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早期教育 >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

來源:時尚冬    閱讀: 4.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我們都知道,小孩子身體素質和思想上是不如成年人那麼成熟的,這是因爲小孩子年齡尚小,所以身體發育程度和思想境界遠不及成年人。那麼當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該怎麼做?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1

第一,家庭暴力會令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這是抑鬱症、雙相障礙、驚恐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最大根源。

大部分人關注的家庭暴力是身體暴力,也就是用武力攻擊家人、剝奪家人自由而造成人身傷害的暴力。

現在家庭中的身體暴力仍然存在,但整體上趨於減少,嚴重程度也在下降。可另一類傷害性也很大的暴力,依然長期被忽視,那就是精神暴力,也可以叫做“軟暴力”。

最常見的精神暴力是言語上的辱罵、貶低、恐嚇,這看似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更容易令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

而且大量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暴力,愚昧無知地認爲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好,不斷重複上演。

在這種成長環境中,孩子很容易出現自卑、自我否定、敏感多疑的不良性格,從而導致抑鬱症和偏執型人格。

如果從創傷的角度來看,對於還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青少年兒童而言,家庭暴力是他們無法逃避、必須長期承受的,這會導致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

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是一類病情複雜、非常棘手的創傷障礙,且症狀與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相似,很容易被精神科醫生漏診。

而且目前主流精神科對此缺乏高效的干預手段,這種障礙很可能對患者的一生都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曾接診過一位患者,她長期遭受父親的家庭暴力,甚至被父親持刀架在脖子上恐嚇。

後來她出現了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症狀,但去精神科就診時,被診斷爲抑鬱症、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

後來她接受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修復了相關創傷記憶後,症狀才大幅度緩解。

第二,親身經歷或目睹家暴行爲,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婚姻觀念。

對於女兒而言,如果她與母親的關係比較好,然後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甚至只是指責、謾罵的話,她很容易對父親產生怨恨和厭惡。而且不排除這類父親對女兒也會採取肢體暴力或語言暴力。

如果相關的心理創傷較多,這些女孩很容易將對父親的排斥泛化到所有的男性身上。

從社交層面上,這些女孩在日常中很容易與男性發生矛盾,難以正常與男性同學、同事、師長或領導等人相處,甚至可能恐懼與男性相處。這無疑會損害她們的學習、工作等正常社會功能。

情感層面上,他們可能會對婚姻失去期待和信心,成爲不婚主義者。又或者因厭惡男性,再加上接觸到同性戀文化,逐漸發展成同性戀者。

我們接診過的大學生患者小琴和小璇,她們的成長經歷就是典型例子。

不過,後來經過系統化的深度干預,她們的相關創傷得以修復並恢復理性後,她們都自願選擇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也恢復了對戀愛、婚姻的理性認知;嚴重的抑鬱症等障礙也順利康復。

還有部分家長認爲“女兒要富養、兒子要窮養”,在生活中對女兒百般寵愛,捨不得動一根手指頭,但對兒子卻動輒打罵。

家長出發點是爲了兒子好,想鍛鍊他們的堅毅和男子氣概。但其實這些男孩的心裏非常不平衡,可能萌發出“我要是女生就好了”的想法。

如果還加上其它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或受到西方LGBT文化的影響,他們就真的有可能出現性別煩躁,希望成爲女性。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

第三,若男孩長期親歷或目睹家暴事件,長大後可能延續這種模式,繼續對伴侶和下一代造成傷害。

如果男孩從小跟母親關係良好,那看到父親打母親時,他們往往會萌發出保護母親的強烈願望,對父親的暴力深惡痛絕。

他們年幼時沒有反抗和保護的能力,但隨着內心不斷積累憤怒,等到長大後,如果再次目睹父親家暴母親,他們的憤怒情緒很容易爆發,與父親發生劇烈的肢體衝突,甚至釀造家庭悲劇。

不過,由於這類男孩深知家暴對女性的傷害,所以他們以後對家人家暴的可能性比較低。但當和家人產生矛盾時,仍有可能被激活相關創傷,情緒比較激動。

那如果男孩從小與母親的關係不良,母親對他們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的話,他們就很容易與女[性伴]侶產生矛盾。

如果他們還反覆目睹父親打母親,他們的家暴的風險就更高了,甚至將家暴合理化,“女人如果不聽話,就該捱打”、“女人揍幾頓就老實了”。非常可怕但真實的是,這樣的落後觀念仍存在於很多男性的思想中!

第四,存在暴力的家庭往往氣氛壓抑,孩子很容易出現學習障礙和品行障礙。

很多父母吵架、或大打出手時,完全沒有意識到對孩子的心理衝擊。

孩子害怕地哭泣,或者嘗試勸架,父母卻怒吼一聲,“大人的事你別管,回房間做作業去!”

有的則涉及家長的粗暴教育方式。不少父母輔導孩子學習時過於嚴厲、急躁,不光采取語言暴力,急起來了甚至扇耳光、掐胳膊。

無論是目睹家暴,還是自己被暴力對待,如果孩子總是在焦慮、恐懼、難過時學習,就很容易將學習情境、學習行爲與負性情緒結合,學習效率下降,形成學習障礙。

有的孩子遭受了父母的暴力對待後,還可能出現品德、行爲問題,在學校欺負弱小,用暴力解決問題。說得通俗一些,他們就是大衆所說的“小混混”“小太妹”。

這背後有父母教育不當、孩子三觀走偏的原因,也有他們宣泄負性情緒的因素。

如果繼續得不到矯正和積極引導,這類孩子成年後很容易發展爲人格障礙患者,喪失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行爲越來越出格、走極端,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如果說家庭中身體暴力造成的損傷還可以治、可以癒合,那精神暴力則可能影響這一個人一輩子,還有受牽連的後代。

希望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尤其要警惕隱蔽性強、容易被忽視的精神暴力、語言暴力,令更多青少年、兒童免受傷害!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2

目睹父母家暴的孩子,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

1、自己也會變得暴力

在一個父母恩愛,生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們的心理也會很健康,性格也會陽光開朗,因爲他們小時候是有幸福感的。同樣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中,目睹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家暴,他們除了會痛恨自己的父母之外,受父母的影響,再長大以後也會有暴力的傾向,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有家暴傾向的人,他們的童年也經歷過家暴的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明年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影響。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 第2張

2、孩子的性格會發生改變

成長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內心會非常恐懼接觸外人,甚至逐漸地會形成自閉的性格。他們在社交上,不願意去相信別人,也不願意和別人吐露心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非常沉悶的性格,他們認爲,將自己封閉起來就不會受到傷害,但其實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很難立足,也很難和別人友好的相處。

3、對自己的婚姻觀會有所改變

在一個家庭裏,如果父母比較恩愛,那麼孩子對於自己未來的婚姻也是充滿期待的。父母之間的相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孩子以後的婚姻觀。長期生活在暴力影響下的孩子,他們對於自己以後的愛情和婚姻觀都會產生變化,他們會非常牴觸去接觸異性,甚至會牴觸婚姻。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3

長期目睹家暴的孩子有三方面缺陷

1、孩子的專注力差

經常目睹爸爸打媽媽,家庭關係緊張,這些孩子也容易陷入情緒緊張,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在這方面,英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瓦爾什等人曾經有過專門的研究。他們召集了一羣幼齡期經歷過家庭暴力的被試,掃描他們的大腦,最終發現,那些小時候有家暴經歷的人,小腦普遍比同齡人小。

小腦有什麼功能呢?跟一個人的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相關,也與情緒調控有關。

多年前,曾經有個校長跟我說了一個這樣的規律——凡是家庭不幸福的夫妻,他們的孩子總會有這或那的問題。他給我舉了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專注力很糟糕,常常在課堂上肆無忌憚地唱歌或亂走。

有一次在上課時跑到課室後面揍打別的同學,致對方掉了一顆門牙。放學時被對方的爺爺攔住摔打致顱腦重傷。

後來所有人都難過地發現,這個專注力糟糕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失業,媽媽爲了養家打兩份工,卻經常被孩子的爸爸用皮帶抽打,從不敢穿短袖衣服……

目睹家暴的孩子心理恢復 第3張

2、孩子的情緒自控力差

我在上面說過,長期目睹家暴的孩子,他們的小腦發育不如同齡人,影響一個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所以,長期目睹家暴的孩子,他們的情緒自控力也會比較差。

除此之外,認知心理學家Douglas T、 Kenrick也曾經說過,感情不好的父母,孩子的成長容易進入“快策略”。

啥是“快策略”?見到曲奇餅乾,你別奢望他們能等待15分鐘,早戀早育也常常是這些孩子的宿命,情緒自控力差更是很常見。

3、孩子容易有攻擊和暴力行爲

我們常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當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進行暴力的“現場直播”,對孩子來說會是最高效的“反面親子教材”,爸爸打媽媽的行爲瞬間就被孩子學會,說不定你一轉身,他們就場景重現,毆打別的小朋友、他們的小寵物,甚至是玩具。

正如波士頓精神病學家Bessel van der Kolk說,童年時期孩子經常目睹暴力,由於他們經常處於高壓狀態,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隨時反擊的行爲模式。簡言之,孩子經常目睹家庭暴力,他們的孩子也輕易地學會暴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