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中國傳統故事15篇

中國傳統故事15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故事1

朱熹間居

中國傳統故事15篇

詩曰:晦翁莊重,敬慎威儀,自少至老,須臾②未離。

南宋時,有個的大學者朱熹,字仲晦,別號晦翁。他的爲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裏講話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視中看見許多饑民外逃,經調查是州官盤剝百姓太厲害了。他六次寫奏章向皇帝報告。可是,前幾次奏章都被小人給扣下了。皇帝看後,便免去了州官的職務,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說:“這個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辭職回鄉。”

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襆頭,着了方頭鞋子,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几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地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一直到老始終沒有放棄。

【註釋】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須臾,一會兒。

中國傳統故事2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這個節日裏留傳下來的風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漢朝,有一位叫費長房的會捕怪的巫師。

有一天,費長房告訴他的弟子桓景,農曆九月九日人間會發生一場大災難,他會帶他去阻止災難發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訴他將這些帶給世人。

乘上仙鶴,桓景去往人間。他將人們領往高山之巔,每人發了一片茱萸並飲了一口菊花酒。這樣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來了,它急忙趕往已人去樓空的村子,看到人們都已經聚集在山峯上後,它衝向他們。

但菊花酒的氣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卻步。於是桓景用劍殺死了他。

從那時起,農曆九月九日,人們帶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中國傳統故事3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開始爭相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風俗。

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爲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後,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薰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中國傳統故事4

他最初在一家貿易企業打工,成爲外貿紅木出口領域專家,最終也開辦了公司,又是一個成功創業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們總能學到許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爲創業者的經歷。

戚贇20xx年從南京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做業務員。這家國企有規定:新員工不得捧“老飯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業務,,要自己開闢新的業務渠道,公司爲你提供活動平臺。

一般新員工多會選擇做服裝進出口貿易,因爲服裝比較容易看見成效。但小戚決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衆多進出口生意中漸漸發現傢俱進出口生意較好,尤其紅木傢俱市場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資源,競爭相對也小些。看準這個目標,他在企業又待了些時日,爲日後自己創業精心做着準備。

20xx年他提出了辭職,做起外貿生意,他從非洲、東南亞進口木材,委託國內廠商設計加工,製造好的成品銷往國外。幾年下來他對原料進口、加工廠商的選擇到產品出口,都有了詳實的瞭解。20xx年遇到國際金融風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轉向國內,意外發現國內傢俱市場也很強勁,他此時投資30萬元註冊南京天朗寫意傢俱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總結成功的經驗,是因爲紅木傢俱的市場項目起點高,資金投入高,高門檻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點的投資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競爭。

戚贇認爲,把紅木傢俱當做純商品,出息不會大;把紅木傢俱當做文化產品來做,發展空間將很廣闊。戚贇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傢俱,他常常跑博物館、設計展會,從收藏的文物中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時代新意。他在自家對面租下一間房,當做讀書屋,裏面除了一些紅木傢俱,還有他收集到的舊書、資料等。他由此決定涉足紅木傢俱的加工製造。一家紅木傢俱廠廠長是木工出身,懂工藝但文化內涵不夠。戚贇收購了該廠,讓廠長變身爲生產主管,專門負責精工製作、現場管理,他自己則擔當了市場推廣和形象設計,製作高端傢俱。去年公司的銷售額突破了千萬元。今年,戚贇正式成立南京紫廬文化傳播公司,將文化產品從紅木傢俱拓展到中國傳統的刺繡、青花瓷、雲錦等文化產品。

●專家點評:

紅木傢俱是傢俱產業中的一小部分。戚贇創業從小項目着手,因爲先前明確看清了其市場目標,此外,該市場準入的門檻較高,對新進入者有限制,也幫助他較快獲得成功。他的公司及產品在進行擴張時,建議採取“同心圓”戰略——以核心產品紅木傢俱爲圓心,以同心圓的形式輻射擴張新的產業鏈,形成持續穩步增長的企業發展格局。

中國傳統故事5

過年嘍!樓下是來來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邊,聽着一聲聲“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再一遍感受節日的氣氛。

這套節日圖書非常富有童趣,最爲貼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習俗,看完故事,還可以更近一步的瞭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節的故事》,它用一種遊戲心態,講述了一個怪獸的故事。畫面非常灑脫,又充滿稚拙的童趣。

春節是中國最爲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個時候我家是忙得不亦樂乎,大家熱熱鬧鬧地吃完年夜飯,我們幾個孩子就一擁而上,圍在長輩面前,嘴裏不停的說着恭喜發財的吉祥話,然後接過長輩遞過來的一個又一個紅包,樂得合不攏嘴。然後大家就會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處張燈結綵的美麗景象,再回到家裏看《春節聯歡晚會》,爲雜技節目的驚心動魄哇哇大叫,也爲小品相聲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這些,我嘴邊不禁浮起笑意,低頭看向手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故事》,這書現在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我手裏,整個封面流露出一種美好祥和的氣氛,兩個憨憨的小孩子舉着燈籠,一個女人在蒸點了紅點的饅頭,這樣的場景,正如這書,讓人沉醉,體味到幸福。

節日因故事而生動,節日因故事而流傳。過節日,經歷的是文化積澱歷史傳承,讀傳統節日故事,讀懂了老百姓的團聚歡喜和幸福。

中國傳統故事6

羊羔跪乳

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喂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說:“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吸收了。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說:“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

中國傳統故事7

在中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時常可以見到“醫者意也”的說法,關於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棗醫者意也論文。好像醫學理論的神祕性、治療方法的靈活性、醫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個“意”字來體現。換言之,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就蘊涵於其自身所具有的那麼一種“可以意會,難於言傳”的味道當中。然而,醫學畢竟是一門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醫家究竟如何以“意”來構建這門學問,似乎並無人深究。

近代碩學梁啓超曾說:“中國凡百學問都帶有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神祕性,最足爲智識擴大之障礙。”而其所舉之例,即是“醫學”。的確,中國傳統醫學較之於任何一種其他古代精密科學(如天文、算學)或實用技藝,都更具有傳統文化的特徵。或毋寧說,只有傳統醫學才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可以意會,難於言傳”的韻味。

時至今日,當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傳統科技文化進行評價與研究時,一方面驚訝地發現:在近代西方科技繁榮昌盛、普及全球之後,唯有中國傳統醫學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與此同時,人們又在不斷地以西方科學的目光與標準來審視、衡量、評價、要求、改造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傳統科學,哲學論文《關於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棗醫者意也論文》。在這種情況下,“醫者意也”所代表的傳統醫學之神韻棗這種與近代科學格格不入、“最足爲智識擴大之障礙”的基本性格,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非難。

作爲醫史研究,特別是醫學思想史研究,理應對這句古來醫家常掛嘴邊,當代中醫也還在以不同方式強調其重要性的話加以注意。本文即從剖析“醫者意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種含意與表現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國傳統醫學的“神韻”所在;沿着醫學的軌跡,而不是文人的雅興來探索傳統醫學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出典與含義

“醫者意也”初見於《後漢書·郭玉傳》。其記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時爲太醫丞,多有效應。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召玉詰問其狀。對曰:“醫之爲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攝以承之。其爲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

中國傳統故事8

從前,在王莊南頭住着母子倆,娘叫王氏,兒子叫王生,日子過的很苦,大年到了,王氏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兒呀,娘給你二兩銀子,你去集市上賣點年貨吧!

王生來到集上,左看右看,東挑西挑,好的嫌貴,便宜的又不喜歡,眼看太陽轉到西邊,王生看見在東牆角有一個賣畫的白鬍子,他就走到老頭跟前,問:“這幅畫多少錢一張?”老頭看了看他問:小夥子,你是不是王家莊的王生?我就這一張美人圖了,不多要,就要你而兩銀子吧!王生想:這麼貴的.畫?手卻忍不住去拿,他掀開畫一瞧呆住了,畫上是一個漂亮姑娘,正衝他抿嘴笑呢,再仔細一看,那畫上的姑娘跟真的一樣,好像要跳出來一樣,王生也顧不得買年貨了,掏出僅有的二兩銀子,拿起畫來就跑回去了。

回到家裏,看見老孃正在門口等着他,他低着頭走過去說::“娘,兒不孝,把買年貨的錢買了一幅畫,你責怪孩子吧?”王氏說:“這張畫賣得好娘不怪你!”

王生把這張畫掛在牆上,怎麼看這張畫這麼順眼,他想我王生這麼大連一個媳婦也討不上,我能娶個這樣的媳婦也就知足了。正當他胡思亂想的時候,娘在外邊喊:“兒呀,你快點去二嬸家借點米,咱好做點飯,”王生來到二嬸家門口,見她家門口上掛着大鎻,就垂頭喪氣地回來了。

家裏,娘正等着他借米下鍋,王生看到餓了一天的老孃,不由得心裏一酸,想:不是我買這一幅畫,娘能愛餓嗎?想到這,大步邁進屋裏,就要伸手撕畫,可以看美人的笑臉又捨不得了,他走到鍋前看看什麼能下鍋,他掀開鍋一看,見鍋裏放着熱氣騰騰的白饅頭和肉菜,就說:“娘你騙人,你做好了這麼多菜,還叫我去借米?”王氏想,兒子是不是餓瘋了,哪有這麼好的事呀?可走到屋裏一看,就是這樣,也沒說別的,娘倆就吃了一頓。

從這裏開始每天都是這一樣,到了吃飯的時候,掀開鍋就是饅頭、肉菜。王氏很納悶,自己這輩子修了好?這麼好的事兒,偏讓我們碰上了,她這幾天留意看也沒有人來家裏,莫非是兒買回來的那張畫是寶畫?等到做飯的時候,王氏就躲在門後偷偷看,一會兒畫上的美人像仙女一樣飛下來,走到屋裏就做起飯來,等做好後又悄悄低飛回畫上。王氏看到這些,又是高興又是害怕,等到王生下地回來,就把這些告訴了王生。

這天又到了做飯的時候了,美女又下來,悄悄地做起飯來,王生急忙跑進屋,就把牆上的畫扯下來,扔進火裏。一陣火煙,血腥味直撲過來,王生猛擡頭,看見做飯的姑娘,臉色蒼白,眼淚汪汪地走到他跟前,說:“原想跟你好好過日子,原想等我功過煉成以後,跟你好好過一輩子。你現在把我的衣裳給燒了,我只好回家了。如果你不害怕,就等一年後去正南孤家墳找我,我叫青青。”說完就化作一縷青煙走了。

中國傳統故事9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節。這天人們在鄉間散步,在墳前擺上祭品,佩戴鮮花或者嫩柳條。

故事要追溯到紀元前,春秋戰國時期,金國王子重耳,被公國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後,回到祖國。

他依據各人的功績獎賞並封爵在他流亡期間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遺忘。他揹着老母隱居到綿山裏。 重耳的一個門客告訴他這件事情。重耳帶上侍從去尋找介之推,但綿山太大,他們找不到他。另一個門客建議重耳:“放火燒山,介之推就出來。“重耳於是下令燒山。 一場大火燒荒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堅持到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不許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節不許開火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但插柳和清掃祖先的墓依然延續到今天。

中國傳統故事10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爲一種具體的行爲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禮貌舉止,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着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爲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着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就應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能夠做我的老師啊!”

中國傳統故事11

從前有個小國家叫杞。杞國有一個人,整天胡思亂想,疑神疑鬼。他一會兒擔心天會崩塌下來,砸扁了腦袋;一會兒擔心地會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憂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飯,夜裏不敢睡覺。這件事慢慢地傳開了。

有個熱心人看到他那副憂愁煩悶的樣子,擔心他把身體弄壞了,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股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裏活動,爲什麼還要擔心它會掉下來呢?”這個杞國人半信半疑地問:“如果天真是一股積聚的氣體,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來了嗎?”“不會,不會!”那個人回答,“太陽、月亮、星星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你儘管放心。”杞國人又問:“那麼地要是塌下去怎麼辦呢?”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東南西北到處都有這樣的土塊。你東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杞國人聽了,心裏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露出了笑容。那個熱心人,因爲解除了杞國人的憂愁,也十分高興。

中國傳統故事12

“餃子”的由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藥治傷。他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油條

油條是很多人愛吃的早點食品。說起它的來歷,還和秦檜有關呢。

油條也稱油炸燴、油炸鬼。它是南宋時杭州百姓製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設計殺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後,個個義憤填膺,對秦檜、王氏深惡痛絕。

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闆正在油鍋旁炸食品,得知岳飛被秦檜夫婦害死的消息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麪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並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口裏還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他這麼一喊,周圍的百姓個個心裏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擁而上,一邊動手幫着做,一邊幫着喊,還一邊吃。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當時,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並很快傳遍全國。

“油炸檜”流傳到今天,許多地區已改稱“油條”,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燴”或“油炸鬼”。

饅頭和包子

饅頭和包子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用兵出神入化,而且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秋天,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佈,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孟獲說:“這裏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裏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纔會平安無事。”諸葛亮一聽,心裏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是又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做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啓示,以饅頭爲食品。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着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裏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爲“包子”了,因爲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命名爲“包子”了。

光餅

福建福安一帶有一種地方名吃叫光餅,說起光餅的歷史,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貴在神速,對埋鍋造飯,總嫌拖延時間,但又想不出另外的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途中,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鹹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着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飢。”戚繼光連聲稱讚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這種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中國傳統故事13

燒書做飯

古時候有位家裏很窮的孩子,拜當時一位有名的學者爲師,學習做學問。

可是孩子來了幾天,學者只教他做一些農活,卻不教他怎麼做學問,孩子不免有些心急。他看見學者的書房有很多書,就偷偷地拿了一本讀了起來。

學者見孩子不做農活拿着本書唸唸有詞,於是走過去問:“你拿着書本想學到什麼?”

孩子說:“我想成學者。”

“成爲學者之後哪?”

“我想像老師一樣出名。”

學者拿過孩子手裏的書,當着孩子的面撕碎扔在竈下點着火。

孩子大驚問道:“老師,你燒書幹嘛呀?”

學者說:“我引火做飯啊。”

孩子:“做飯怎麼能燒書呢?”

學者說:“沒有紙引不着火,沒有火就做不成飯,人不吃飯怎麼能做學問,怎麼能出名呢?”

孩子沉默,不知道怎麼回答。

學者又說:“你想學學問,這很好,可是在學學問之前,你應該先學習生存之道。做學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摸索學習。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個上面,那麼你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要怎麼解決?”

孩子聽了學者的教誨,心甘情願去幹農活了。

中國傳統故事14

倉頡造字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

因爲怕人打擾而延誤了時間,倉頡把自己關了起來,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符號。爲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爲“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着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着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細心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過去,倉頡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所有漢字,並將它們傳授給了後人。

中國傳統故事15

百善孝爲先的歷史小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就應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