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溝通是需要技巧的,而且孩子是需要和家長多進行溝通的,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1

方法一:製造親子談心花園

相對於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許傾向於在他的“祕密花園”裏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某個街心公園,或小區遊樂場的鞦韆上。專家認爲,輕鬆的環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裏話。作爲回報,父母不僅應當爲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兒時的類似事件、類似經驗讓孩子放鬆。並在傾聽的過程中經常對孩子說:“別緊張”,“沒關係”,“事情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

方法二:固定談心時間

專家建議,要建立起“常態”的溝通習慣,規定一週至少有一天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令我煩心的事”。注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那樣會造成“審訊”式的緊張空氣,而是每個人都談,通過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訴孩子,任何遭遇都不會遭致家人的訕笑,你的背後有我們;也告訴孩子,傾訴是有好處的,傾訴會讓大家感覺更親密。

方法三:孩子以多元方式發泄

父母應當意識到發泄是溝通的基礎,對於表達能力還很弱的孩子而言,學會自控還是後話。例如,一個孩子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後,在紙上畫了頭髮像電擊一樣豎起的媽媽,旁邊寫着:媽媽是個壞媽媽!媽媽看了,這時,不是針鋒相對地斥責孩子的時候,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復後,再找她談:“爲什麼討厭媽媽?你要講出一個讓媽媽服氣的理由來。”

也許,孩子此刻已經平靜,臉上浮起羞愧的笑。試想一下,如果媽媽當時發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就不會有後面的談話和溝通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堵塞、壓制,還是疏導,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下去。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2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像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爲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爲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纔怪!

但問題出在哪裏?這是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

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着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

1、學會傾聽,且允許孩子發脾氣。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爲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於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2、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只有訓導。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爲溝通工具的作用。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 第2張

3、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爲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爲希望,這纔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4、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溝通的形式需要多樣化

這裏介紹幾種簡單的、可操作的溝通形式:

1、定期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既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遊戲式的,它並不拘泥於形式和內容,只要是家庭內的事無論大小,都可以通過“會議”這一渠道來溝通來決定。關鍵是要全體參與,人人發表意見,因而它是平等的。爲什麼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漸漸成爲家庭成員共有的習慣,成爲家庭“慣例”。

2、有一本專門的對話本

這是一種紙上的對話,旨在交換意見和感受。用“留言”的形式應該對年齡稍大點的孩子是較爲合適的,可以接受的。對含蓄的中國父母來說,不易口頭探討的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說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專門的本子,是爲了平時可以“回顧”,將來可以“回味”。

3、書信交流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用書信交流?書信交流的一大好處是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更能夠把握分寸,更理性。用書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氣和,思路清晰,條例完整,在書寫中,思想被觸動也將觸動對方,心靈被淨化也將淨化對方——這是多麼大的財富啊!

4、對一時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先以微笑將其保留

國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經過認真研究,提出“微笑協商解決衝突”的方法:

第一步 分析確定衝突是什麼;

第二步 分析判斷衝突的實質是什麼;

第三步 找出解決這一衝突的各種辦法;

第四步 分析衝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第五步 找出衝突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第六步 實踐並檢驗調整雙方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最後,讓溝通成爲我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溝通我們將生活的“垃圾”扔掉,將心靈的“垃圾”扔掉,通過溝通我們一同帶着愛帶着祝福帶着希望進入夢鄉,並以平靜的喜悅去迎接明天……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3

如何與孩子溝通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這樣才能爲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 第3張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着“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爲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裏,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啓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着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着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爲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開拓孩子的生活範圍

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單一的環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於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纔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的溝通,應該採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爲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爲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爲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着“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爲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因爲他就是這樣一種類型。人格類型大體可以分爲四類:驅動型人格,這樣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較適合做領導;分析型人格,像陳景潤一樣的比較紮實,能夠坐下來認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現型人格,自身有一些優勢,善於利用各種機會來展示自己;親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質取勝,但不懂的要求別人,培養孩子的時候也往往不會要求孩子,所以有這樣人格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同樣離不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從中獲得薰陶。

抓住人生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家長生活的情趣化示範

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較有模範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長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們那對外來的物質、精神的影響特別敏感。家長自己表現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設計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告訴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齡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能接觸到高雅的東西,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的觸動。

追求做人的高度與目標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要集中在對孩子的技術學歷教育上,現在的社會,高學歷教育隨時都可以獲得,而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於“人品制勝”,在於孩子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首先自己的心裏要有別人。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後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