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瞭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海蔘的吃法與禁忌的相關資料。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1

方法一:涼拌海蔘

這種方法是首先將幹海蔘進行泡發的工作,然後將海蔘進行切片處理,不過要記住的是,那個海蔘必須是經過了蒸煮之後的產品,然後將海蔘倒入碗中,加入油、醋、鹽等,具體的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進行加工食用。

方法二:蒸海蔘

這個方法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先將海蔘進行泡發的工作,一定要確保海蔘已經完全的泡發了,然後將海蔘放在蒸鍋上進行蒸,然後加入牛奶或者醬油,直接食用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在口感方面不是太好。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

方法三:燉湯吃

還可以將海蔘進行燉湯吃,這種方法的營養價值更高,海蔘能夠被深度的利用,所使用的湯可以是雞湯或者是排骨湯,先將湯準備好,等湯冷卻之後,將海蔘進行處理,必須是泡發好的海蔘,然後進行切片或者整隻都可以,然後放入湯中,再次對海蔘進行加熱處理,等沸騰之後就可以食用了。

方法四:炒菜吃

這種方式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海蔘食用方法,對已經泡發好了的海蔘進行切片,然後直接作爲一種食料來進行使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進行加工製作。

海蔘,屬海蔘綱(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邊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動物,距今已有六億多年的.歷史,海蔘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爲食。 海蔘全身長滿肉刺,廣佈於世界各海洋中。我國南海沿岸種類較多,約有二十餘種海蔘可供食用,海蔘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

海蔘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蔘,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名海蔘。海蔘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以及抗腫瘤等作用。隨着海蔘價值知識的普及,海蔘逐漸進入百姓餐桌。生活環境決定海蔘品質。

吃海蔘有哪些禁忌,海產品過敏者禁食海蔘,身體處於炎症期禁食海蔘。脾胃溼熱、咳嗽痰多、舌苔厚膩、禁食海蔘;腹瀉、便溏、感冒期間慎食海蔘。肝病患者少食(每日蛋白質攝入50—100克)海蔘,忌與甘草成份的食物或藥物同服海蔘,忌與葡萄、柿子、山楂、石榴、青果同服海蔘,痛風病患者、嬰幼兒忌食海蔘,脾胃極度虛弱者慎食海蔘。

吃海蔘有哪些禁忌,海蔘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稀缺元素的營養,可是如果將海蔘與上述的食物一同吃,不但不會補充營養,而且還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從而損害身體健康。

在上面的文章裏面我們介紹了什麼是海蔘,我們知道海蔘不但可以食用而且食用價值還很高,經常吃海蔘是可以起到抗衰老等功效,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吃海蔘的一些禁忌。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2

海蔘粥

海蔘可以切碎做粥,在做之前要先將米粥熬好,之後再將海蔘放入粥中,也可以加一些鹽和糖,再熬五分鐘出鍋。

海蔘雞蛋羹

將海蔘與少量木耳切碎後放入攪拌好的雞蛋中蒸蛋羹,具有很好的滋陰養血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食用木耳時不可將木耳泡發過久。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 第2張

蘸食

每早食一個,可蘸蜂蜜和白糖(糖尿病患者不建議使用該種食用方法),也可放入牛奶中送服,常年堅持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海蔘清湯

將海蔘切碎,入鍋燒開,取方便麪調料少許,根據個人口味調理。

海蔘蘑菇湯

用海蔘加蘑菇、玉蘭片、蝦皮煮湯,爲中老年人理想的滋補品。

炒着吃

將海蔘和蔥姜類一起炒着吃,雖說這種吃法會流失部分營養,但是味道是很好的,朋友們可以嘗試一下這樣吃。

涼拌海蔘

將煮後的水發海蔘用涼水洗透,切成薄片或切成碎丁,加入適量鹽、糖、醋、味精、蒜泥和香菜拌勻即可食用,清淡涼爽、柔脆滑嫩、鮮味可口。

海蔘的營養價值

1、海蔘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和膽固醇。

2、海蔘號稱“精氨酸大富翁”,含有8種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其中精氨酸、賴氨酸含量最爲豐富。

3、含有特殊的活性營養物質,海蔘酸性粘多糖,海蔘皁甙(海蔘素、海蔘毒素),海蔘脂質,海蔘膠蛋白,牛磺酸等。

4、海蔘體內其它活性成分有海蔘素及由氨基已糖、已糖醛酸和巖藻糖等組成的刺蔘酸性粘多糖,另含18種氨基酸且不含膽固醇。

5、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鈣、釩、鈉、硒、鎂含量較高。海蔘所含的微量元素釩居各種食物之首,可以參與血液中鐵的運輸,增強造血能力。

6、每100克鮮海蔘中含有水分77.2克,蛋白質16.6克,脂肪0.3克,灰分3.7克,碳水化合物0.9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05毫克,鈣28.5毫克,鉀43毫克,鈉502.9毫克,鎂 149毫克,鐵13.2毫克,錳0.76毫克,鋅0.63毫克,銅0.05毫克,磷28毫克,硒63.93微克,尼克酸0.01毫克。

海蔘禁忌

1、兒童一般不宜多吃海蔘。海蔘以膠質蛋白爲主,但是屬於不完全蛋白,營養價值很低。目前衛生部審批的海蔘類保健品均被要求註明“兒童不宜”。因此,建議,嬰幼兒不要吃海蔘。兒童最好也不要吃海蔘,以免出現消化不良或者營養不易被吸收的情況出現。

2、有類風溼的人也要少吃或者不吃海蔘。

3、在吃一些個別中藥時,也要少吃或不吃。

4、傷風感冒、身體發熱者不宜進食。

5、海蔘潤五臟,滋津利水,脾胃有溼、咳嗽痰多、舌苔厚膩者不宜食用。

6、脾胃虛弱勿食,但可有選擇的服用海蔘保健食品。特別是急性腸炎、菌痢、感冒、咳痰、氣喘及大便溏薄、出血兼有瘀滯及溼邪阻滯的患者忌食。海蔘不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羣食用哦,所以這些腸胃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禁忌食用。

7、高尿酸血癥病人不易長期食用海蔘。

8、容易對蛋白質過敏的人不宜多吃海蔘。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3

3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

濟南市槐蔭區劉女士的孩子剛兩歲就上了幼兒園,之後總生病,朋友告訴劉女士應該合理安排飲食,可適當給孩子吃點海蔘,於是劉女士每天給孩子吃一個海蔘,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常生病,前兩天孩子發燒住院,醫生告訴劉女士:“你的孩子不僅肝功能損傷,而且腎功能也不太好。”劉女士懷疑是長期感冒發燒造成的,於是把半年不間斷食用海蔘的情況告訴了醫生,醫生告誡她:三歲以下兒童不適合食用海蔘。

海蔘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52.2%。海蔘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10種氨基酸含量都很高,特別是精氨酸含量遠遠高於其他海產品,精氨酸是構成男性精細胞的重要成分,又是合成人體膠原蛋白的原料,並可促進細胞的再生和機體損傷後的修復,還可提高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但是三歲以下兒童並不適合食用。兒童各臟腑功能未發育成熟,不當的進補會對其內臟器官造成破壞,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特別是消化功能差的孩子服用枸杞、阿膠、海蔘等高蛋白、高脂肪的營養品,會加重消化系統負擔,損傷孩子肝腎功能,還可能造成性早熟。嬰幼兒應該均衡膳食,不必進補。

肝腎功能不好者忌用

儘管海蔘功效不少,但海蔘畢竟只是一種具有滋補作用的食品,並非“靈丹妙藥”。對於肝腎功功能不好的人,比如乙肝患者、腎炎患者都不適合用海蔘滋補。海蔘屬於大補之物,富含各種營養元素,如果本來就是肝火很旺的人,在吃了海蔘之後,無疑是火上澆油,會使上火症狀更加嚴重。

而富含蛋白質,很多品種蛋白質含量在50%以上。腎臟曾受過損傷的人,通常都要限制蛋白質攝入。如此高蛋白的食物,對腎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是不利的,吃了海蔘會加重腎臟負擔,使腎功能更受影響。如果腎臟不好的人若不在醫生指導下自行服用海蔘進行滋補,他的腎通常會很快惡化。據說,感冒未愈、咳嗽多痰、腹瀉等病人也不宜食用海蔘。另外,據民間流傳,產婦最好不要進補海蔘,否則有可能會出現“閉奶”現象。

脾虛痰多者不宜吃海蔘。

因爲海蔘還有大量的蛋白質,且以膠原蛋白的形式存在爲主,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吃海蔘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消化能力降低。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先調理一下脾胃,待腸胃功能恢復後再食用海蔘。

關節炎及通風患者不宜吃海蔘。

關於這一點,依舊是和海蔘富含的高蛋白有關。蛋白質在進入人體後,會被人體消化成氨基酸,同時也會產生尿酸等廢物。突然攝入大量蛋白質行成的大量尿酸,得不到順利排泄會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加重痛風患者病情。

當然,如果你對海鮮過敏,也是一樣不能吃海蔘的,以免引起過敏症狀發作。

海蔘不能與一些水果同食

吃海蔘和其他進補一樣,也是有講究的。海蔘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成分,而葡萄、柿子、山楂、石榴、青果等水果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同時食用,不僅會導致蛋白質凝固,難以消化吸收,還會出現腹疼、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吃海蔘後不能直接食用水果,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野生海蔘和圈養海蔘有何區別?

一、外觀上有區別

野生刺蔘外觀呈黑褐色,底足短而粗壯,沙嘴大而堅硬,紡錘形體兩頭尖中間粗,4~6排刺,且刺形規整;海蔘皮質厚,膠原蛋白含量高,組織密實。

圈養海蔘顏色呈黃綠色,底足細長,沙嘴小而軟,身形細長,皮質薄,膠原蛋白含量低,組織稀疏。

二、發制口感上有區別

野生刺蔘非常耐煮,即使煮的時間稍長一些,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煮制後的海蔘參體有彈性,刺透亮,肉質筋道,有咬頭,口感好,營養豐富。

圈養海蔘不耐煮,煮的時間稍長就發軟,肉質缺韌性,口感不好。

海蔘的吃法與禁忌 第3張

三、生長環境有區別

野生海蔘屬自然生長,完全食用大海中的自然營養物質,不投放任何餌料,分區域捕撈,確保真正原生態,生長週期長,4年以上纔可捕撈。

圈養海蔘被放養於圈池之中,由人工養殖,圈養池內水流近似於死水,養、鹽更新緩慢,池水淺,水溫高,池底多爲人工投放的石頭、瓦片、舊輪胎等作爲刺蔘棲息的人工參礁,浮游生物少,海蔘成長快,生長週期一般爲1~2年。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