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先應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並且對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有好處。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刻不容緩。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1

1、心理煩惱

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但是自己可以識別、調節,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並提供有效幫助。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一般不會持續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種超出正常的情緒煩惱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等等,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就不會出現情緒煩惱。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損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週以內緩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續的心理問題,這種類型是心理諮詢的最佳選擇,一般不使用藥物治療,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不一定需要專業幫助。

2、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局部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於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2張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後仍然可能出現。在局部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症狀,這種類型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範圍的情緒障礙,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因此主動求助,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經常可以發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一般不影響其他人,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治療效果尚可,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較輕,這種類型可以叫神經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出現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爲等心理過程的障礙,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影響嚴重、廣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也拒絕治療,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並且會影響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3張

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遺傳變異、神經生化以及腦結構異常等關係密切。在社會干預下治療效果尚可,損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長期治療和社會監護,藥物治療是主要的,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在康復期是有效的,這種類型一般叫精神病。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2

1、智力發展水平

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4張

3、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5張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爲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爲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6、行爲習慣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爲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爲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3

1、大了依然愛吸手指

一些較大的寶寶經常吸吮手指或腳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見,嚴重時還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覺。1歲以內的寶寶愛吸吮手指屬於正常現象,隨着大腦發育的完善,多數寶寶會逐漸改變吸吮手指的行爲。但較大的寶寶仍有吸吮行爲就屬於心理問題,如曾經受到較大的心理創傷,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撫慰作用。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6張

2、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撕裂指甲牀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係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7張

3、容易衝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

有些孩子非常衝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爲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衝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

4、三歲以上還過度依賴父母家人

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查醫師的患者中有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而早期失去母親的照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戀問題。

5、過度恐懼

孩子出現恐懼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過了正常範圍的`恐懼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醫生就以爲要打針,或是有上學恐懼症等。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着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一般來說,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象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峯,而到了6歲以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 第8張

6、退縮行爲

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羣,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後,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退縮行爲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爲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爲。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力較差。

7、厭食和偏食

有些孩子長期食慾不佳,或是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且營養不良。很多家長認爲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導致,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若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8、拔毛癖

有些孩子喜歡拔自己的毛髮,比如眉毛、睫毛、頭髮等,而且經大人反覆勸說之後無法改善。孩子出現拔毛癖,大多是因爲孩子與家人的心理衝突或在學校的心理衝突,如親子關係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際交往不良、學習壓力等,出現情緒焦慮和憂鬱導致。

9、撞頭、打滾等行爲

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撞頭的自虐行爲,比如跪地磕頭就是撞牆。此外,常見的自虐動作還有搖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髮、扯耳朵等。孩子在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爲怪癖。自虐其實是孩子有訴求的一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