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孝的故事15篇

關於孝的故事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孝的故事1

王元甲——最簡單的孝道就是聽父母的話

關於孝的故事15篇

孔子說:“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要順父母之心,孝容易,順很難。他從小就能體諒父母的艱辛,從不與父母爭執,完全順從父母的心意。欲孝先順,一腔熱忱,凝聚着他對孝親的真誠!

關於孝的故事2

陳金排——“久病牀前”亦有孝子

母親生病期間,他日夜陪護身邊片刻不離,他用自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久病牀前”亦有孝子。母親故去後,他仍然無微不至照顧父親,挽着父親的手走走轉轉,陪父親聊聊天,對他來說是最平常可是的事兒,孝敬父親的同時還替父親贍養年過百歲的奶奶。

關於孝的故事3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爲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爲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

03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爲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爲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 身葬父

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 身至一富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爲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纔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爲孝順。戰亂中,江革揹着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爲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爲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關於孝的故事4

1、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爲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爲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爲遊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爲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2、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爲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着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3、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爲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爲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4、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嚐。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爲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讚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5、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6、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羣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爲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羣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爲讚歎不已。有詩讚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7、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髮衝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衆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着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擡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揹回家鄉。後人有詩讚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8、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異常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之後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爲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我,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爲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9、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羣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裏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10、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着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裏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捨,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閤家歡樂。有詩讚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於孝的故事5

漢文帝劉恆,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裏裏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着母親。

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嚐,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爲一個人,應該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

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

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關於孝的故事6

馬健——節儉自我卻總是給父母最好的

爲讓父母開心歡樂,他幾十年如一日,爲父母安排生日宴,經常組織家庭聚會、外出旅遊等一系列活動。常聚聚,帶父母多看看世界,是他的行孝之道,他用三十年銘刻了一座大孝的豐碑!

關於孝的故事7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三口之家,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在一家小單位裏上班,拿着微薄的工資,母親長年下崗在家,女兒大學畢業,找到一個工作單位,剛剛工作不久。一家人收入不算高,但是過得很和美。夫妻倆很恩愛,女兒很懂事。

母親背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長了一些小紅點,起初也沒太在意,不疼也不癢,自己沒有醫療保險,醫藥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這個勉強夠維持開支的家庭來說,實在沒有多餘的錢去看病了,等紅點點的範圍越來越大,開始又疼又癢的時候,母親一個人偷偷來到醫院做了檢查,醫生當即要讓她住院治療,說要觀察觀察,可能是白血病的徵兆。

母親對醫生說了家裏的經濟情況,請求醫生給開點藥。好心的醫生給她開了一些最廉價的藥後,又指點她到市裏的愛心醫院去醫治,那裏只要花費很少的錢就可以看病,不過象她這種病還是應該在大醫院及早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

瞞着丈夫和女兒,妻子經常在做完家務之後,吃下那些只能維持現狀的藥。但是紙裏包不住火,過了一段時間,妻子的病還是讓丈夫和女兒知道了,他們責怪她不該對家人隱瞞,同時帶她到各大醫院檢查治療。奇怪的是,所有的醫院都無法最終確診,她患的到底是不是白血病。只是都不約而同地認爲,應該住院徹底家裏僅有的一點存款很快都花光了,也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外債,但妻子的病依然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女兒平時是一個話語不多的乖孩子,心裏很有主見。看着母親被病痛折磨的樣子,心如刀割可又束手無措。

新年就要到了,女兒這天告訴母親,單位裏要在春節那天舉行活動,一大早就得去。對於女兒,母親一向是放心的。

那年的春節特別寒冷,女兒早上出門後,到了晚上十點多才回到家。父母早都心急如焚了,但看着女兒凍得通紅的小臉,一句責怪的話也沒說。

過了兩個月,母親身上的小紅點竟然慢慢地消退了,到醫院檢查,醫生感覺不可思議,還是用的那些藥,竟然產生如此的療效。不知是藥神奇,還是身體出現奇蹟。

一天女兒對母親說,自己要去泰山。母親勸女兒過一段時間,等她父親有空再陪她去。女兒脫口而出說不用了,上次就我一個人去的沒關係。

上次?哪個上次,母親追問女兒。

女兒見無法掩飾了,說了實話:春節那天,單位里根本沒有舉行活動,聽人說,泰山頂上的神仙很靈驗,特別是每逢大年初一,求神拜佛更靈。爲了當天能夠往返,不讓父母擔心,她便在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獨自坐上了開往泰山的火車,顛簸三個小時後到達泰山,沒有停歇就向山上爬去。在經過的每一個寺廟裏,她都虔誠地跪拜神靈,許下新年的願望:願神靈保佑媽媽的病儘快康復!現在神靈終於保佑了媽媽,媽媽的身體在逐漸康復,她要去還願。

母親聽到這裏,再也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她抱着女兒單薄的身體,哽咽着淚流滿面,孩子,媽的命是你救的! 這是一位58歲河南焦作煤礦工人每天早起之後的“必修科目”——一邊爲全家人準備好早飯,一邊爲86歲的岳母洗臉梳頭,之後還要招呼56歲智障的妻弟吃飯。

36年來,他像“謝延信”這個名字一樣,信守並延續着他的承諾,用樂觀、樸實的笑臉感動着身邊的每一個人,從不向生活的困境低頭。

1973年,謝延信娶了不嫌自己窮的同鄉女青年謝蘭娥。一年後,妻子卻因生育患上了產後風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握着謝延信的手久久不願放開:“拜託你照料俺那可憐的爹孃和弟弟!”

爲了安撫失去女兒的岳父岳母,讓他們相信自己不會離開這個家,謝延信改成了和岳父一樣姓,成了名副其實的“謝家人”。

命運之神似乎從來沒有眷顧過謝延信。1979年春天,岳父謝召玉在朱村礦上班時深度中風住院,命保住了,人卻永遠站不起來了。

在以後長達18年伺候岳父的日子裏,謝延信用自己的行動推翻了那句“久病牀前無孝子”民間俗語:他幫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動,用掙來的錢給老人買水果,自己卻長期吃着醃製的鹹菜。

1983年,謝延信進焦煤集團朱村礦當了一名掘進工。不少人爲謝延信提親,可一見面,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謝延信給對方提出的條件只有一個:絕不能丟下岳父家的三口人。 1984年9月,一位善良的農家女謝粉香走進了謝家,成了謝延信的妻子。談起爲何要選擇謝延信,謝粉香的理由也只有一個:“他對前妻的父母都那麼好,對我更差不了。” 如今,26年已經過去,他們始終風雨同舟,共同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對自己現在的生活,謝延信十分滿足,過去的種種苦難,他談起來也沒有任何怨言。他喜愛書法,不大的小屋裏,掛滿了書法條幅,充滿了書卷氣。

關於孝的故事8

孟宗幼年喪父,生活雖然困苦,但他的寡母盡力設法讓他念詩書,學禮儀。

孟宗的母親,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讓孩子讀書,讓他與讀書人結識,以便將來成爲大學令,出人頭地。到了縣試的時候(在縣內舉行的考試),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來參加考試。有些考生貧困,無力住客棧(旅館),孟媽媽就請他們到她家裏住宿。她縫了一條特大的被子,能夠覆蓋很多考生。她說:"我的孩子仰慕你們衆位的品德和學問,可又沒有能力好好招待你們,僅就這點意思,表示他對你們的敬意。"於是,孟媽媽的名聲,傳遍了各地。

孟宗對母親非常孝順,他感到欠母親的地方太多了。因爲他媽媽費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一年冬天,孟媽媽突然病倒,病了許多天,什麼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對孟宗說:"孩子,真奇怪,我現在真想喝點筍尖湯!"

孟宗聽說媽媽想喝點湯,心中十分高興,因爲她幾天沒吃東西,身體己越來越衰弱了。不過他又想,現在正是嚴冬時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發芽,我到什麼地方去找竹筍呢?"

孟宗想着想着,不覺皺起眉來。孟媽媽見到了,就說:"哦,我大概是病得糊塗了,算了吧!"

孟宗立刻說:"別這麼說,媽。"很久以前孟宗就對天發誓,無論媽媽跟他要什麼,他都不能說"不"!現在他得實現他的諾言,所以接着說:"媽,您彆着急,我會盡量設法找點筍尖回來燉湯給您喝。" :可是他心中又想,我這麼輕易就答應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這兩天,天氣冷得厲害,冷風呼嘯不停,動物全在冬眠,花草樹木離茁芽生長還有一段時間,我怎能找到筍尖呢?"

可是媽媽要喝筍尖湯,他必須出去找尋竹筍。於是他扛着鏟子、斧頭,冒着風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風雪中辛苦掙扎,走了半天,纔到了一個竹林。當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鋪了一地,令他更加心驚。 "天哪!幾乎連青綠的竹葉都看不見,上哪兒去找新筍尖呢?這實在是辦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憐可憐吧!媽媽病得那麼厲害,若是我找不到筍尖燉湯給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輩子也不能心安呀!"

他一想到母親正在病牀上苦苦等待這筍尖湯,就鼓足勇氣,自己對自己說: "我爲何不試試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筍尖爲止。"土硬得像鐵一般,他用力地一鏟一鏟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盡,仍然看不到半點綠色的筍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筍,又想着病牀上的母親,不由得對着土坑哭了起來,他越哭越傷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這樣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陣子。當他張開淚眼往地上一看時,不禁吃了一驚。原來,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軟泥,軟泥中居然有幾個綠尖頂冒了出來!

"啊!筍尖!筍尖!"

孟宗心想:這不會是做夢吧?他連忙彎腰去拔,拔出一個,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筍尖麼?是真的,哦,我知道媽可以活命了,我好高興吶!"他簡直不相信筍尖真的.長出來了。可是那不可能長出的筍尖,竟能這麼快發芽長出,莫非是上天的賞賜? "一定是的!"孟宗對着上天叩首說:"哦!天神吶,謝謝你的萬慈萬恩。"

他挖出土坑中的筍尖,趕程回家去作筍湯。媽媽看見兒子拿了竹筍回來也驚訝不已,心中一高興,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筍湯之後,病果然痊癒了。

後來,孟宗更加努力讀書,努力學習,終於成爲一位學者,並且當朝中的大臣,替國家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二十四孝》:“晉,楊香,年十四,常隨父豐往田間獲粟。父爲虎曳去,時楊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躍向前,搤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於害。”

楊香是晉朝的山東人,楊豐的女兒,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父親含辛茹苦,把她拉扯成人。楊香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心眼好,懂事早。她知道父親撫養自己不容易,既當爹又當娘,吃了很多苦頭。因此,她對父親非常孝順,可以說是關心備至,體貼入微。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楊豐去田裏割稻,突然躥出一隻大老虎,撲向楊豐,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着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任憑老虎怎麼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倖免遇難。

這則故事讓人感嘆不已。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並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讚歎。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亙古如斯,即使愈來愈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和遙遠的將來亦會如此。父母對子女的愛爲舔犢之情,子女對父母的愛以道德的形式體現便是孝。

關於孝的故事9

蘇偉——養父母之志,憂父母之憂

奮鬥路上,他不畏風雨敢拼敢闖,只爲實現父輩的期望光耀蘇氏門楣。事業有成,他代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的家庭,挑起家庭這份沉甸甸的職責,他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孝子楷模這一詩篇!

關於孝的故事10

王建省——千里尋醫爲母看眼

創業路上的艱辛僅有自我默默消化,他爲了母親的眼睛早日康復,走到哪問到哪,問到哪帶到哪,跑遍全國只爲尋得良醫爲母親治療眼疾。“千里行孝”,他讓我們真切明白:赤子之情水長山高!

關於孝的故事11

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着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之後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裏的蘆花,明白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捨,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閤家歡樂。有詩讚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於孝的故事12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爲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爲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關於孝的故事13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和姐姐一起看電視,看的是生活頻道,講了一個關於“孝”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她有4個兒女,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兒子長大了,並且都成家立業,按理說他母親可以享福了,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天,她大兒子想買幾隻寵物回來養養,他就在集市上走來走去,他看看那兒,看看這兒,沒有合心的寵物養。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了賣豬老闆,他就去老闆那裏買了幾隻豬回來養着,還特意給豬搭了一個豬圈。他住的房子就只有兩個臥室,他一家有三口人,再加上他母親,不可能四個人同時睡兩個牀,他打了一個壞主意,讓他的母親睡在豬圈裏。有一句俗語叫娶了媳婦忘了爹孃,這是一個冬天的下午,兒媳婦讓他母親住進豬圈裏不說,更加可恨的是還把母親橫掃在外,讓她自己孤零零的在外面,穿着又破又爛的棉襖和棉褲,真叫人生氣。幸運的是小兒子及時發現母親讓大哥給趕出了家門,就氣沖沖的去找哥哥,哥哥還蠻不講理的說是母親先錯的,於是他們兩個開始吵架了,吵得很兇,小兒子說:“哥哥我恨你,你不應該這樣對待我們的媽媽。”哥哥回家想了想是他錯了,母親含辛茹苦得把他們拉扯大,不該讓母親住在豬圈裏,更不應該把母親給趕出了家門,他找到弟弟說:“哥哥錯了。”弟弟說:“知錯就改還是我的好哥哥,還是媽媽的好兒子。”於是哥哥把母親接回家去,好好的跟母親過日子。

小朋友們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不要像上面的大兒子那樣,當然,他能知錯而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於孝的故事14

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須去救自我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終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關於孝的故事15

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髮衝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最終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齊。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衆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着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之後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擡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揹回家鄉。後人有詩讚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