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孔子的故事1

孔子請教桑雽“我屢遭非難,親朋故交越發疏遠,弟子更加離散,這是爲什麼?”。桑雽給他講了一個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假國人林回逃難時,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只揹着自己的嬰兒逃跑。有的人問他:‘是因爲他的價值嗎?嬰兒的價值顯然比寶璧小;是因爲重量的原因嗎?嬰兒的負擔又比寶璧重。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而揹着嬰兒跑,這是爲什麼呢?’林回回答說:‘那是因爲利益的性質不同。’寶璧是身外之物,迫於戰亂災害時,只能拋棄;因爲嬰兒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必須倍加保護。林回的觀點:互相保護是親情的天性,不會因爲任何災難禍害而互相拋棄。親情貴於金錢。”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然後又說:“君子的交誼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血緣關係而爲利益結合的,遇到災難時就會瓦解離散。”

孔子聽後突然醒悟,說到:“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又悠閒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於前。但這個求道舉動也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其實也是孔子的老毛病,從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面上顯得很虔誠,對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裏卻還是不以爲然。

3、爲修本原之性,他曾閉門三月

關於孔子的故事2

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爲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着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關於孔子的故事3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賁(bi4)卦,長嘆一聲,好像心情很不平靜。

弟子子張進來,舉手問道:“弟子聽說賁卦是吉祥的卦,賁卦的意思就是修飾,就像人需要修養一樣,這是很重要的、很應該的事,但是,夫子爲什麼會嘆氣呢?”

孔子說:“賁卦所修飾出來的顏色不是真正的顏色啊,所以我才嘆息。”

子張問:“難道修飾不重要嗎?”

孔子說:“我想,事物的本來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應當是正白色,黑色的應當是正黑色,賁卦所說的修飾,其本來色彩的正色是什麼顏色呢?”

子張說:“夫子所說的意思是修養只是把自己的本心顯現出來,是吧?”

孔子說:“我聽說過,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寶珠不需要有意地裝飾,爲什麼呢?本質本來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飾。”

關於孔子的故事4

意思是: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的弟子,想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感到木訥小心,從而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了。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爲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關於孔子的故事5

有一天,子路穿着華麗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看到之後說:“仲由啊,你穿得這麼華麗是爲了什麼呢?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酒杯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兩條船要並列航行都很困難,而且不避風都無法渡過。”

子路問:“敢問夫子說的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爲逐漸地接納衆多的水流,這才成爲一條大河的啊!你現在穿的衣服這個華麗,華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還有誰能夠再給你增添點什麼呢?”

子路以爲孔子對他所穿的衣服太華麗而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換了一身衣服才進來,並且對孔子表現出很恭敬有禮的樣子。

孔子看到子路還不是很明白他所說的道理,就接着說:“仲由啊,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爲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爲己有,表面上很聰明而自以爲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應該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能夠做到的事就說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就說沒有能力做到,這是做事的要領。說話的時候能夠簡明扼要,是智慧的體現;做事不生枝節而簡練,是仁德的體現。如果能夠既能智慧,又能仁德,還有什麼問題可說呢?”

關於孔子的故事6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窮苦的。三歲父親過世,雖然身爲貴族之後,但亂世裏,沒落的貴族也毫無用處,所以他曾做過幹農活、照顧牛羊、看管倉庫等事情。不過,他從十五歲立志向學,由此開創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孔子的立志向學有兩點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後就非常好學,其二則是堅持了一輩子。孔子由學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無限地開發自己的心靈,徹底實踐“學無止境”的態度,而且待其學問到達一個境界之後,心胸變得更爲開闊。另一方面源於他在當時對傳統瞭解得最爲透徹,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種由內而發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實現使命感的途徑之一,他希望他的學生也能以一以貫之的方法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之道,讓這些學生散佈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使整個社會發揮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軌。孔子亦是首開“有教無類”的人,一個人只要願意向學,不管出身爲何,孔子都願意教導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爲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先進》)。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蓋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則不能涵蓋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學之後再循序漸進,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曉言語及展現德行,而這些學生則是各有所長。[1]孔子認爲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爲他所通曉的事務涵蓋了人的主要關懷。言語科排在德行科之後政事和文學之前,可見孔子對言語的重視程度,他的成長曆程及所學、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觀的形成。

關於孔子的故事7

1、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爲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爲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纔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爲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爲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爲“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爲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着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2、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着的小孩爲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裏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裏面,爲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歎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裏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着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3、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杆,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爲師。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裏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一樣充滿着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爲什麼要在我家裏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爲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8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劉老師讓我們買了一本《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孔子一生的歷程,使我們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這本書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孔子從政的那部分。孔子剛開始當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接着,魯定公又讓他做司空。任司空時,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調查農業生產情況,還興修水利。司空沒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爲司寇。任司寇時,他實施一些法律,還創了最早的陪審團。他斷父子互訟案,智救大野澤,又在夾谷和齊國會盟取得了勝利,又誅殺可正卯,還抑三桓墮三都。孔子爲政的時候,民心歸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書本,閉目沉思:孔子可真是個清官呢!他忠心中力爲老百姓辦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不百姓財產,他可真是個清官。孔子曾經說過:“做官就要身體力行,爲老百姓做出模範,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只要這樣做,纔算得是個好官。

可是有些官卻不這樣做,比如衆所周知的,他身爲一名國家高級幹部,本應爲民謀利,爲民造福。可是貪婪的私慾導致他,肆無忌憚地收賂,謀取非法利益,而且數額特別巨大。像這樣的人就是貪官,我們不可以學習他。鄭培民說過:“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爲先。”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應該記住: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我們應該永遠爲人民服務,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讓我們從小學好文化知識,爲長大後爲人民服務打下紮實的基礎。

關於孔子的故事9

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着下去嗎?”孔子說:“爲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關於孔子的故事10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裏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覆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孔子說:“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願意跟着我的準是仲由了。”子路當了真,便歡喜起來。孔子卻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孔子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對症下藥.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爲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爲他對我什麼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如果單方面發展,他認爲那就像只限於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可是子貢就有陷於一偏的傾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啊!”子貢問道:“什麼器具呢?”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展。

孔子注重啓發,他善於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裏,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餘的三隻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不夠。”子貢又問:“那麼,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虛心的榜樣來教育弟子。他曾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麼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勤懇、很不放鬆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還說:“我知道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着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麼?”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麼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11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遊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爲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爲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伕,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伕用竹杆吃力地撐着,馬兒在水中隨着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着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衆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溼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髮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着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衆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溼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淨,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溼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乾晾曬。

經歷了剛纔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

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乾。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裏唸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爲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爲“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儘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關於孔子的故事12

處世圓明

孔子問禮老子。

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爲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爲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寬則得衆,苛則失人。

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纔會學富五車。

關於孔子的故事13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已經五十五歲啦(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魯定公13年)。他不能往東走,因爲東邊正是齊國,剛用美人計把孔子轟走。他往西到衛國去,因爲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聲]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衛國的寵臣彌子瑕和子路是聯襟。孔子到啦衛國,住在彌子瑕家裏。衛靈公[衛獻公的孫子]給他的俸祿跟魯國給他一樣。可是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不是衛國人,帶着這許多門生到這兒來,是替魯國做事的。衛靈公就派啦一個心腹跟着孔子進進出出,監視着他的行動。

孔子在衛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陳國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辭,就帶着門生走啦。他們路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長垣縣西南],那邊的人把他當做陽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門生包圍起來。因爲陽虎早先壓迫過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點像陽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時候打算報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攔住他,說:“我和匡人沒冤沒仇,他們爲什麼把我圍起來吶?這一定是個誤會。”他坐下來彈琴,讓人家知道他是個心氣沉靜的文人,不是陽虎。恰好衛靈公派人來請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們自己弄錯啦,直向孔子賠不是。孔子白白地受啦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衛國。這回給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知道啦。她想利用孔子,屢次打發人去請他。孔子推辭不啦,只好去拜見南子。子路可在外頭撅着嘴、氣哼哼地等着。一見孔子出來,就挺生氣地怪孔子不應當跟這種女人見面。他還疑心老師也許改變啦主意,急得老人家衝着天直起誓,說:“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爺罰我,老天爺罰我!”

自從孔子見啦南子之後,衛靈公就待孔子特別好。衛靈公出去的時候,叫南子一塊兒坐在車裏,還叫孔子陪着。衛靈公帶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過,覺得挺體面。可有一樣,衛國的老百姓見啦,一個個都覺得噁心得要吐。

孔子離開衛國,上曹國去。曹國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國去。到啦宋國地界,在一棵大樹底下,和幾個門生研究學問。宋國有個挺得寵的臣下,怕國君重用孔子,對他不利,就想辦法要把他轟出去。宋國人倒挺能夠顧全面子,先給孔子一個警告:他們把那棵大樹砍倒啦。孔子沒法,只好離開宋國,上鄭國去。

他到啦那邊,跟他的一些門生失散啦,自己沒有事,垂頭喪氣地在東門口站着。他的門生子貢沿路找他老師。有人告訴他說:“東門口站着一個老頭兒。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喪蕩得好像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師。”子貢到啦東門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師。他就把剛纔那個鄭國人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啦孔子。孔子聽啦反倒笑着說:“皋陶、子產、大禹我都不像。要說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這倒挺像,挺對!”

後來孔子到啦陳國,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裏住啦三年。這時候,晉國和楚國爭奪陳國,緊接着吳國又來攻打。孔子就打算還是回到衛國去。他們到啦蒲城[在河南省長垣縣]以後,可巧蒲城打起仗來啦。兵荒馬亂地把孔子夾在當中,急得他進退兩難。幸虧蒲城有個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門生,帶着五輛車馬,來保護老師。可是蒲城的貴族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說:“我們跟衛國有怨仇,您答應我們不上衛國去,我們就讓您出去。”孔子答應啦。他們還怕他說啦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約不可。孔子就跟他們衝着天起啦誓。公良孺這才保護着孔子和他門生們逃出來啦。孔子一逃出蒲城,馬上就上路往衛國去。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不是剛立啦約不上衛國去嗎?您怎麼不遵守盟約吶?”孔子說:“強迫着立的約不算數。這種約就是不遵守,老天爺也不管。”

孔子到啦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裏。衛靈公正在發狠心想把衛國弄得強大點兒,一聽說孔子又回來啦,挺高興地歡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討教操練兵馬和打仗的計策。孔子對他說:“我就懂得關於禮節和道德這些事,沒學過打仗。”衛靈公一聽這話,心裏就涼啦。孔子又離開衛國。接着衛靈公的兒子,太子蒯瞶[kuai三聲kui四聲]爲啦反對他母親南子,給衛靈公轟啦出去。衛靈公一死,蒯瞶的兒子當啦國君,就是衛出公。他不讓他父親回國。蒯瞶借啦晉國的兵馬來奪君位。孔子聽到兒子跟父親爭地盤,非常討厭。他越走越往南去啦。他到啦陳國,又想到蔡國去。

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一帶呆着,就打發大去請他。這時候,陳國和蔡國正恨着楚國,一見楚國派人來請孔子,就把孔子當作敵人。兩國的大夫發兵把孔子圍住。好在孔子的門生當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們拿少數人抵抗着多數人,保護着孔子。孔子給人家圍在裏頭,三天沒吃的。他就餓着肚子彈彈琴,解解悶氣。有時候還給門生講書。可是有幾個人已經餓得病倒啦。子路發啦脾氣。他問孔子:“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小人都會碰到困難,可是君子碰到困難不變節,小人碰到困難就亂來啦。”

孔子一面和學生們談論,一面派子貢到楚國去接頭。到啦第四天,楚國的兵馬到啦,總算把孔子他們接到楚國去。楚昭王打算封給他一塊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反對這件事。他說:“大王千萬可別小瞧啦孔丘。他不像個當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裏頭有文的、有武的,都是頭等人才。要是他們有啦地盤,慢慢地往大里發展,到那時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啦!”楚昭王一聽,對待孔子的那一片熱心,可就涼下去啦。

孔子知道楚國也不用他,他決定還是回到衛國或者魯國去。孔子在回到衛國去的路上,瞧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哪兒。子路問路的時候,他們反問子路說:“坐在車上的是誰?你是誰?”子路告訴啦他們。他們說:“現在的世道到處亂哄哄的,哪兒不都是一樣?與其跑來跑去,找這個、投那個,還不如像我們這樣不去管它的好。”他們說啦這話,就不再理子路,繼續耕他們的地。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想啦一想,說:“正因爲到處亂哄哄的,我才跑來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啦,我何必到處跑吶?”

孔子回到衛國,已經六十三歲啦。衛出公請他做大夫,他推辭啦。魯國的相國季孫肥[季孫斯的兒子,也叫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國,不打算再上各處去奔波啦。他的門生當中,子路、子羔留在衛國做官,子貢、冉有在魯國做官。打這兒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擱在編書上頭。他編啦好幾本書,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春秋時期”。

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啦,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啦,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關於孔子的故事14

“讀孔子如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這是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對兩位先賢的評價。在他看來,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則個性張揚。那麼,歷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樣的人呢?

孔子小時候家裏比較貧窮,他做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小孔丘刻苦讀書、自學成才,養成了謙虛好學的品德。他向別人請教時總是恭恭敬敬。成爲人人尊崇的學者後,門下弟子三千,他也將這種謙遜的習慣保持了下來。孔子不僅學識淵博,胸襟也十分開闊,爲人寬容大度。有次在鄭國,有人把他形容成“喪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氣,一笑置之。

可別以爲孔子只是一味寬容,沒有脾氣。在學習上,孔子和現在的老師一樣,對學生嚴格要求,不允許他們有絲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覺,孔子發現後十分生氣,當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對於寬厚的孔子來說,這已經是很嚴厲的批評了。所以,孔子敦厚,卻不是沒有原則。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可別學宰予,要珍惜這大好時光啊!

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又反映了他什麼樣的性格呢?

與寬厚謙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個性更爲鮮明。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據傳,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當時,各地諸侯爲爭奪土地連年征戰,百姓們流離失所。在這樣的亂世,孟子以天下爲己任,遊歷各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面對君王時,孟子總是快言快語,從不卑躬屈膝。齊宣王曾經問他親貴大臣應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說:“如果國君犯了大錯,臣子就應該反覆勸諫;如果反覆勸說了不聽,臣子就可以廢掉他另立新君。”齊宣王聽了,臉色都變了。這樣尖銳的話,沒有非凡膽識與魄力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說出口的。

孟子曾豪邁地說:“如果要使天下太平,當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呢?”這種以天下爲己任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

關於孔子的故事15

孔子不明白爲何沒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於是請教老子。老子對他說:你應慶幸沒遇上治世之君,否則你就有去無回了。你所推行的東西都是別人留下的陳舊遺蹟,好比別人留下的腳印。你拿腳印當腳,脫離了本原啊!孔子聽後,回家閉門三月不出。後來他跟老子說:我終於醒悟了。不能跟上社會的變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聽後說:“好。孔丘得道了!”其實對於孔子的“全盤周化”思想,衛國的師金也給予了嚴厲批評,說孔子是“在陸地上行船,絕對行不通,只能徒勞無功,並且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孔子雖然也深知做事應該順應時代變化,但他只是認爲這種變化無非是對禮樂進行必要的修正,而沒有認識到應該從根本上破除這些精神枷鎖。雖然這次閉門苦思了三月,好像覺得自己已經得道,其實離道甚遠矣。

4、爲修真情之性,他曾拜漁夫爲師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