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論語》是孔弟及後人記述孔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記述了孔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下面分享一些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1

“半部《論語》治天下”,古人對《論語》推崇至極,可見一斑。這部誕生於2500多年前、充滿人類智慧的經典之作,讓人常讀常新,“色難”便是一例。

《論語·爲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始終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事替父母去做,有酒飯讓父母吃,能認爲這樣就算孝嗎?”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生產力低下,加之諸侯混戰,民不聊生,

他自己就有7天沒嘗過米飯滋味的經歷,即便是物質豐富的當今,能做到爲父母“做”和“養”也不能不算“孝”吧,然而孔子卻不這麼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把孝只看作能供養父母,那麼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麼,兩者還有區別嗎?“曾是以爲孝乎”“何以別乎”,兩個詰問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人類行爲和心理活動規律,提出了需求層次論,將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了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需求。孔子與學生討論孝道,把孝分了3個層面,最高層面是“大孝尊親”,尊敬親人;其次是“弗辱”,

不讓父母遭受恥辱;最低層面是“其下能養”。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的說法。兩者儘管角度不同,但反映的是共通的人性,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人說,決定孔子境界和智慧的不是知識的總量,而是另外一種東西——對世道人性的透徹體察、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社會的清楚認識。

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記載孔子所言的君子“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其中“色思溫”就是講君子要常想自己的臉色是否溫和。

如此看重“色溫”,不知是不是和他周遊列國,如“喪家犬”般顛沛流離,看盡人間“臉色”的經歷有關,推己及人,才能更加體會爲何“色難”,更加強調“色溫”吧。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難得的是,儘管他一生遇到很多挫折,但“不怨天,不尤人”,對人對事對社會,始終保持平靜,溫煦而友愛。“溫”處在“冷”與“火”之間,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個體現,不極端,不偏激,不灼人,不傷人。人們喜歡玉,很大程度是喜歡玉的溫潤;對於統治者,民間也有“溫良寬厚,則民愛之”的說法;

陶斯亮談起閻明覆時,說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東西,對什麼人都那麼誠懇,從來不嚴厲訓斥什麼人,讓人從內心充滿敬重。我理解,孔子講“色難”,不單單是講孝道的問題,實際上講的是如何齊家乃至處世的道理,一個家庭和不和睦、幸不幸福,是和每個成員能否保持“色溫”有關的。

相由心生,就像《禮記·祭義》上說的:“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都做不到,恐怕其他“孝行”也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又有多少是發自內心呢?

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心中懷有深愛,就會有和氣、愉色和婉容。推而廣之,心有深愛,心存善意,心懷感恩,對待愛人兒女,對待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對待同事甚至陌生人,也會溫和處之。

當然,即便有深愛也得要修煉。人有七情六慾,不良情緒在生活中會時時產生,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強大”,這話雖有些誇張,但“衝動是魔鬼”被屢屢驗證。

有人總結了人生“八不過”,其中就有“怒不過度”之說,心裏煩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涵養,樂觀處世。如果一個人在家都不能很好控制不良情緒,對父母家人常常急躁,不能心平氣和,很難想象能有幹大事業、善待他人的格局和心胸,即便短時間內小有成就,但終究也不會走得很遠。

每臨大事,能夠神閒氣定,“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其實多半從對父母保持“悅色”修煉開始的。生活中,讓我們少些功利主義,多些平常心;少些急哄哄,多些從容不迫;少一點躁動,多一點靜思;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微笑,讓淡定撫平狂躁的心緒,讓寧靜穩住忙亂的腳步,我們的內心和麪色就會逐漸溫和起來。

色難,是因爲溫和之色需要我們終生修煉。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2

我讀論語:怎樣理解子夏問孝。

孝順,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種美德。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無以言表的,在他們晚年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報答他們。而孝順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態的,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孝順呢?

當我們談到子夏問孝這句話時,聯想起我自己的境遇,即便多年之後,似乎也依然歷歷在目。那是一個春日的下午,天空湛藍,風和日麗,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是,在這陽光燦爛的背後,隱藏着一個不幸的消息,我的爺爺在癌症的折磨下離開了我們。

說起來也許很珍貴,但當我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卻失控地痛哭流涕。我知道爺爺離開了,對我意味着什麼。我父母意識到我的'情緒,很快來到我的面前,勸我要堅強。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孝順並不僅僅是在老人病重時看護他們所需要的醫療,更深層次地,它涉及到一種情感,一種家庭紐帶的精神聯繫。也就是說,孝順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關愛,更是心靈上相互關懷的一種展現。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第2張
  

當我們回到孔子題問上,他所說的“色難”就不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深刻的道理。孝順並不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更多地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體現,是我們對父母的真正上心、認真和關心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孝順這個詞彙的真正精神內涵。

我的父母在我爺爺去世後,非常難過。但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情緒,委託給我,而是儘可能地努力去承受,他們的表情並不頻繁的示意或者掩飾,反而是直面着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的這種行爲,會讓我掛念,也會率先影響到我的情緒。正是這種時候,身爲家庭成員的我們,需要有樹立良好的家人關係的意識,盡力地幫助他們化解困難,陪伴他們細心照顧。

這種情深義重的行爲,纔是真正的孝順。我們需要認同孝順的概念和意義,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動充分展現我們對親人的關愛和照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越來越明確“孝順的真正意義”,並充分體現在我們的家庭和生活中。

總之,孝順的實質,是展現我們的情感,關心我們的親人,並在實際行動中儘可能地爲他們創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要以傳統儒家文化的觀念爲參照,經常思考孝順的含義,自己貢獻一份力,共同維護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3

本篇是關於什麼是孝道的延續。之前幾篇,孔子指出“孝”首先得遵守禮法,不得違逆。其次當爲人端正,不要讓父母操心。再次,奉養父母不能僅僅滿足衣食,還應同時提供情感關懷。這章講的就是做到以上那些,還需要保持好臉色,不要讓父母受氣。這點是孝道里面最難達到的。

關於什麼是“色難”,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爲要理解父母的臉色很難,另一種認爲伺候父母能保持好臉色很難。從上下文來看,應該是保持好臉色很難。人是情感動物,並非能常常保持理性。侍奉父母難免心交力瘁,有時候就會產生報怨,甚至會發脾氣。

人的神情是由內心決定的,當你內心感到煩悶或者不爽時,神情就能表現出來。如果不是真心實意、心悅誠服地侍奉父母,臉色就會難看,這點無法隱藏。所以,侍奉老人得出自真誠、發自肺腑,這來不得半點虛假。如果違心地去做,那遲早會引發矛盾。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生活節奏很快。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斥着焦躁和不安。繁忙的工作、學習以及瑣碎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當我們情緒不穩定時,見到父母,態度可能會不好,臉色會變得難看。

論語子曰色難感悟 第3張
  

這時候可能並非內心不孝順,而是每個人都有情緒。這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可以緩一緩,讓自己情緒穩定了再去面見父母。子女應當始終以愉悅的神情出現在父母面前,不把壞情緒帶給老人,這樣才能讓他們安心舒暢。

至於有事讓年輕人做,美食優先給老人,這是爲人的.基本要求。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還談什麼孝順呢?孔子這裏的詰問,是爲了表達憤慨。他對於人們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意。其實如今社會,依然存在着把好的留給自己和孩子,把不好的留給老人的現象。這就與孝順大相徑庭了,我們當引以爲戒。

最後,還是那句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處。我們不要從道德制高點來要求和指責他人,我們只需嚴以律己,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好。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