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來源:時尚冬    閱讀: 3.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有歷史文化的,而且大部分的文化都是隨着我們的發展慢慢的積累和傳承下來的文化內容,以下了解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1

1、成都歷史文化簡介:

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裏才定名爲“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成都在中國西南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爲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

其中最爲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爲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爲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歷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爲“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爲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五代後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被譽爲天府之國。

2、成都現狀介紹:

今天的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的商貿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城市的生態和文態環境建設,經過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五路一橋”交通工程,春熙路、紅星路、琴臺路等舊城改造工程和正在進行的沙河綜合整治工程,大慈寺、文殊院等歷史文化片區的保護和建設,等等,

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加強了對文物古蹟,傳統建築和歷史文化保護的力度,城市建設出現了日新月異的面貌,獲得海內外稱譽,成爲最宜於人居的城市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成都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成果,展示了悠久璀璨的城市歷史文化,也展現了成都城市發展的英姿新貌,是一本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精心力作。讀者能讀本書,可進一步瞭解成都的歷史特徵、認識成都的現實個性,更加熱愛成都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蹟和名城風貌,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2

成都歷史簡介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軍入蜀,蜀國滅亡。爲加強中央集權制,秦國在蜀地設置蜀郡,秦大將司馬錯重築成都城,作爲蜀郡首府。漢代,成都的織錦業發達,成爲朝廷重要貢賦來源,朝廷遂設置錦管理,並在城西南筑“錦官城”,後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爲成都的別稱,簡稱“錦城”,漢代的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第2張

晉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賦》中稱“既麗且崇,實號成都”,是西漢時期著名五都會之一。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發展,與長安、揚州、敦煌並列爲全國四大名都會。就其商業的繁榮程度而言,它僅次於揚州,時有“揚一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說。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

成都“四十里爲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爲芙蓉城,簡稱“蓉城”。元代設四川行中書省,成都一直是省會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蹟:

一是它的名字,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過,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二是兩千多年來,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幾個獨立王朝的都城),從未變更過,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省會城市之一。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3

成都的歷史由來?

四川被稱爲“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擇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裏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爲“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 第3張

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

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爲“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

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爲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