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二十四孝故事集合15篇

二十四孝故事集合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孝故事1

百善孝爲先,孝道不僅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每一個家庭所遵循和傳承的。看了《二十四孝圖故事》之後,我對孝順這兩個字理解的更深了。這是不需要太多語言表達、不需要別人讚揚、更不需要父母要求而發自內心做出來的事。

二十四孝故事集合15篇

作爲一名小學生,我對孝道的直接踐行就是在學習上不讓父母操心、在生活上多幫父母做家務、在父母的工作上多理解多關心。我也認識到自己有時候不夠獨立、不夠仔細,讓父母多操心、惹父母生氣。對於以後,在家庭生活上,我相信我可以將孝道更好的發揚,一杯水、捶次背、說句關心的話都會成爲我對父母的感恩與孝順。

無聲的愛才最深沉,希望各位同學也能動起來,多理解父母、多關心父母,讓他們知道我們小孩子也是會心疼父母、呵護大人的。

二十四孝故事2

暑假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系列視頻,裏面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仲由……我最喜歡仲由百里負米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仲由少年家貧,他去百里之外購買便宜的糧食,一路拿野菜充飢,把省下來的糧食揹回百里之外的家中供養父母。後來父母去世了,他自己做了大官,生活的條件也好了,但是他看着自己豐富的餐食每每感嘆:就算我想吃野菜,把糧食拿給父母,也在沒有機會了啊。他的老師孔子稱讚他說:你父母在世的時候,你孝順他們;父母過世了,你懷念他們,可以說盡力而爲了。

想想我自己,爸爸媽媽讓幹個什麼我都不耐煩,真是不懂事,沒有體諒父母的辛苦。

從此,我要向仲由學習,孝順父母,不找麻煩,讓他們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再讓他們筋疲力盡。常懷感恩之心,我一定會繼承“孝”這個傳統美德。

二十四孝故事3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爲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牀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藥,爲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牀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像庾黔婁那樣爲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爲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二十四孝故事4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裏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裏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裏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爲自己的繼承人,成爲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爲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故事5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作《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別感人,我來講一講吧!

比如黃香,他夏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熱,就用涼水倒在父親的涼蓆上,再用扇子扇幹,牀就變得很涼快。他冬天時害怕父親睡覺時冷,所以他在父親耕地回來前鑽進父親的被窩把牀暖熱,牀就會變的很暖和。總,之我要向二十四孝中的每一個大孝子學習!

這邊書就算是我推薦給你們的,一定要看哦!

二十四孝故事6

扼虎救父

原文: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爲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二十四孝故事7

故事原文:《二十四孝》:“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恣蚊飽血的故事

恣蚊飽血吳猛,東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字世雲,以孝行聞名。又傳說吳猛年四十,得神方,能以羽扇划水而渡。這裏舉了一個例證,吳猛八歲時侍奉親人就已行孝至極。他家裏貧困,沒有錢購買牀上的蚊帳。每當夏天的晚上,很多的蚊子來叮咬他,但是他聽之任之,從不驅趕,恐怕驅趕這些蚊子,蚊子就會去叮咬自己的父母親。

文中的攢膚 ,就是指蚊子聚集在皮膚上叮咬。

攢,就是聚集的意思。 恣 ,恣肆、肆虐的意思。 渠 ,第三人稱,這裏指蚊子。 膏血之飽 ,指蚊子吸血而飽食。 噬,咬,叮咬。

這是一個八歲孩子的心理活動與邏輯推理。他認爲自己被蚊子叮咬了,讓恣肆的蚊子吸飽了自己的血,就不會或會減少對親人的叮咬。雖然事實上並非如此,但是孩子幼稚想法的深層,是對親人的深愛,愛親人而可以讓自己受罪。

今天的兒童聽了此則故事,可能馬上會反駁吳猛的做法,甚至嘲笑他的愚蠢 。

現今的孩子確實見多識廣,眼界開闊,根本不是古代的那些兒童可比的。但是孩子們天性中的孝之本性,我們注意引導、培養了嗎?我們是否可以從表面上的不成邏輯卻深合人性邏輯的行爲中,攝取其中孝文化的精華來滋養孩子的心靈呢?

趙雲的完美走到了今天,已加入了諸多現代人的詮釋,成爲“大衆明星”和"第一男神"。這時他早已不是那個純粹的、默默無聞的、歷史上的趙雲,而是偏離中的超越。

網絡時代的趙雲,已不僅僅屬於三國,屬於某些英雄的傳說,更多時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和大衆心態的體現。在一次網上“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投票活動中,趙雲在十幾位英雄中佔37%,遙遙領先;在一些三國遊戲論壇中,他的歷史、文化、情感……一切都被炒得沸沸揚揚,衆說紛紜……

然而走出了網絡與遊戲文化的趙雲,除了完美,似乎是一片寂寞。

《蜀書·趙雲傳》的寥寥數語,留給後人的只有種種傳說和猜測;自建國以來,專題論述趙雲的史評著作只有兩篇;評書《三國志》《趙子龍》的津津樂道者絕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就連歷史劇的編導們似乎也只對“大英雄”題材的古裝片垂青----秦始皇,諸葛亮,曹操,岳飛……子龍非大英雄乎?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不是統治階級的傑出代表,他沒有逆轉乾坤的歷史地位。他那口耳相頌的孤膽英雄形象,是屬於人民的。

如今,網絡與遊戲文化幾乎成了新生代文化層的專利。而趙雲,在人們的衆說紛紜中越來越透明,同時也越來越迷離;猜測得再多,也不過是個影子。“趙雲”成了一種代號,一個觀念雜合體,一個意識的產物。

他的精神內涵是隨着一千八百年的歷史走到今天的,必然帶着種種歷史的痕跡。傳統評書以及學術研究中的趙雲,形象和品格大多已經定位----忠義、神勇、膽氣、德才……並日趨完美。而網絡使文化進入了一個顛覆與重構的年代。情感、個性成爲大衆文藝最廣闊的切入空間----這個空間自覺不自覺地在傳統民間英雄趙雲的世界中擴展。種種猜測、想象、藝術創作的延伸,打碎了趙雲那種藝術真實的完美(說到藝術真實,必然不排除虛構),使他介於一種人生“真實”的完美與遺憾之間。他的人性也不斷“內化”,逐漸豐滿。趙雲的完美走到了今天,已加入了諸多現代人的詮釋,成爲“大衆明星”和"第一男神"。這時他早已不是那個純粹的、歷史上的趙雲,而是偏離中的超越。(這不是針對某一觀念節點,而是從總體趨勢上來說的.。)這是新文化的價值重現,某種程度上也是價值錯位。

趙雲“完美”的顛峯始於八十年代。長篇評書《趙子龍》使趙雲變得有血有肉---由於時代所限,仍然只是在政治、軍事鬥爭中濃墨重彩。藝術賦予他完美,而又導致新文化打碎並重新尋找另一個方向。

二十四孝故事8

我們自打開始受教育,就知道“孝”是一種好品德,我們要做到孝。可是,真正做到的人並不多。《二十四孝故事》,不僅爲我們講述了“孝”之天子的孝行,更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孝”的含義,並深刻的做到孝。

“孝”有很多種,可以用自身去做孝,做事表達孝,容忍表示孝。假如你做到了“孝”,天必有眼,奇蹟出現。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的父母爲我們做了那麼多,孝一孝有何難?就算父母對我們不佳,也應孝。這種寬之孝道,定會感動父母,感化他人,孝感動天,不是嗎?

二十四孝故事9

這首詩講的是漢朝人蔡順孝敬老母親的故事。蔡順,漢代汝南(今河南)人,“以至孝稱”。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施行暴政,廣大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琅琊人樊崇率領一百多名饑民起義。爲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部下在眉毛上塗上紅顏色,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不久,赤眉軍打到汝南地區,爲了避戰禍,老百姓都外出逃難。由於連年的兵荒馬亂,又遇災荒,許多百姓不是死於飢餓,就是背井離鄉、出外求生。有個叫蔡順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只有老母和他二人相依爲命。爲了養育他長大成人,母親一直守寡,爲此吃了很多苦頭。所以蔡順對母親特別孝順,眼下遇上了荒年,母親經不起逃荒之苦,蔡順便陪伴母親留在了鄉間。由於家中無糧,無奈之下,蔡順只好到林中拾取桑葚以求果腹。

這一天,蔡順拿起簍子,對母親說要出去拾些桑葚。母親看着瘦弱的兒子,忙叮囑道:“孩子,外面兵荒馬亂的,不要跑遠了讓娘牽掛。”蔡順恭恭敬敬地對母親說:“母親,您的身體要緊,不要顧念孩兒。您就安心在家中等我吧!”

蔡順揹着一個簍子,抱着一個簍子,來到林中。林子裏的桑葚都被採光了,飢腸轆轆跑了好長時間也沒看到一棵有果實的。就在他焦急的時候,忽然,隱隱約約看到遠處有一片桑林。他急忙跑過去,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葚,他如獲至寶。他把紅色的桑葚放在一個簍子裏,把黑色的桑葚放在另一個簍子裏。拾了許久,蔡順看看天色,已經很晚了,母親恐怕早就餓了。想到這兒,便準備回家。

剛走出叢林,忽然,一隊人馬到了跟前。一個士兵見了他,厲聲問道:“你是何人?爲什麼一人在此?”蔡順見這些人眉毛上都塗上紅顏色,他曾聽人說過赤眉軍的事,知道遇見了起義軍,就回道:“我叫蔡順,就住在山腳下。因爲戰亂,家中沒有糧食充飢,只好上山拾些桑葚果腹。”

那個士兵見蔡順帶着兩個簍子,將黑色的桑葚和紅色的桑葚分開,不知搞什麼名堂,就把他帶到頭領面前。頭領看了看蔡順,問他爲什麼不外出求生。見他簍子裏採的桑葚並不多,卻用兩個簍子將黑色和紅色的分開,就問他爲什麼。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是熟透的,比較甜,是給老孃吃的;紅色的桑葚還沒有熟透,是酸的,要留給我自己吃。

母親年紀大了,眼睛不好使,分開來母親好拿。”那個頭領一聽,心裏不由一震,一下想起了家鄉的老母親。是啊,自己加入赤眉軍很久了,家裏的老母現在怎樣了呢?再看看眼前之人,語真心善,顆顆桑葚充滿了對母親的孝敬之心。蔡順的孝子之心深深打動了這位頭領,他令手下快去拿來兩鬥白米,還有一頭牛。他要把米和牛送給蔡順,要蔡順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

誰知蔡順卻拒絕了,他說:“就是因爲戰亂我才拾取桑葚給母親果腹,戰亂不知讓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多少父母挨餓受凍。你們快回家吧,白髮蒼蒼的父母正盼望你們早日平安歸來呀。”士兵們看到蔡順如此孝敬母親,不禁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都不想再四處征戰,想盡快回到父母身邊,以盡孝道。

那個頭領對蔡順說:“是啊,我也要回家照顧年老的雙親,以盡孝心。這頭牛你就收下吧!你母親那麼大年紀了,天天吃桑葚,時間久了身體受不了!”接着,又把兩鬥白米給了蔡順。想到家中的母親,蔡順只得收下了。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爲,也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所謂“百行孝爲先”,不就是盡其尊親、養親、孝親之心嗎?

二十四孝故事10

最近,我們學習了《二十四孝故事》,對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了很大的啓發。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

“百事孝爲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值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爲了撫養子女而嘔心瀝血,日夜操勞,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我們着想,時時記得爲我們擔擾,唯恐自己做的不周,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爲你是假慈善,或認爲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踐行價值觀,文明我先行”,結合公司實際,做文明人,辦文明事,估一個孝順的好員工,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好好做人,努力工作,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和繼續發揚的。

二十四孝故事11

嘗糞心憂

原文:南齊庚黔婁,爲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二十四孝故事12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從古至今,從偉人到平民百姓,再從老人到我們身邊的同齡人,很多人都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二十四孝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孝子們的孝心及行動。他們爲了盡孝可以付出一切,時間,骨肉,生命。。。。。。

《臥冰求鯉》中的王祥,年少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繼母朱氏對他非常不好,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還對他百般的挑剔刁難,年幼的王祥受盡了委屈。

一天後母病了想吃魚,就叫王祥去抓魚,可是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冰河封面,哪裏抓得到魚呢?於是王祥頂着嚴寒來到河邊,脫掉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用體溫化開冰面,可以抓到鯉魚。這時,冰面忽然自己裂開,盡然有兩條鯉魚躍上岸來,凍得渾身發抖的王祥終於如願以償。

是什麼力量支撐王祥這麼做的呢?我覺得唯有一個“孝”字。最終也正是王祥的一顆孝心感動了後母。

歷史上感恩的故事很多。黃香九歲溫席,李密陳情報祖母,花木蘭替父從軍,陳毅元帥爲生病的母親洗尿褲,還有失去父親的八歲女孩唐銀花,唐銀花安慰自己失明的媽媽說:“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他們那一顆顆滾燙的孝心,凝成了一道道愛的長城。

我們的父母曾經爲我們付出了許多,等我們長大,本應該享福的他們卻還在爲他的孩子們操心。同學們,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以變成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卻不能沒有,也不能改變!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好好的去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故事13

中華美德小故事衆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宣揚的對象。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到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有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已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虎口。

主人公楊香在父親遇到危難之時,爆發了身上的潛力,置老虎於死地。人的潛能不可低估,愛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親處處保護着我們,愛護着我們。爲了我們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寧願犧牲自已的一切。當父母們遇到困難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動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應該 ‘孝’ 字當頭,挺身而出嗎?

二十四孝故事14

孝順,是每個中華兒女都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每個中華兒女都要承擔的責任。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辛勞都是我們要銘記的恩德。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更是深有體會。

父母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身爲兒女的我們要以行動來報答父母。雖然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能幹一些簡單的事。但是當父母下班回到家,我們爲父母泡一杯溫暖的茶,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實際行動回報他們,這就是孝順。

對於傳授給我們知識的老師,我們心存感激,這也是孝順。老師讓我們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從調皮的小孩變成懂事的少年,從初生的牛犢成長爲翱翔的雄鷹,從膽小的醜小鴨變成優雅高貴的白天鵝。我們長大了,一道道皺紋卻毫不留情的爬滿在老師的額頭,烏黑的長髮也一根根的變白,每個人都該對教師心存感激。記得上三年級時,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很高,她容不得半點馬虎,但只要我們對所學知識有不懂之處,她就會不厭其煩的講解,直到我們全部懂了爲止。有一次,一個女生在語文老師講一道難題時玩塑料玩具,老師朝她扔了個粉筆頭,示意她認真聽講。這個女生瞅了一眼老師,接着玩,語文老師走向她時,被地面的一灘水漬滑了一跤。我們趕快跑過去把老師扶起,詢問老師是否受傷,爲老師端來茶水。而那位不聽講的女生也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羞紅的臉。臨危不亂,遇事不驚,讓父母、老師放心,尊重他人、保護好自己,快快樂樂長大,這應該也是一種孝順吧。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是孝順,冬天裏的一杯溫茶,過節的一束鮮花,生日的一個小禮物,也是孝順。好好學習,明辨是非更是孝順。但我認爲孝順應該是理智的,而不能是愚孝。《二十四孝》故事中,也有一些必須摒棄的,比如“埋兒奉母”,寓意對母親的孝心足夠誠摯能夠感動天地,出現奇蹟。但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我們社會的毒瘤。提倡孝順,是爲了感化冥頑,減少罪惡。是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國家社會的盡責,以孝的名義違背常理、違揹人性不是真正的孝,是社會所不容的,這不是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爲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只有孝敬父母的人,纔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故事15

今天我和同學們在學校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短視頻,對我的啓發很大。尤其是《親嘗湯藥》這個故事對我我印象深刻,故事的大致內容如下:

漢朝初年,有一位很賢能孝順的皇帝叫漢文帝劉恆,他是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有一次他的母親生病了,劉恆心裏非常着急,於是就讓太醫給母親醫治,還親自給母親喂藥。每次給母親喂藥自己都先嚐一嘗,苦不苦呀,燙不燙呀,覺得不苦也不燙了才餵給母親。天氣冷了劉恆就守在母親身邊幫她蓋被子,天熱了就忙着給母親扇扇子。就這樣一直照顧母親三年,直到病好了,他的母親也很感動,欣慰。漢文帝的孝順感動了天下人,他的故事流傳到現在。

身爲皇帝的劉恆,沒有一點皇帝的架子,一直照顧生病的母親,還爲母親嘗藥,他是多麼的孝順呀!身爲一個小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家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做一個文明懂事的小學生,才能把孝道,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開來,做新時代中國孝順小學生和祖國文明、友善的小花朵。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