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現在很多家庭中,每位家長都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成長,想要讓孩子的能力變得越出衆越好,但是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現在分享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1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

說到教育小孩,爸爸媽媽常用“管”這個詞。但爸爸媽媽的管,不是“管教”,不是用嚴厲的大棒政策做“虎爸”、“虎媽”。家長應該通過溫和的、平靜的、日常的、穩定的用心相處,爲小孩引導方向、提供幫助、提供支持。從嚴厲管教,轉向溫和平靜的方式,首先需要改變對小孩說話的方式,從使用嚴厲的表情、語氣,變爲使用溫和、平靜的表情和語氣,多用“寶寶想這樣呢,還是想那樣呢?”“咱們……好不好?”這樣的句式。

當你開始溫和地詢問小孩的想法、讓小孩自己來做決定時,你會發現,小孩比家長想象得有理性的多,她不會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家長覺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會時時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來。家長變得溫和、平靜、寬容、允許別人表達意願、容易商量,小孩也會發生同樣的改變,你會得到一個更快樂、和爸爸媽媽相處更融洽的小孩。小孩是家長的鏡子,照出的正是家長自己的樣子。

嚴厲管教的目的無非是讓小孩有良好教養、良好習慣,用平靜溫和的方式同樣做得到。建立規則,用溫和平靜的方式引導小孩遵守規則,比用嚴厲暴躁的方式強迫小孩遵守,要有效得多。對小孩太過嚴厲的習慣,不會關掉開關就馬上停止。一時忍不住怎麼辦?馬上退出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和小孩溝通。

衝動暴躁時繼續停在和小孩溝通的現場,怒火只會越來越旺,方式只會越來越激烈,小孩也會越來越對抗。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頭,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發泄在小孩身上。我們還想提醒那位被自己嚴厲教養方式所困擾着的媽媽,其實,一位媽媽,不見得時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從小孩身上移開一些,關注伴侶,關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學習收納整理術,讓家中乾淨、整潔、舒適,學學做飯,讓愛人和小孩能時常享受到愛人/媽媽做的美食,這些,都是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的一部分角色。對一餐一飯溫柔耐心,對家人小孩,也會慢慢有更多耐心。

早晨送完小孩,到麥當勞吃早餐,旁邊坐着一對母子,媽媽三十多歲,小孩六七歲,看洋子正在準備去上學或是上幼兒園。小孩一邊吃,媽媽一邊不停地對小孩說話:彆着急。別燙着。你把雞蛋吃了吧。再多吃幾口。把這個紙(指漢堡包裝)再剝開一點。哎哎,別弄手上。小心點,別弄衣服上。你看你多幸福,一頓早餐就花了45(塊)。吃完咱把藥吃了吧。快點吃咱們要走了。你再喝兩口把它喝完吧,這個也太甜了……我們記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話是連續說好幾遍的,好多話是剛剛說完過會兒又重複說的。二十幾分鍾,就在小孩媽媽的嘮嘮叨叨中度過,我這陌生人都恨不得馬上弄到一副耳塞塞上。小孩開始還能聽,後半段就煩得哼哼唧唧起來,而始作俑者的小孩媽媽,對小孩的煩躁全無察覺。終於,小孩吃完,小孩媽媽背上書包,拉着小孩走了,我也鬆了口氣。家長就不能讓小孩安安靜靜吃頓飯嗎?

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和小孩在家裏怎麼樣,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帶孩子的場所,餐廳、商場、公園、公交車、科技館、博物館、兒童遊樂場,幾乎都能隨時看到不停對小孩嘮叨這嘮叨那的爸爸媽媽。家長的嘮叨,大體內容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頓早餐就花了45(塊)。”“你看爸爸媽媽多愛你,給你買這麼多玩具。”“你看爸爸媽媽多辛苦,你還不知道努力學習。”“爸爸媽媽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媽媽的希望啊。”……表白內容無非小孩多幸福,爸爸媽媽多愛小孩、多辛苦。

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小孩。青春期的小孩暫時就不提了,就是幼兒園、小學的小孩,也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只是小孩小,還不會像青春期的小孩那樣直接以“別嘮叨了”來制止家長罷了。一部分被嘮叨慣了的小孩,學會充耳不聞,無論家長說什麼,小孩都沒有絲毫反應,該幹嘛幹嘛。這其實已經是小孩子的不積極的反抗了,但家長通常不會檢討自己是不是說得太多,而是常常批評小孩“我這小孩,說什麼都不聽”,於是家長繼續說着,小孩繼續沒反應。

一部分被說煩了的`小孩,學會跟家長反着來,你越是說他,他越是不願意聽你的,你要往東,我偏往西。於是家長追在小孩屁股後面嘮叨得更歡,“這小孩,天天說着還不聽呢,要是不說,還不反了天”。如果小孩已經超過3歲,再看0-3歲的書還有用嗎?每個小孩都是從小嬰兒成長起來,像家長的問題來自童年一樣,稍大點小孩表現出來的問題,實際上從他們還是小嬰兒時就開始積累了。爸爸媽媽可以看看這本書,回顧在小孩的成長曆程中,你曾經做過什麼,哪些對了,哪些做錯了。然後逐漸調整,把對待小孩的方式轉換到尊重他的發展、用溫和而不是嚴厲的方式教養小孩的軌道上來。

夫妻之間要多就如何帶小孩展開討論。這種討論不要當着小孩的面,也不需要小孩的祖輩參與,只是夫妻之間,認認真真地討論咱們該如何做家長、如何帶小孩。當兩個人意見不一致時,不要爭吵,要坐下來原原本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討論工作一樣。夫妻間培養出理性討論的習慣,對於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兒方式,非常重要。

想要與孩子更好的溝通該怎麼辦2

如何和孩子溝通相處

調查顯示,有近六成(58%)的家長承認自己曾經翻動過孩子的書包,其中經常翻孩子書包的有6人,佔被訪者人數的15%;回答“有時翻”的家長爲8人,佔20%;“偶爾翻”孩子書包的家長爲9人,佔23%;而“從來沒有翻過孩子書包”的家長爲17人,佔42%。

在翻過孩子書包的23名家長中,承認“比較害怕”讓孩子看見自己行爲的家長有8人,“不害怕”的有15人。

“如果您在翻孩子書包時被孩子看到,您認爲這是否會刺傷孩子自尊心或引發雙方矛盾”,對這一問題,有45%的家長認爲“肯定會”;20%的家長認爲“不會”;另外35%的家長則回答“說不清”。也就是說,八成家長或多或少地意識到孩子對家長翻書包行爲的反感。

調查中認爲翻孩子書包的行爲是“正確”的家長佔23%,認爲“不對”的佔43%,回答“說不清”的家長佔34%。

其中28%的家長認爲翻書包“可以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23%的家長說翻孩子書包只是“幫孩子書本”;“認爲孩子的年齡太小,分辨能力不強,怕孩子書包裏裝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物品”的家長佔20%;有13%的家長認爲“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翻書包是家長的權利”;而回答“只是好奇孩子書包裏裝什麼東西”的家長也有5%。

一半的被訪者說自己“經常”和孩子聊天;43%的家長“有時”和孩子聊天;而回答“很少”甚至“基本不聊天”的家長也佔到了3%和4%。

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話題進展得“很順利”的家長有30%;“比較順利”的爲38%;“一般”的家長爲25%;回答聊天“不怎麼順利”的家長有7%。也就是說,近七成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方面還是比較順暢的。

在和孩子聊天的內容當中,佔據主要話題的前三位分別是“詢問孩子學習情況,瞭解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詢問孩子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係,在人際關係上給孩子以指導”;“瞭解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幫助完善健全人格”。選擇率分別爲88%、75%和63%。

而排在後兩位的話題則有“看孩子對哪些專業領域感興趣,想要及早在這方面培養”的佔20%;“瞭解孩子的生活情況,看孩子零花錢夠不夠、喜歡吃什麼東西或還需要些什麼的”,選擇率爲15%;還有43%的家長會和孩子聊一些其他內容。

在調查中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是,“孩子是否問過您有關性知識的問題呢?”結果有35%的家長承認孩子問過這方面問題,沒問過的有65%。

在孩子問過性知識問題的家長中,有10%的家長會“比較詳細深入”地給孩子講解;50%的家長會“簡單講”;從未和孩子談過性知識話題的家長也佔到了40%。而在孩子問起有關性知識問題時,20%的家長說自己的第一反應是“坦然”;13%家長的第一感受是“尷尬”;感覺自己“不知所措”的家長也有5%;另外62%的家長沒有明確說己的感覺。

調查中發現,對孩子單獨外出表示“很放心”的家長只佔8%;回答“比較放心”的家長有20%;而回答“不怎麼放心”和“完全不放心”的家長則佔到了七成以上(分別爲52%和20%)。

有18%的家長表示,在孩子是否能見友這個問題上他們的態度是“允許”的;而明確回答“不允許”孩子見友的家長有55%;還有27%的家長選擇了“說不清”,他們說雖然從心裏不願意讓孩子見友,但孩子見友根本不和大人說,自己也沒辦法管。

家長們認爲,不允許孩子見友的主要理由,是“怕孩子結交不好朋友”和“怕孩子受到人身傷害”,選擇率分別有63%;33%的家長“怕孩子越來越貪玩”;25%的家長“怕孩子發生戀”。

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聚會並不反感,選擇率有77%;而“非常反感”孩子在家聚會的家長有13%;“比較反感”的被訪家長有10%。

反感孩子在家聚會的家長中,提到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怕滋長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選擇率爲23%;二是“怕耽誤時間,影響孩子學習”,選擇率爲15%;三是“怕孩子玩瘋了,心玩浮了”,選擇率爲10%;四是認爲“太吵鬧,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選擇率爲8%;5%的家長認爲會增加家裏的經濟負擔。

家長們是否會說服孩子報一個班培養興趣呢?有30%的家長回答“肯定會”,還有37%的家長選擇了“很可能會”;而“不會”強迫孩子報班的家長爲33%。

雖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努力地說服孩子報一個興趣班,但八成的家長不約而同地認爲,不管怎樣“報班”都會“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好處”(選擇“肯定有好處”的家長爲48%,選擇“可能有好處”的家長爲33%);而認爲“不見得”的家長則有1/5。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