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孔子的故事1

憑藉強力欺負弱小。

關於孔子的故事15篇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爲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着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脣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僞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爲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關於孔子的故事2

一日,孔子閒居無事,在室內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麼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裏,怎麼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麼會這麼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裏,也以爲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纔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讚歎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通曉音律的奧祕。”

接着,孔子繼續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纔,我正在几案邊彈琴,有一隻老鼠在室內遊動,被一隻貓發現了。那隻貓,便循着房樑,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後,選好地點,眯縫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隻貓的心態,反映在我的心裏,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裏,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生於人的內心。人的情感動於衷,體現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着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祥和的狀態。在動盪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着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瀰漫着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3

孔子教導學生時,依學生的專長分爲四科,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言語”就是善於說話,會講道理。孔子認爲“言語”科裏最優秀的學生是宰我和子貢。宰我能言善辯,是一位反應機敏、口才出衆的學生,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也曾使於齊國、楚國。同時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面質疑老師說法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中載有子貢救魯的事情。子貢憑藉“利口巧辭”,使春秋末年五國之間的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魯國得以保存。因此司馬遷讚歎道:“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對子貢的讚揚其實也是對孔子的讚揚,對孔子開設“言語”科的肯定。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人際溝通和口才等綜合素質。”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優雅的談吐是所有人登上事業巔峯的一種必備素質。無論是誰,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是具備了真誠、慎言、達意和言而有信這些條件,那麼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筆直而順暢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4

孔子六十九歲那年,帶着弟子到一個名叫緇林的樹林遊觀時,碰到一位漁夫並向他請教。這位漁夫直言道:“如今你上無君侯主管的地位,下無大臣經辦的官職,卻擅自修治禮樂,排定人倫關係,從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嗎?你身上的毛病太多,外能迷惑他人,內則傷害自己,因而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會和你交往,聖明的君主也不會以你爲臣。如今你不修養自身反而要求他人,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天下愚人不能效法自然而憂慮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變化,因此總是不滿足。可惜你過早沉溺於世俗的僞詐而很少聽聞大道。”

孔子聽後,深感羞愧。他對漁夫說:“如今我有幸能遇上先生,是蒼天特別寵幸我。先生若不以爲羞辱,並把我當作弟子一樣看待的話,請先生告知你的住處,請求受教於您門下而最終學完大道”。不料,漁夫扔下一句話:“不能迷途知返者,是不可能懂得大道的。要謹慎小心不要與他交朋友,否則自身將招來禍殃”。於是撐船走了。這使孔子尷尬萬分,丟盡了面子,只好衝着子路發火:“你這個笨蛋,怎麼不把他攔住呢?”把他這個最忠實的學生臭罵了一頓。

莊子所講的四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僅僅是爲了“詆譭”孔子嗎?其實並不盡然。究其孔子的思想和內心,他雖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但心底深處卻充滿着矛盾和迷惘,特別是對他極力推崇的禮治思想難以得到認同感到非常困惑。在這種矛盾的痛苦中,他想悟出大道以自拔,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實上,孔子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儘管孔子自己說已經得道,但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名利思想卻始終與道水火不能相容。他想把道玩於股掌之間、變成教化他人的法器或成爲自己撈取功名的工具,這不正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了嗎?所以,儘管孔子非常努力,但始終未成正果。

2400多年後的今天,社會歷史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然有一些人,要擡出孔子的理論,裝成聖人和救世主的模樣,來嚇唬人,教化人,這注定是不會產生任何實際效果的,因爲這套理論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如果認爲當代人的智商比2400年前的人還低的話,那麼,我們就真誠地奉勸這些人:趕快去神經病醫院找醫生――吃藥吧!

關於孔子的故事5

大家好,我是汪梓旭,今天我要講的故事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他是春秋時期美很厲害的著名的文學家,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它有哪些很好的地方吧。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孔子要收弟子,每一次孔子決定收弟子的時候,第一批弟子裏面有子路,還有更多的學生,並且還有第二批和第三批,並且還有一些掌握着大權的人,他們臨死前也勸說自己的兒子要去孔子那裏學,這本故事真的很有趣,我看着真的非常的認真,並且我還看完了,當然這本書我也是最喜歡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6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纔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纔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啓示】

常言道:「眼見爲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着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纔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爲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着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裏卻想不通。他認爲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藉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聰明的讀者,你知道孔子爲什麼犯這個“錯誤嗎”?

第三個故事:子貢問禮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貢坐車在各國之間旅遊,來到一個深谷,深谷裏有條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個佩戴着玉佩的美麗女孩正在河邊浣洗,孔子和子貢停了下來。

孔子給子貢一個杯子,說:“你去問一問那美麗的姑娘,要注意禮貌,看看這姑娘懂不懂禮?順便弄點水來喝。”

子貢老老實實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邊,傻傻地說:“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點水喝嗎?”

女孩撇了他一眼,說:“這河水是很清,這河是很彎,但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問我幹什麼?”子貢無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聽完子貢的彙報,正經的點點頭,說:“恩,不錯,知道了,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問一問,一定要注意禮貌。”說完就把琴上的一個旋鈕給取了下來。

子貢拿着一把沒有琴鈕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邊,害怕的說:“姑娘,你好,我這琴壞了,你可以幫忙調下琴嗎?”

女孩子翹了下眉毛,有點生氣的樣子,回答道:“我只是一個村婦,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姑娘,我怎麼會調琴?你沒事找事跑來做什麼啊?找茬啊!?”

子貢趕緊回身走了,把剛纔姑娘說的彙報給孔子。孔子很高興,說:“真是一個懂禮的好姑娘啊!”說着從車上取出幾匹漂亮的綢緞,說:“把這個給姑娘送去。”

子貢很高興,以爲這下姑娘不會在給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邊。把綢緞遞了上去。子貢沒想到,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氣的說:“你怎麼又跑來了,這麼無聊啊?跑來跑去你不累啊?你那這些綢緞來幹什麼?我又不是你什麼人?你還不快滾,我男朋友就在這旁邊,小心你的腦袋!”

關於孔子的故事7

大家好!我是11號陳浩宇,讀(孔子的故事)《一年有三季有感》孔子名丘,子仲尼。他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今天,我看的《一年有三季》就和他有關。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在那裏學習,這時來了一位客人。他問:一年有幾季?如果說錯了就磕頭三次同學說:那還不簡單,有四季呀!客人說錯了:一年有三季學生不信一年有三季,學生馬上磕頭了。客人走了後,學生立刻去問老師說:爲什麼一年有三季呀!孔子說:老師說,螞蚱是綠色、的。螞蚱從春天活到秋天就死掉了,因爲那個人是螞蚱。所以老師這麼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過於追究事情的真假,心裏有數就行。

關於孔子的故事8

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爲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着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關於孔子的故事9

孔子的父親死得早,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時候,顏徵在就買來了很多的樂器,有時請人爲兒子演奏,有時自己爲兒子吹彈,有時讓兒子自己玩弄。鄰里鄉人不解其意,顏徵在對人們說:讓孩子從小接觸這些器具,培養他的興趣,他就會漸漸喜歡這些樂器。做人要講根基,辦事要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樂器最講禮儀與規矩,沒有章法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讓孩子早點接觸禮儀、音律、等級,對他以後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親的教導下,孔子很快就愛上了這些樂器,並學會了吹、拉、彈、唱。鄰里有了婚喪等紅白喜事,他都會拿着樂器去爲他們演奏。孔子成人以後,對音樂的愛好有增無減,把音樂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齊國聽了韶樂,一連學了三個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說:“真沒想到音樂的感染力有這麼強!”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他彈一支名曲,連續將它彈了十天。

師襄子讓他換個曲子,孔子說:“雖然我已經熟悉了這支曲子,但還沒有將它掌握。”

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這支曲子,可以彈別的了。”

“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孔子說。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依然在彈那首曲子,師襄子不耐煩地說:“你已經瞭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換一支曲子了。”

“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說。

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終於停下不彈了,他想了想,然後擡起頭,向遠方望去,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個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就是周文王。”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不得不佩服孔子對音樂執着的精神

從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學習音樂,他能從音樂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種樂器的演奏中,孔子從中摸出了好多規律,將它們總結出來,運用到音樂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經”之一的樂經。他從音與音之間存在的節拍,符與符之間有着一定的規律,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他想:音樂調節好,才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人際關係調節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樂的啓示下,他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爲政一定要以“仁”爲核心,以調整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爲主體。這就是他創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內容。他的這一套儒家學說一直爲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沿用。

關於孔子的故事10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已經五十五歲啦(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魯定公13年)。他不能往東走,因爲東邊正是齊國,剛用美人計把孔子轟走。他往西到衛國去,因爲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聲]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衛國的寵臣彌子瑕和子路是聯襟。孔子到啦衛國,住在彌子瑕家裏。衛靈公[衛獻公的孫子]給他的俸祿跟魯國給他一樣。可是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說,孔子不是衛國人,帶着這許多門生到這兒來,是替魯國做事的。衛靈公就派啦一個心腹跟着孔子進進出出,監視着他的行動。

孔子在衛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陳國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辭,就帶着門生走啦。他們路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長垣縣西南],那邊的人把他當做陽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門生包圍起來。因爲陽虎早先壓迫過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點像陽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時候打算報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攔住他,說:“我和匡人沒冤沒仇,他們爲什麼把我圍起來吶?這一定是個誤會。”他坐下來彈琴,讓人家知道他是個心氣沉靜的文人,不是陽虎。恰好衛靈公派人來請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們自己弄錯啦,直向孔子賠不是。孔子白白地受啦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衛國。這回給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知道啦。她想利用孔子,屢次打發人去請他。孔子推辭不啦,只好去拜見南子。子路可在外頭撅着嘴、氣哼哼地等着。一見孔子出來,就挺生氣地怪孔子不應當跟這種女人見面。他還疑心老師也許改變啦主意,急得老人家衝着天直起誓,說:“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爺罰我,老天爺罰我!”

自從孔子見啦南子之後,衛靈公就待孔子特別好。衛靈公出去的時候,叫南子一塊兒坐在車裏,還叫孔子陪着。衛靈公帶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過,覺得挺體面。可有一樣,衛國的老百姓見啦,一個個都覺得噁心得要吐。

孔子離開衛國,上曹國去。曹國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國去。到啦宋國地界,在一棵大樹底下,和幾個門生研究學問。宋國有個挺得寵的臣下,怕國君重用孔子,對他不利,就想辦法要把他轟出去。宋國人倒挺能夠顧全面子,先給孔子一個警告:他們把那棵大樹砍倒啦。孔子沒法,只好離開宋國,上鄭國去。

他到啦那邊,跟他的一些門生失散啦,自己沒有事,垂頭喪氣地在東門口站着。他的門生子貢沿路找他老師。有人告訴他說:“東門口站着一個老頭兒。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喪蕩得好像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師。”子貢到啦東門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師。他就把剛纔那個鄭國人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啦孔子。孔子聽啦反倒笑着說:“皋陶、子產、大禹我都不像。要說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這倒挺像,挺對!”

後來孔子到啦陳國,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裏住啦三年。這時候,晉國和楚國爭奪陳國,緊接着吳國又來攻打。孔子就打算還是回到衛國去。他們到啦蒲城[在河南省長垣縣]以後,可巧蒲城打起仗來啦。兵荒馬亂地把孔子夾在當中,急得他進退兩難。幸虧蒲城有個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門生,帶着五輛車馬,來保護老師。可是蒲城的貴族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說:“我們跟衛國有怨仇,您答應我們不上衛國去,我們就讓您出去。”孔子答應啦。他們還怕他說啦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約不可。孔子就跟他們衝着天起啦誓。公良孺這才保護着孔子和他門生們逃出來啦。孔子一逃出蒲城,馬上就上路往衛國去。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不是剛立啦約不上衛國去嗎?您怎麼不遵守盟約吶?”孔子說:“強迫着立的約不算數。這種約就是不遵守,老天爺也不管。”

孔子到啦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裏。衛靈公正在發狠心想把衛國弄得強大點兒,一聽說孔子又回來啦,挺高興地歡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討教操練兵馬和打仗的計策。孔子對他說:“我就懂得關於禮節和道德這些事,沒學過打仗。”衛靈公一聽這話,心裏就涼啦。孔子又離開衛國。接着衛靈公的兒子,太子蒯瞶[kuai三聲kui四聲]爲啦反對他母親南子,給衛靈公轟啦出去。衛靈公一死,蒯瞶的兒子當啦國君,就是衛出公。他不讓他父親回國。蒯瞶借啦晉國的兵馬來奪君位。孔子聽到兒子跟父親爭地盤,非常討厭。他越走越往南去啦。他到啦陳國,又想到蔡國去。

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一帶呆着,就打發大去請他。這時候,陳國和蔡國正恨着楚國,一見楚國派人來請孔子,就把孔子當作敵人。兩國的大夫發兵把孔子圍住。好在孔子的門生當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們拿少數人抵抗着多數人,保護着孔子。孔子給人家圍在裏頭,三天沒吃的。他就餓着肚子彈彈琴,解解悶氣。有時候還給門生講書。可是有幾個人已經餓得病倒啦。子路發啦脾氣。他問孔子:“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小人都會碰到困難,可是君子碰到困難不變節,小人碰到困難就亂來啦。”

孔子一面和學生們談論,一面派子貢到楚國去接頭。到啦第四天,楚國的兵馬到啦,總算把孔子他們接到楚國去。楚昭王打算封給他一塊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反對這件事。他說:“大王千萬可別小瞧啦孔丘。他不像個當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裏頭有文的、有武的,都是頭等人才。要是他們有啦地盤,慢慢地往大里發展,到那時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啦!”楚昭王一聽,對待孔子的那一片熱心,可就涼下去啦。

孔子知道楚國也不用他,他決定還是回到衛國或者魯國去。孔子在回到衛國去的路上,瞧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哪兒。子路問路的時候,他們反問子路說:“坐在車上的是誰?你是誰?”子路告訴啦他們。他們說:“現在的世道到處亂哄哄的,哪兒不都是一樣?與其跑來跑去,找這個、投那個,還不如像我們這樣不去管它的好。”他們說啦這話,就不再理子路,繼續耕他們的地。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想啦一想,說:“正因爲到處亂哄哄的,我才跑來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啦,我何必到處跑吶?”

孔子回到衛國,已經六十三歲啦。衛出公請他做大夫,他推辭啦。魯國的相國季孫肥[季孫斯的兒子,也叫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國,不打算再上各處去奔波啦。他的門生當中,子路、子羔留在衛國做官,子貢、冉有在魯國做官。打這兒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擱在編書上頭。他編啦好幾本書,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春秋時期”。

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啦,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啦,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關於孔子的故事11

處世圓明

孔子問禮老子。

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爲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爲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寬則得衆,苛則失人。

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纔會學富五車。

關於孔子的故事12

  但凡讀過《孔子的故事》一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深深的敬佩這位博學多才的傑出人物,爲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偉大人物感到無比驕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爲博學多才的人主要來自於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孔子曾說過 :"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纔是聰明。孔子就是抱着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是自己成爲一個聰明的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沒有滿足,繼續向別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孔子這種精神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鞭策,是我這個與他相隔2500多年的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啓迪。我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問題不善於問,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爲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滿分的機會,丟三落四,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例如,把太陽寫成大陽,把996寫成699,把生雞蛋當成熟雞蛋,不過現在好在讀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學會了不恥下問。

  孔子之所以能爲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與他勤學苦讀。孔子雖出身貧寒,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過早的就擔當起拉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孔子終於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從孔子勤學苦讀的一生中體會到: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奮努力,那麼壓力就會變成動力。

關於孔子的故事13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爲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着他那均勻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覈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着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關於孔子的故事14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賁(bi4)卦,長嘆一聲,好像心情很不平靜。

弟子子張進來,舉手問道:“弟子聽說賁卦是吉祥的卦,賁卦的意思就是修飾,就像人需要修養一樣,這是很重要的、很應該的事,但是,夫子爲什麼會嘆氣呢?”

孔子說:“賁卦所修飾出來的顏色不是真正的顏色啊,所以我才嘆息。”

子張問:“難道修飾不重要嗎?”

孔子說:“我想,事物的本來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應當是正白色,黑色的應當是正黑色,賁卦所說的修飾,其本來色彩的正色是什麼顏色呢?”

子張說:“夫子所說的意思是修養只是把自己的本心顯現出來,是吧?”

孔子說:“我聽說過,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寶珠不需要有意地裝飾,爲什麼呢?本質本來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飾。”

關於孔子的故事15

意思是: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做事,正準備試行新法,於是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衆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