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在浩瀚星際中,每個星體構成特徵都不一樣。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可供人類生活的星體。以下分享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快來看看吧

小學生地球的知識 圖文1

一、地球內部結構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爲“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爲“古登堡面”。據此,科學家們認爲,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爲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爲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爲地核,中間一層稱爲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二、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岩外,基本上是花崗岩、玄武岩等。花崗岩的密度較小,分佈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佈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嶽。地殼上層爲沉積岩和花崗岩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爲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爲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蓋着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岩。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三、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硅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爲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爲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一般認爲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

小學生地球的知識 圖文2

1、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爲世界。

2、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着,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3、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繫。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西方人常稱地球爲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第2張

5、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以後,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週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6、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週期爲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7、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8、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爲週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小學生地球的知識 圖文3

1、收集五個簡單的空間技巧 太空是一個寒冷的環境,平均溫度爲-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比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射線輻射,太陽風。太陽宇宙射線輻射是耀斑發生時太陽發出的高能粒子,太陽風是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流。

很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捕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帶,輻射強。比如地球上空,內外有兩條輻射帶。因此,空間仍然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仍然是高真空和微重力環境。重力只有1%到1/10萬g (g-重力加速度),而地面人感受到的重力是1g。

所以人沒有宇航服就不能在太空生活。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第3張

2、關於空間的科學知識 1、空間是指地球大氣層外的空間和大氣層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爲五層:對流層(海平面至9公里)、平流層(9~45公里)、中層(45~80公里)、熱分層(電離層,80~400公里)和外層大氣(電離層,400公里以上)。

3、地球上空大約有3/4的大氣在對流層,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飛機在空中支援下飛行的最高極限。

4、空間站又稱“空間站”、“軌道站”或“空間站”,是供許多宇航員長期巡航、工作和生活的載人飛船。空間站運行期間,更換宇航員和補充物資設備可以由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運輸,物資設備也可以由無人飛船運輸。

5、宇宙是一個等級結構的天體系統,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不斷運動發展。

6、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着中心天體太陽旋轉,形成了太陽系。

小學生有關地球的知識 圖文 第4張

7、太陽系外還有其他行星系統。大約2500億顆類太陽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了一個更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旋臂上,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

8、銀河系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稱爲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目前已觀測到1000億個星系,科學家估計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

9、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羣,稱爲星系團。每個星團平均有100多個星系,直徑幾千萬光年。已經發現了數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大約40個星系的小星系團被稱爲局部星系團。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