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傳統美德故事(合集15篇)

傳統美德故事(合集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5.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美德故事1

三國時期,楊修和楊宕叔侄二人共事曹操。楊修爲相府主簿,楊宕爲軍需官。楊修聰明博學,但恃才放曠,屢犯曹操之忌。被曹操借惑亂軍心之罪處死。楊宕懼怕曹操因叔罪嫁禍於已,便想趁着近期押運軍糧餉銀之便,設法撈他一把,然後謝官還鄉。他懼怕曹操之威,又貪財心切,劇烈心理衝突引發了一種怪病:既不發燒,也不頭痛,只是胸口脹悶,坐臥不安,請了不少醫生診治,不見好轉。

傳統美德故事(合集15篇)

請神醫華佗來診,經過望、聞、問、切,華佗開了兩個藥方,囑其依次服用。楊宕先看第一個藥方,上面寫着:“二烏、過路黃、香附子、連翹、王不留行、法夏、畢拔、硃砂。”熟知古文章法的楊宕,將這八味藥名的頭一個宇連、讀:“二過香(相)連,王法畢朱(必誅)。”他大驚失色,額頭上冷汗直冒。遂打消了大撈一把的邪念。

接着,他又拿起第二個藥方,一看頓時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往後便倒。原來,神醫開的第二劑藥方是:“常山、乳香、官桂、木香、益母萆,附子。”把六味藥名的頭一個字連起來,其諧音便是:“常(賞)乳(汝)官(棺)木益(一)附(副)。”楊宕大驚,嚇暈過去。家人見狀,嚇得慌了手腳,大哭不止。

過了好一會兒,楊宕被家人哭聲驚醒,睜開眼睛,倒覺得心清身爽,胸部再也沒有脹悶的感覺,病竟痊癒了。華佗在一旁對楊宕說道:“你之所以胸部脹悶,是因爲肚內瘀血積結,乃貪婪氣鬱積聚之故;現在氣隨汗出,吐盡瘀血,消積化痰,惡病已祛。只是身子虛弱,還需調理。我再給你開一劑藥方,你服後便會健康如初。”華佗隨即給他開了一個滋補方。楊宕去了貪婪的心病,又補了病後的虛弱,很快便恢復了健康。

傳統美德故事2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傳統美德故事3

傳統美德小故事:王濟不屈

【王濟不屈】

王濟不屈。知恥直陳。尺布斗粟。未使親親。

【原文】

晉王濟、尚常山公主。帝嘗謂和嶠曰。我欲罵濟而後官爵之。何如。嶠曰。濟恐不可屈。帝因召濟切讓之。既而曰。知愧否。答曰。尺布斗粟之謠。嘗爲陛下恥之。他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親。以此愧陛下矣。帝默然。

王武子風姿英爽。好弓馬。勇力絕人。善易及莊老。與娣夫和嶠裴楷齊名。以尺布斗粟之謠爲帝恥。以不能使帝親親爲己恥。可謂知恥者矣。古云、知恥近乎勇。信然。世之兄弟不睦者。聞濟言當愧矣。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王濟。娶了常山公主做妻子的。有一次。皇帝對和嶠說。我要把王濟先罵了一番。然後再給他的官爵。你看怎麼樣。和嶠說。恐怕王濟是一個不可屈服的人呵。皇帝就把王濟召了來。切切實實的責備他。然後又說道。你曉得慚愧了嗎。王濟就對答道。從前漢朝淮南王的時候。有一種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謠。這個是做臣子的替陛下很羞恥的。別人家能夠使得皇上疏遠親族。可是做臣子的、不能夠使得皇上親睦親族。這個也是做臣子的、很慚愧對陛下的呵。皇帝聽了這一番話。一聲也不響了。

傳統美德故事4

我國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孟子。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麼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着:“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着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百里之外背米爲父母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衆,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舜帝孝感動天的故事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爲諸侯。

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喂母親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爲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爲"文景之治"。

齧指痛心的故事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傳統美德故事5

今天,我讀了學校下發的中華美德故事,讀完後,使我大有感觸,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以前總是不好好讀書,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針,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他發憤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成爲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心中爲之一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奶奶真有毅力要把這麼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細的繡花針。我心想:既然鐵杵都能磨成針,那麼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麼呢?看看這個故事,在對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嘆不如。

記得有一次,我要參加鋼琴七級的考試,可是,由於以前我一直忙於做功課,沒有時間彈鋼琴,即使我有空,也懶得彈,所以離考試只有幾個星期了,我還彈得疙疙瘩瘩,一點也不熟。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的嘮叨,我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琴,把曲子彈熟。從那一刻開始,即使功課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堅持每天彈幾小時琴,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終於通過了鋼琴七級考試。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這個品質將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臥薪嚐膽》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越國國君勾踐,爲了報仇,從皇宮裏搬了出來,搬到了一個又破又爛的小茅屋裏。屋頂上垂下一顆大苦膽,每天嘗一口苦膽的味道,過着窮苦清淡的日子,用以鍛鍊自己的意志,不忘過去的恥辱。與國人們同心協力,經過了十年的強政勵治,推動了國家各方面的能力,振大了勢力,終於打敗了吳國。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恆心,要有毅力,刻苦自勵,發奮圖強,才能戰勝困難打敗困難。在生活中,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有一次,我在彈鋼琴,那首曲子音很多,我剛彈到一半,手就又酸又痛,簡直不能動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想放棄算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平時老師常對我們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可以取得成功!於是我忍耐着痠痛,繼續努力彈鋼琴。終於,我在鋼琴老師那裏通過了這首曲子。我爲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這次事件中,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事有恆心有毅力的重要性。讓我明白了,只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放棄,有恆心有毅力,最終都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向文中主人公學習,用自己的恆心自己的毅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傳統美德故事6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爲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傳統美德故事7

【張桓詈盜】

張桓被獲。擁見渠魁。抗論逆順。百折不回。

【原文】

元張桓、字彥成。汝寧盜起。襲獲桓。羅拜請爲帥。勿聽。擁至渠魁前。桓趨據榻坐。與抗論逆順。其徒摔桓起跪。桓詈叱厲聲。且屢唾賊。賊不忍殺。謂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曰。吾豈肯聽汝誘脅而折腰哉。遂被殺。

順逆之分。即義與不義之別也。山賊久知桓名。特襲獲。因拜請爲帥。豈不可乘機利導。使入於義乎。乃避不義之嫌。竟與其渠魁抗論逆順。賊欲得其一揖。而寧死不可。賊稱張御史真鐵漢。不亦宜乎。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一個姓張名叫桓的人。表字就叫彥成。汝寧地方發生了強盜。這班強盜們、乘張桓沒有防備的當兒、把他捉了去。大家團團的圍拜着。要請他做元帥。張桓不肯答應。強盜們又把他蜂擁到強盜頭兒的面前。張桓就走過去。在一隻榻子上坐下了。和強盜的頭兒辯論着順逆的大道理。強盜頭兒的手下人。把張桓拉下去跪了。張桓大聲地罵着。並且屢次用口涎去唾那強盜。這時候、強盜們還不忍殺他。就對他說。你只要行一個長揖的禮。也就饒你的死。張桓說道。我那裏肯聽你的誘惑和壓迫。來向你行禮呢。於是就被強盜們殺死了。

傳統美德故事8

孔融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一籃特別鮮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圍着桌子坐下,準備吃梨。爸爸對孔融說:“孩子,你給大家分分梨吧!”

四歲的孔融站了起來,他來到桌邊,踮起腳,先拿起了一個又大又圓的梨,放在鼻子前聞了聞,然後雙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個黃澄澄的大梨,歡快地來到媽媽面前遞給媽媽,接着,他把籃子裏又大又好的梨一個個地挑出來送到哥哥們的手中。最後,孔融揀起了最小的一個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

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的!”

曾參教子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有學問,而且非常講信用,總是說到做到,也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兒子曾申。

一天,曾參妻子要上街辦事情,曾申很想和媽媽一起去,就纏着媽媽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媽媽這次出門要辦許多事情,又想早點回來,就對曾申說:“乖兒子,聽話,好好在家玩。媽媽上街回來,殺了那頭豬給你吃。”孩子很久沒有吃到肉了,聽媽媽說要殺豬給自己吃,破涕爲笑說:“媽媽,你去吧!我在家裏玩,等你回來殺豬。”

媽媽走後,孩子跑到後院書房,搖着曾參的胳膊說:“爸爸,有肉吃啦!”曾參放下書,奇怪地問:“哪來的肉?”小兒子樂哈哈地回答道:“媽媽說,她上街回來就把家裏的豬殺了,我們不就有肉吃了麼?”小兒子說着,仰着小臉,天真地問:“爸爸,這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走,咱們磨刀去,你媽媽回來,正好殺豬。”小兒子高興地跳起來。

曾參的妻子從集市回來,遠遠就聽見豬的叫聲,以爲家裏出了什麼事情,趕緊跑進院子。只見丈夫滿頭大汗地捆着豬,兒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邊。她慌忙上前,攔住曾參說:“這頭豬這麼小,還沒喂肥,怎麼能殺呢?”曾參擦着額頭上的汗水,不解地問:“你不是親口對兒子說,要殺豬給他吃麼?”妻子笑着說:“你怎麼和孩子一樣見識,說殺豬就殺豬。我當時被兒子纏得沒辦法,哄他的呀!何必當真?”

“你怎麼能哄騙孩子呢?”曾參收起了笑容,嚴肅地對妻子說:“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都有影響。你今天騙了他,他以後也會學着你的樣子去哄騙別人。再說,你在孩子面前說了假話,他很難再相信你的,以後還怎麼對他進行教育?”

妻子聽曾參說的話很有道理,也只能答應殺豬了。

傳統美德故事9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傳統美德故事10

1、《破釜沉舟》

秦末時,秦軍進攻重新建立起來的趙國,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將項羽率兵渡江攻打秦軍。過江之後,項羽下令士兵把戰船全部沉掉,把竈鍋統統砸爛。楚軍沒有了退路,人人奮勇,終於戰勝了秦軍。

2、《孔融分梨》

在孔融小的時候,叔叔曾經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讓他把六個梨分給六個弟弟妹妹,但是必須還有一個梨在盤子裏。聰明的孔融想出了一個辦法,圓滿的把梨分了。

3、《樊噲闖宮》

漢大將樊噲有緊急公務趕到京城,卻得知漢武帝劉邦連日睡大覺不理朝政。樊噲便一路衝開御林軍的攔阻,闖進皇宮內院,那麼後在樊噲的直言相勸下,劉邦幡然悔悟。立刻整衣上朝。

4、《諸葛恪得驢》

三國時,吳王孫權在宴會上用一頭驢來取笑諸葛謹。在場的諸葛謹幼子諸葛恪機智聰明,不但解除了父親的尷尬,還受到吳王的賞識。吳王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5、《荊軻刺秦王》

戰國末期,秦國大軍在攻下了趙國後直逼燕國。壯士荊柯自願出使秦國,在向秦始皇獻上樊於期的人頭和趙國地圖時,荊柯從地圖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最終未能成功,荊柯英勇犧牲。

6、《解鈴還須繫鈴人》

小和尚泰欽聰明過人,一次卻因喝酒違犯了寺規面臨被逐出寺的後果,法眼禪師當衆出了道題,衆和尚回答不出。泰欽在明白了師父其中的含意後,說出了正確答案。

7、《少年柳公權》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倌曄本託吹靡槐屎米鄭晃煥險吒嫠咚腥擻媒乓材鼙人吹酶好(心裏不罰咀眼梭U於能夠虛心向人求教w白了不能驕傲自履道理?

8、《硬漢子董宣》

洛陽縣令董宣剛直不阿,秉公執法,連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過,當衆處決。皇姐一氣之下,告到皇帝面前。在皇宮中,董宣拒理力爭,皇帝也氣得直瞪眼。事後,皇帝卻對董宣進行了獎勵。

9、《特殊遺囑》

孫叔敖是楚國很有貢獻的老臣,他臨去世前留下遺囑。公子孫安聽從父親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豐厚的賞賜,只接受了楚王賞賜的一塊荒蕪之地--寢丘,過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10、《玄奘取經》

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路過高昌國,高昌國國王爲了提倡佛教,極力挽留玄奘留在該國。但玄奘去西天的決心毫不動搖,在高昌國傳播了佛教之後,他又踏上遙遙西天路。

11、《緹縈救父》

淳于意爲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長安。他的女兒緹縈年紀雖小,卻堅強的陪父親一同前往。緹縈爲父親的冤屈到處奔走,把信遞送到了漢文帝手中,終於使父親得到了自由,漢文帝也下令廢除了"肉刑"。

12、《顏真卿》

書法家顏真卿爲人正直,得罪了朝中奸相盧杞。時值李希烈擁兵造反,皇帝聽從盧杞的主意,派顏真卿前往勸降。顏真卿來到李希烈軍中,義正詞嚴駁斥李希烈。顏真卿在燃燒的火堆旁奮然提筆寫下了"立德踐行,千古留名"。李希烈惱羞成怒,加害了顏真卿。

13、《季扎還願》

王子季紮在父王去世後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哥,並出使各國。在徐國與國王徐公結下友誼,季扎見徐公深愛自己的寶劍,心中默許出使回國時將劍贈與徐公。但季扎回來時,徐公竟已經去世了。季扎來到徐公安葬處,將寶劍擺放在墓前。

14、《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書牙友誼深厚,但在王子們爭奪王位時卻各爲其主,管仲還射中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即位後,鮑書牙爲了國家的利益推薦管仲出來治理國家,自己卻隱退歸家了。

15、《暖不忘寒》

晉公子重耳率隨從狐偃等人在外流亡十九年後,秦王派兵擁他回國爲王。臨行前,壺叔收拾舊衣物,重耳不以爲然,狐偃以舊衣物來比喻他們這些相隨多年的老臣。重耳恍然大悟,困難中相處的人是不能忘記的。

16、《明山賓賣牛》

明山賓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因爲家貧,不得不便宜賣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趕回追上買主,講明牛曾得過"漏蹄病",已經治好了。圍觀的羣衆稱讚明山賓。

17、《狀元還鄉》

新科狀元王沂公回家省親,他謝絕了地方官贈送的銀兩和宴請。王沂公不願擺排場,知府組織樂隊熱熱鬧鬧的迎候,他卻換上平時穿的衣服,在熱鬧的人羣面前走過,使人們沒有發覺。

18、《鄭和滅海賊》

明朝航海家鄭和率大明船隊來到古裏國,同古裏國國王互相交換了禮物。夜裏,海賊陳祖義前來劫寶。早已得到情報的鄭和派士兵設下埋伏,一舉活捉了海賊。

19、《金孝拾銀》

賣油郎金孝拾到一包銀子,在母親的教導下他返回原處找到失主。不料失主卻賴他偷拿了部分銀子。相持不下時,縣官來到。最終銀子被判歸金孝母子。

20、《伯樂舉賢》

秦穆公欲尋好馬,相馬師伯樂自感年事已高,於是向秦穆公推薦了年輕的九方堙。經過多方努力尋找,九方堙發現了真正的千里馬。

21、《寇準罷宴》

寇準要過生日,官員們都來祝賀送禮。奶奶卻向寇準憶起了原來的艱苦日子,提醒他不要過於鋪張。寇準醒悟之下,取消了這個壽宴。

22、《三遇恩師》

劉勰自幼喜愛讀書,但家裏很窮。他聽從老婆婆的話,到寺廟裏學習讀書,並在老方丈的指引下寫出讀書心得。後又根據老方丈的建議,前去拜見司徒沈約。在不斷的努力中,劉勰寫出了著名的《文心雕龍》。

23、《別出心裁的賽馬》

蒙古老王爺在慶功會上提議舉行一場比誰的馬跑的慢的賽馬,結果使得比賽遲遲無法完成。大公子成吉思汗在不改變比賽規則的前提下,想出了一個辦法,很快結束了這場別出心裁的比賽。

24、《鍾隱拜師》

鍾隱是一位很有名的年輕畫家,但他對自己的花鳥畫仍不滿意。爲了進一步全面提高畫藝,他不惜投身名畫家郭乾暉家做僕人,終於感動了郭乾暉,破格收他爲徒。

25、《毛遂自薦》

戰國末期,趙國的平原君要去爭取楚國共同抗秦,在他正從衆多的門客中挑選出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隨行人員時,一個年輕人站了出來,主動請求前往。他的名字叫毛遂。

26、《地行仙人》

一個名叫徐霞客的老人,向我們介紹了他從年輕時就開始遊歷四方的豐富經歷。他也給我們留下了記載着他遍遊九州五嶽、尋訪名山大川的《徐霞客遊記》。

傳統美德故事11

朱熹間居

詩曰:晦翁莊重,敬慎威儀,自少至老,須臾②未離。

南宋時,有個的大學者朱熹,字仲晦,別號晦翁。他的爲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裏講話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視中看見許多饑民外逃,經調查是州官盤剝百姓太厲害了。他六次寫奏章向皇帝報告。可是,前幾次奏章都被小人給扣下了。皇帝看後,便免去了州官的職務,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說:“這個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辭職回鄉。”

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襆頭,着了方頭鞋子,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几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地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一直到老始終沒有放棄。

【註釋】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須臾,一會兒。

傳統美德故事12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 岳母刺字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着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爲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傳統美德故事13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爲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傳統美德故事14

忠孝仁義禮智信

忠孝仁義禮智信”,就應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着這個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爲“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持續肅穆恭敬的態度。之後,引申爲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爲“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爲是“忠”的典範。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爲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於職守,就是忠於你的單位、忠於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佔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爲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爲“孝”者。“百善孝爲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強調孝道,並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繫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父母,就跟養個豬養個狗沒有什麼區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禮貌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矇混一世必須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爲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爲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爲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到達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必須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此刻衆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於一種平等的理念,那麼善良將成爲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持續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爲或道理,捨生取義證明爲了重信義能夠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爲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於與醜惡勢力做鬥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爲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爲我們來說,就是用心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裏扒外的事情。

傳統美德故事15

詩曰:陳昉眷屬,七百餘口,上下相親,孚②及百狗。

宋朝陳昉有一個備受矚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純樸厚道的家風,代代承傳的陳氏家族。陳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們的祖先陳崇德高望重,爲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規,希望子孫後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傳,從而使純樸厚道的家風能夠綿綿遠遠地傳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陳昉主持家務的時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陳昉爲人溫和厚重,以身作則,勤勤勉勉,使得陳氏家族枝繁葉茂,代有賢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順的景象。

家族人數如此衆多,他們的生計如何維持呢?原來,陳家的子弟都克勤克儉,維持着非常儉約樸實的生活習慣,一切的事務,都儘可能自己動手來完成,從來都不委用僕役或者婢女。“習勞知感恩”,孩子們從小沿襲純厚儉樸的家風,瞭解物力維艱的道理,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他們一生都能夠刻苦耐勞,知足常樂。

陳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別建造的廳堂,非常寬闊,能夠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飯的時候,大家都穿着整齊,扶老攜幼地來到廳堂中。彼此見了面,感到分外地親切,都互相地問長問短,問寒問暖。他們按照年齡、尊卑的先後,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個區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謂長幼有序,條理井然。

全家上下,只要還有一位未到,大家都一定會靜靜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齊了,纔開始用餐。吃飯之時,廳堂悄無聲息,一片寧靜肅穆。等到都吃完了飯,大家纔開始熱火朝天地聊了起來,有的談天說地,侃侃而談,有的文質彬彬地寒暄問候,互問短長。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時光,是其樂融融最感親情溫馨的交融時刻。許多家族性的問題,也常於此時及時溝通解決,避免了各自爲政的誤會與猜疑。

陳昉的家中,養了一百多條大大小小的狗,它們的性情都特別溫順。更有意思的是,這羣家教嚴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個大槽裏用食。主人們爲家狗做了最好的示範,所以它們各個都從善如流,溫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飯的時候,它們也牽家帶口地來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搖着尾巴,以示問候。

幾條年長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裏,原來是在清點數目。只見它們左看看,右看看,發現了阿平家的大狗還沒有來。於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那裏憨態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來。不一會兒,有的狗開始悠悠閒閒地來回踱步,有的狗示以問候地搖搖尾巴,調皮的小狗乾脆一把摟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滾了起來。大家左等右等,終於看到一隻強壯的大狗,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原來,今天主人爲它洗了個澡,還理了理身上的毛,這才耽擱了用餐的時間。大狗非常抱歉地搖着尾巴,向大家低頭懺悔,於是,一百多條狗就開開心心地開始了它們的午餐。

陳家主人們那上下同心、喜氣盈人的祥和氣氛,連狗都普受薰陶,從而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鄉里的人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想想看,連狗都能夠互敬互愛,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間不能和諧共處,那將何以爲人呢?所以鄉里之人都紛紛起而效法,懺悔改過,使得那一帶的風俗日漸純樸厚道。

郡守張齊賢將陳昉一家的事蹟,向朝廷作了稟報。朝廷有感於他們人與人之間的互敬之誠,所以就免了他們的徭役,而且禮遇有加。希望這個家族的典範,不但影響全鄉,而且能感化全國。

陳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夠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相比之下現代社會,真的很難見到數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兩個人都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長呢?

現在常有許多父母、家長向老師抱怨孩子們的逆反情形。一次一位家長哭訴說:“孩子真的很難教,想不到年紀這麼小就這麼叛逆,對於父母的教導他不但不聽,不但不能接受,還經常惡言相向。這到底是爲什麼?”

老師就反問她:“請問你們夫妻倆會不會吵架?假使會,是隻有‘文場’,還是也有‘武場’?”文場就是隻有動口,武場就是出手。這個媽媽很難爲情,很慚愧地說道:“很抱歉,過去孩子在更小的時候,我們夫妻倆經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這個時候老師就跟她講:“這樣我就沒有辦法幫助你教導小孩,因爲小孩在年齡還很小的時候,你已經教他知道了,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人與人之間可以動不動就大打出手,可以動不動就吵架。因爲你不能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所以他現在稍微大一點,他有情緒,他不能與你好好相處,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賓。”因此要維繫一家的和睦,人人都應該要懂得相處之道。

“陳昉百犬”的故事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大家庭中和煦溫馨的一面。它讓我們瞭解到,和氣就是家庭最溫暖的陽光,它能夠使一個家庭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充滿希望。美滿的家庭,更是國家未來棟樑成長的溫牀。一個美好的家庭氣氛的構成,正取決於家裏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關懷,互相禮讓。您是否願意爲朝夕共處的家人,獻上您燦爛的微笑與溫暖的關懷呢?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