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1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翻譯】

色難:態度很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

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

有酒食,先生饌:(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爲先生)

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
  

曾是以爲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

你以爲這樣就是孝嗎?

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爲什麼呢?——“色難”。

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牀上,吩咐倒杯茶給他暍。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着臉,把茶杯在牀前几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

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爲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

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

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2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③,先生饌④;曾是以爲孝乎⑤?”

【註釋】

①色難.有兩種解釋,一說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顏悅色爲難;一說難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臉色。今從前解。

②弟子:年輕的子弟。

③食:食物。

④先生:與“弟子”相對,指長輩。饌:吃喝。

⑤曾:副詞,竟然的意思。

【翻譯】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解讀】

孝敬父母要和顏悅色

孔子強調真正的孝應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敬愛:而這一章,他則強調行孝應當在表情上做到和顏悅色。從整體上看,這一章是對前一章的擴充,對孝道的闡述也因此完整清晰起來。

這裏最重要的一個詞是“色難”,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時候,想要長期保持着和顏悅色的狀態很難。大家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強,唯有面色不大容易僞裝,因爲人的神情是由心理決定的。只有對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篤定的孝心,纔會由衷地表現出愉悅和婉的神色。所以說,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悅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順了。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務煩擾,有時心情會很壞。這個時候,見到父母,態度不一定會好,臉色也不一定好看。當然,這並不是內心不孝。但話又說回來,即便你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着你煩躁不安的神情,看着你喜怒無常的臉色,恐怕也難以感受到你的孝心,心中自然也高興不起來。

這樣,你的一片孝心就會打折扣,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認爲,若是真心孝順父母,不僅應對父母心存敬愛,態度恭敬和臉色的和悅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對於性格急躁、反覆多變的人尤爲重要。當父母看到你的不安和煩躁,可能會認爲你對他們不耐煩,心中怎麼會高興起來。

如果他們對你有着深刻的瞭解,不認爲你不孝,則會認爲你遇到了大麻煩,自然會對你憂心不已,也不會快樂。因此,孔子的這個觀點還提醒我們,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見父母,如果不可避免,應儘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輕鬆和悅神情出現在父母面前,這樣才能讓他們安心愉悅。

另外,孔子還特別強調,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幫忙代勞,爲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請父兄先來享用,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並不能作爲判斷孝順與否的標準。

在前文中,子游向孔子請教何爲孝道,夫子告訴孝在於內心的敬愛,而到了子夏請教孝道時,夫子則告訴他孝的關鍵在外形上和悅。子游與子夏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侍奉父母這方面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孔子此言也是怕他們對父母的敬愛之心不夠懇切,纔會有此種說法警示他們,讓他們明白侍奉父母除了敬養於內,還應表現於外,不讓父母親有疑,纔是真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 第2張
  

【名家解讀】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來施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育下長大,也自然產生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和情感。道德規範要求是自覺的、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長成即拋置腦後,那就是教化的失敗。

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於人的一生。“

孝”的觀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範的確立,因爲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託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成爲“孝”的準繩。如果人們說,虧得某人生了這樣的兒子,這就可謂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等等,爲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3

孔子的母親如何教育孔子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看到後,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附近。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母親知道後,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人們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就跟着學習,孟子的媽媽很滿意,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能成爲繼孔子後最偉大的儒家代表,與其有這樣一個偉大的懂教育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其實,孔子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並不比孟母遜色,只是我們知之甚少罷了。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母親叫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的陬邑大夫,一個小奴隸主。

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女,因無兒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後病死,叔梁紇於是又娶顏徵在。

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在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從此他跟隨媽媽過上了貧窮的生活

孔子母親顏徵的孃家在魯國國都闕里,且是大戶人家。丈夫去世後,孤兒寡母在家中失去了依靠,複雜的家庭關係,使自己異常苦悶,對兒子孔子的成長教育也不利,於是,顏徵在就帶着年幼的孔子離開夫家,回了魯都闕里的孃家。

闕里是魯國的國都,是魯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典籍豐富,名師衆多,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孔子的成長非常有利。

顏徵在帶孔子遷回魯都之舉,不亞於後來的孟母三遷,卻比孟母三遷要早很多年。

爲了把孔子撫養成人成才,這位年輕的寡母,煞費苦心。一方面希望孔子長大後,母子溫飽有保障,自己終身有所依靠,另一方面,更希望孔子能光宗耀祖,做出一番大事業。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的意思 第3張
  

於是,孔母讓兒子既學大事,又學小事,親切愛撫,刻意培養。讓兒子胸懷大志,努力學習周朝的各種禮儀,以便將來從政治國,輔佐明君聖主。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爲兒嬉戲,嘗陳俎豆,設禮容”。

小小年紀的孔子,決不能自己愛上祭祀這種繁雜枯燥的活動,一定是大人叫他經常觀察貴族們習禮的活動,使他耳濡目染,有意爲之的'。這個人也只能是母親顏徵在了,孔母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胸懷大志,更要腳踏實地地從身邊小事做起,學習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孔子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就是自己做了許多貴族們不屑於做的一些事情。

孔子曾作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牧牛羊、記賬的以及圖書管理員,會唱歌、會彈奏多種樂器,會射箭、會駕車……即所說的“精通六藝”。這些技能技藝的的掌握,自然又是母親顏徵在的要求和支持下學到的。

孔母喪夫時只有20歲左右,爲使孔子成才,自然要有一定的給濟基礎支持。孤兒寡母,寄人籬下。我們可以推測,母子的生活一定會比較艱難的。即便如此,孔母還精心地培養兒子,可見她是個多麼艱毅的母親。

爲了兒子,無錢無勢的顏徵在,一定備受艱辛,耗盡心血。幸而兒子還聽從教誨,努力學習,終成萬世宗師。遺憾的是,由於操勞過度,孔母去世時不過三十多歲。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卻享盡哀榮。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後世對孔子的父母不斷追封,孔母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宋真宗時,追封孔子爲“玄聖文宣王”後,又將孔子父親追封爲“齊國公”,母親追封爲“齊國公太夫人”,在闕里孔廟大成殿後建祠堂專祀。元朝時加封孔子父親爲“啓聖王”,母親爲“啓聖王夫人”。

明清以後,各地孔廟內均建有崇聖祠。闕里孔廟大成殿後西部啓聖殿後的啓聖王寢殿,便是專門供奉孔母的地方。後世對其敬奉日益增高,錦上添花,無非是她爲後世生下個“至聖先師”孔子罷了。

客觀地講,孔母的偉大之處,在於她窘迫困境中,將年幼無知的孔子撫養長大,並教育成才。顏徵在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第一個啓蒙老師。

她力盡艱險、苦熬苦撐的爲兒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孔子之所以年輕時就博學成名,是母親顏徵在苦心教育引導結果。人們在盛讚孟母三遷,子不學斷機杼時,想一想,其實孔母與其相比,並不遜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