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素質教育的呼聲日見高漲,到現在大學甚至將“勞動服務”列入必修課程,若從小就培養,也就不用等長大才費心教育了。看看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1

1.自我服務

一般地說,兒童參加勞動越早,對他進行的勞動教育就會越有成效。孩子參加勞動的方式和限度決定於他的年齡特徵和個人特點。對學前幼兒來說,首先面對的勞動就是自我服務性的日常勞動。

自己穿衣服。幼兒到一定年齡,就應要求他們自己穿戴衣帽。自己穿衣服可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對一些動作的協調有一定的訓練作用。穿上衣服之後,對正鈕釦,檢查鞋子的左右。在初期,穿什麼衣服由家長爲孩子準備,然後逐漸與孩子商量,最後完全由孩子自己選擇。

自己走路。有許多孩子在不會走路時要求家長扶着走,但會走且能熟練走路了卻纏着讓大人抱。甚至自己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來要等大人去扶。自己走路可保持身體平衡,對發展腿部肌肉以及骨骼的生長都有一定好處。剛會走路的幼兒,每天讓他們自己走一定長度的路是有好處的。對摔倒的孩子要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並用“你很勇敢”這樣的話做暗示,孩子對處理自己造成的麻煩就會充滿信心。

自己吃飯。孩子早期學習自己拿湯匙、筷子吃飯,對手部運動的平衡是極好的訓練機會,而且手指的活動對孩子的發育也極有好處。可先給孩子提供一些容易夾住的塊狀食物(做飯時注意切成塊狀即可),逐步讓孩子鍛鍊。孩子還會因自己夾食物吃的成功而產生自信心,當然這要隨時予以鼓勵。另一方面,孩子自己吃飯,可自然地控制飯量的多少,有的家長老擔心孩子吃不飽,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消化不良。

自己洗臉和手。清理個人衛生也是自我服務性勞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鼓勵孩子自己洗臉、洗手。每天飯前便後洗手,養成習慣。

自己洗衣服。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就要對孩子洗乾淨自己的衣服提出要求。當然可以先讓孩子自己洗小毛巾,洗完腳後自己洗襪子,逐步發展到養成自己洗衣服的習慣。

自己收拾玩具。前文曾講到自己動手製作玩具,也談過應要求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玩完的玩具。這樣做可對孩子責任心的形成有所幫助,另一方面也可訓練孩子歸類、處置事物的技能。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可以自行處理的事情,這時是對孩子施以自我服務勞動訓練的好時機,家長切莫萬事包辦,喪失教育良機。

2.家庭日常生活勞動

家庭日常生活勞動是對孩子施行勞動教育的第一個學校。兒童學着爲親人做好事,幫助大人幹活,並感到自己是具有一定責任的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共同勞動的樂趣有助於兒童確信自己已成爲一個對家庭有用的人,可讓孩子在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合作精神

清理居家環境。清理居家環境是每天都要做的一項家務。在孩子還小時,可在家長收拾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撿起掉在地上的廢紙、小範圍的掃掃地或拖拖地,這樣可以訓練孩子手臂的肌肉組織,也可逐步培養孩子認真細心的習慣。有的孩子都快高中畢業了,他的房間還亂成一團,需要家長爲其整理,這些都是沒有從小教育的結果。如果家裏養了花草或魚等動物,則要提醒孩子澆水、換水,以形成其責任心,也爲孩子觀察動植物的生長習性創造了機會。

參與料理。一個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孩子的媽媽突然病得厲害,要孩子把在廚房燒開的水倒入水壺中。孩子拿起開水壺後發現瓦斯爐的火還在燒着,就順勢用壺裏的水把火澆滅,導致瓦斯中毒。許多年輕人結婚後因不會做飯而困擾,這些屬於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家長一定要注意。在你準備飯菜時,應有意地安排孩子參與,當然不必每頓飯都要孩子親手去燒,但必要的勞動還是應該的,這耽誤不了孩子多少學習時間,卻能使孩子受益匪淺。如可把洗菜或揀菜的工作交給孩子,託孩子燒水或關掉煤氣,看看燒菜的程序等,必要時讓孩子動動手。

爲家長分憂解勞。孩子如能學會照顧大人,爲大人分憂,是教育成功的標誌之一。會體貼家長的孩子更容易與別人合作。在家務勞動中要充分體現孩子勞動並非是在分擔家長勞動,而是孩子理應承擔的生活責任,是自己的事。

當然,家務勞動也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程,讓孩子在承擔家務中形成勞動觀念,訓練一定的技能,但也不可把家務全拋到孩子身上,這樣就走到另一極端了。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3.學校日常勞動與公益勞動

家長應配合學校教育孩子,使其承擔在學校的日常生活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如保持教室和全校的整潔,照管室內植物,進行倒垃圾、擦黑板等值日活動。學校一般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做出適當的活動安排。這些勞動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個人品質,如堅持性、頑強精神、主動性、勤勉、責任心等。

學校也可能會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性勞動,如清理附近環境的衛生死角、做義工等。在這些勞動中,孩子也可對勞動的意義增進認識,同時也是孩子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其中許多勞動技能的訓練都可能被轉移到以後的勞動技能上去。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2

地震貌似已經遠去去了,其實遠遠沒有,留下的那許多急待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恐怕難以圓滿解決。

今天聽了《鏘鏘三人行》中客座心理專家的話,很受觸動。專家說他在電視上看到,很多撫慰者會對其撫慰對象說“要堅強,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之類的`鼓勵說辭,其實這樣的說法非常不正確,不但起不到安撫作用,反而會給受難者施加很大的壓力!那怎麼說纔是正確的呢?專家說,其實只需要轉變一下話語方式,將“你要堅強,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說成“你已經很堅強,很勇敢了,你是我們的驕傲。”那麼,被撫慰者從中感受到的則會是完全不同意味。

對這番話,我回味了很久很久。一個受到嚴重心靈創傷的人,最需要的是旁人的感同身受,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傷痛根本沒有任何話語可以安慰,那些乾巴巴的“要堅強要勇敢”就像來自一個“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完全不起作用。

很自然的想到平日裏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設身處地是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我們通常會將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無論是用呵斥或循循善誘的語氣,都掩飾不住“你必須聽我的”意思。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不光和大人不同,不同孩子之間也是不一樣的,可由於缺乏耐心,父母通常採取比較單一和粗暴的方式,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而是最終通過施加壓力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但爲什麼要接受這一些,孩子往往不會明白,也很難從大人這裏得到合理的解釋。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爲甚至連大人自己都沒有想清楚,自己讓孩子這麼做合理性究竟有多少。

讓孩子在勞動中訓練技能

其實,互換角色教育法目前是育兒教育經常提倡的一種方法,以遊戲的方式,旨在通過和孩子的身份互換,讓孩子能夠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體諒父母的苦心,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那麼反過來,難道我們自己就不應該常常在精神上主動換位嗎——多召喚自己童年時候的記憶,多理解孩子的需要,減少一味批評、指責的強硬態度,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寶貝,會懷有一顆善良健康快樂、感恩的心去面對將來的一切,而不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事情的恐慌。

中國人以謙虛爲美德,因此對於讚美也很慳吝,尤其對自己的孩子,非但不喜歡錶揚,甚至在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除了說“哪裏”外,還會找出另外的不足之處加以貶低,彷彿不如此孩子就會驕傲自滿得飛上天。

我非常不認可這樣的作風,我的做法是:在別人當着我和兒子的面誇獎他時,如果情況屬實,我不會表現出誇張的興奮,如果言過其實,我不會斷然否認,而會附和着說“嗯嗯,還行吧。”要知道,無論多大的孩子都非常敏感,而且對別人的讚美也非常渴求,被人肯定後非但不會驕傲,反而會努力做好以名副其實。這個情況與文章之前提到的地震專家的理論相互呼應,當一個人被肯定後,他的自豪感會放大,繼而激發出更大的潛力,但如果在努力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情況下被要求再好點,再更好一點,恐怕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結局了。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孩子每分每秒都在成長,我們對孩子的變化一定要看分明。今天兒子跟他爸爸通電話時居然主動問他:“爸爸地震時候你去哪裏?”我非常吃驚,陝西今天又發生一次5.4級餘震,可能我們大人在討論時他留心聽了去,並且懂得用來關心爸爸的安危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如果最終沒有放出應有的光彩,最大的責任應由家長來負。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