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保護地球環境,那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於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的相關信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地球的科普知識1

地球科普知識:地球的饋贈

礦產資源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所,衣食之源。

地球上的礦物已知有3300多種,並構成多樣的礦產資源。目前我國已發現礦產173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3種。以豐富的大型礦產原料基地爲基礎,建成國有礦山企業1萬多個,礦業從業人員2000多萬人。大慶、包頭、攀枝花、金川等300多座城鎮,以礦業開發爲基礎而興起。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地球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豐富、礦種齊全、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的資源大國之一,但資源劣勢明顯。到2010年我國現有的並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大宗礦產中,石油、天然氣、鋁、鐵、銅、黃金、鎳、硫、硼、鈾、磷、石棉、鉻、鉀、富錳等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到2020年我國短缺的礦產資源將增至39種,供需矛盾十分嚴峻。地球資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掘取和不合理的利用,必將帶來資源的枯竭和對人類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爲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球科普知識: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也是國民經濟發展所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水資源總量雖然比較豐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擁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按耕地平均擁有的水資源量也相當緊張。因此水資源是我國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

水資源貧乏,不僅在許多地區已成爲經濟發展的“瓶頸”,而且成爲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目前,全國666個建制市中,有330個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108個,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的困擾。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嚴重狀況,關鍵是開源與節流並舉,減少浪費、防治污染和加強管理,要把節水作爲一項重要措施,落實到各行各業,家家戶戶。

能 源

能源是可以爲人類提供能量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

化石能源:是由幾億年前的活生物的遺體形成的。主要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組成。儘管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進入了電氣化時代,但化石能源仍然是多數人口使用的能源。

煤炭:煤是由遠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種固態化石燃料。雖然煤炭的燃燒造成環境污染,但在未來的100年裏,煤炭仍然是一種主要的能源。潔淨煤燃燒技術成爲當前能源領域開發的熱點,許多國家都在開發保持空氣清潔的煤炭燃燒技術。

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種濃稠的黑色液體,由幾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較淺的內海中的小動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數的石油儲藏在地下砂岩層或石灰岩層的小孔中。把地下石油開採出來後,通過加熱蒸餾,從原油中可以分離出燃料和其他產品。石油佔全世界能源消費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數汽車、飛機和輪船的燃料。許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藥品和化妝品等都是從原油中提取的。石油的形成需要花費幾億年的時間,從這一點上講,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天然氣:天然氣是儲存於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氣體,它的成因與石油的成因相似。由於它比石油輕,所以常位於石油上部。我國四川等省也有單獨成礦的天然氣礦藏。天然氣具有清潔、價格低廉和供應安全等特點,它的缺點是極易燃燒,氣體泄露會引起爆炸,並發生火災。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開發清潔能源:像其他活動一樣,自然資源的生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大規模的用水、土地的恢復、地貌的改造等都離不開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環境惡化危害着地球。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尋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能、風能、波動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等。

地球科普知識:地球的心腹大患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產生和人爲誘發的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是地球災害系中的一種。根據我國其發生、發展過程,可概括分爲突發性和漸變性地質災害,前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後者如地面沉降等。 對我國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土地退化災害等。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發佈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據統計,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經濟損失100多億元。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因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每年都在200億元以上,人員死亡約1000人。

地震是破壞性最大的災害,並可以誘發一系列其它地質災害。據統計,上世紀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達260萬,佔各種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8%。

崩塌、滑坡、泥石流——全國共發育有較大型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處、泥石流2000多處,中小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則多達數十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公里鐵路線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嚴重危害。

地球科普知識: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三種主要類型是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和環境污染。

資源利用:人們所利用的環境中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資源。一些自然資源能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恢復或再生,稱爲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包括陽光、風和樹木等。一些自然資源是不能被恢復或再生的,我們稱它們爲不可再生資源,如煤和石油。當不可再生資源被不斷使用時,它們最終也許會枯竭。

人口增長:隨着醫學、農業的發展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得到延長,死亡率開始下降。但是,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對資源的需求也同步增長。

環境污染:環境對生物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變化稱爲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經常是伴隨着有益於人類的活動而產生的,例如煤來發電,都帶來了大氣污染。有一些殺蟲劑能殺死些農作物的昆蟲,但它都帶來了環境污染。

小學生地球的科普知識2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爲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着地球以27.32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第2張

擴展資料: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爲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爲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爲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佈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着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爲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繫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小學生地球的科普知識3

1、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爲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着,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繫。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稱地球爲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小學生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第3張

5、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以後,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週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週期爲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7、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爲週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