宜與腎上腺皮質激素藥合用,會加重激素的副作用;⑦甘草中含有甘草次酸,易與降壓藥利血平發生反應,而降低藥效;⑧甘草對水合氯醛、毒扁豆鹼有對抗作用,不宜同用;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引起血鉀降低,與噻嗪類利尿藥並用會加重引起低血鉀和癱瘓的危險;⑨可以抑制胰酶的活性,使胰酶對蛋白質的消化作用降低,因此不宜合用。

副作用

長期大劑量服用甘草和甘草製劑,約有20%病人可能發生水腫,四肢乏力,痙攣麻木,頭暈頭痛,血壓升高,低鉀血癥等不良反應,老年人、心血管病人、腎臟病人尤其要慎重。

選購保存

以斷面黃白色、皮細緊、色紅棕、質堅實、粉性足、味甜的甘草爲佳。應密封置陰涼處保存,防潮、防蛀。

用量用法

內服:煎湯,3~9克。

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食療藥膳

1、大麥甘草茶

材料:大麥10克,炙甘草2克,冰糖適量。

做法:大麥和甘草放入一煮茶包中,將包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後,換中火煮上15分鐘,加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清熱瀉火,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對小兒心經積熱導致的夜啼有治療作用。

2、烏梅甘草茶

材料:烏梅20克,炙甘草5克。

做法:水煎代茶飲。

功效:清熱瀉火,解暑祛溼。用於夏日口淡,食之無味,飯前飲;或暑天口渴口乾者。

3、參梅甘草茶

材料:太子參15克,烏梅15克,炙甘草6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煮藥30分鐘,再加冰糖少許,矯味。

功效:清熱瀉火,解暑祛溼。用於夏日中暑口渴汗多,疲乏無力。

4、甘草綠豆荷葉粥

材料:炙甘草6克,綠豆50克,荷葉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甘草洗淨,煎湯,去渣取液,加入綠豆,煮粥,煮熟時加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瀉火,解暑祛溼。用於暑溼煩渴。

對症方劑

1、功能性心律失常,心悸心慌:炙甘草10克,人蔘5克,阿膠10克(烊化兌入),麥冬、生地黃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2、脾氣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炙甘草10克,黨蔘10克,黃芪15克,茯苓10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3、消化道潰瘍,胃痛:甘草10克,桂枝10克,芍藥15克,海螵蛸30克,白及6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4、癔病、心煩失眠、心悸、情志失常:炙甘草10克,大麥15克,大棗10枚(剖開),百合10克,知母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5、急性咽炎,咽喉疼痛: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玄蔘10克,山銀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6、神經官能症:炙甘草、浮小麥各10克,大棗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7、心律不齊:炙甘草、黨蔘各12克,生地黃15克,麻仁、麥冬、桂枝、阿膠(烊化)、生薑各10克,大棗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或紅花、甘草、苦蔘,以1∶2∶1的比例,共研爲末,每次5克,每日3次。

8、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甘草12~20克,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

9、尿崩症:生甘草粉5克口服,每日3~4次。

10、食物中毒:炙甘草9~15克,水煎頻飲。重症用30克。

11、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12、痘瘡:用灸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

13、陰部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

14、凍瘡發裂:先用甘草湯洗過,然後用黃連、黃芩共研爲末,加水銀粉、麻油調敷。

15、水火燙傷:用甘草煎蜜塗搽。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3

炙甘草的作用

炙甘草臨牀應用多爲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爲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蔘、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現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及抗變態反應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湯主要功效與作用有以下四點:

炙甘草的性味歸經 第4張

1、補陰爲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爲君、麥冬爲臣、炙甘草爲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爲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爲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爲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爲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註解傷寒論》爲代表,認爲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爲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陰陽並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爲陰陽並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炙甘草禁忌

炙甘草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