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每個人的童年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童年是健康快樂的,爺爺人的童年是不健康的。對於童年不幸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1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句話,一個行爲,或者一個生活場景,都會瞬間將我們帶回自己的童年。

我們感受的也不再是孩子現在感受到的,而是自己曾經感受到的。心中的某種情緒被激活,讓我們深深陷入了自己童年的陰影裏。

所以,在心理學上,有句話叫: “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有什麼樣的父母。”

當然,要把孩提時代的諸多往事拋之腦後是非常困難的,每個人在童年幾乎都有過受傷的經歷。 這些傷痕會潛意識地讓我們分不清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

不同的童年經歷,成就了不同類型的父母。你是下面的哪一種?又該如何走出自己童年的感受,真正面對自己的孩子呢?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彼得·潘式父母

特點:不願長大

彼得·潘是一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孩子,他的周圍有仙女、海盜,還有代表親吻的頂針,他生活在一個冒險的世界裏。創作這個人物的作家就是這樣一位男性。

他的兄弟不幸夭折後,他的母親悲痛不已,爲了哄母親開心,他用自己的想象變出一個又一個故事幫助母親排解痛苦;

但是他的童年就是在這樣一種掙扎的狀態下度過的。因爲害怕面對解決真實生活中的情況,索性將遊戲進行到底。

一些精神診斷認爲, 彼得·潘式父母的共性是不願意承擔責任,不能對任何人或任何事做出承諾。總之一句話就是一輩子也不願意長大。

這種類型的父母乍一看很好玩,會千方百計讓周圍的世界變得好玩,希望周圍的人都愛自己,但是一旦歡樂散盡,他們就會陷入孤獨絕望。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勇氣!

這類父母更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勇氣。要知道,勇氣和冒險不是一回事。雖然你可以帶着孩子去野外探險玩得很開心,但是否有給孩子立規矩、分清界限的勇氣?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玩伴,更需要值得敬重的父母,需要一個“一切盡在掌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纔會給他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這類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童年裏重新學會直面生活的真實,不逃避,不掩飾,擔起責任,找到勇氣,就是最好的成長。

直升機式父母

特點:對事事害怕、擔憂

顧名思義,直升機式父母就是像直升機一樣, 總是盤旋在孩子的頭頂上空和周圍,無時無刻地加強着對孩子的保護。

這類父母通常是因爲自己的童年裏有過可怕的經歷,而這些經歷又揮之不去,常常讓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他們生怕自己的孩子也遭遇和自己一樣的不幸。

直升機式父母總是對孩子的事情充滿焦慮,雖然有時候表面上未必看得出來,但是一旦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恐懼和焦慮就會始終左右他們的看法和行爲。

這類父母也 更容易給孩子施壓,對孩子有更多的批評,他們堅信孩子必須要經歷一個嚴格的、受監督的過程,纔會有所作爲。

他們的'過度保護通常會形成一種可怕的控制,認爲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監管下,就可以步步爲營,保證他未來的穩定和舒適。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信任!

這類家長首先需要療愈好自己童年的那段經歷,而不是將它深深地埋在心裏。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2張

這可能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幫助他回溯自己的童年,看到那個時候的自己,與那段經歷和解,和傷害過自己的人和解(注意,和解不一定是原諒),尤其是要真正地接納自己。

因爲只有接納自己,纔會滋生出信任,首先是對自己的信任,然後是對孩子的信任。

只有信任纔有可能讓自己的“直升機”越來越少頻次地飛抵孩子的上空,給自己留有空間,也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和能量,信任他可以生髮出自己的智慧去應對問題。

copy式父母

特點:相互依存

這類父母往往下意識地將子女的童年看作是自己童年的延續。在他們看來,父母與子女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些父母看待孩子的童年通常有兩種方式: 要麼將養育過程看作是彌補自己成長遺憾的機會,要麼是內心早早將孩子定位爲“子承父業”的絕佳人選。

有個具體的例子,是一位媽媽帶着女兒去做心理諮詢,說擔心女兒不能加入那些熱鬧的羣體,總是和少數幾個人在一起,看起來非常不開心,她擔心女兒孤獨、孤僻。但

是,心理師通過對母女二人的深度訪談,得知女孩的內心其實非常平靜,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朋友和環境;

而母親纔是那個因爲童年總被熱鬧羣體排斥在外而感到孤獨、變得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成長!

這類父母,需要不斷地告訴自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當忘記這一點時,可以經常讀讀紀伯倫的那首叫《先知》的詩來當警示:“ 孩子雖然生活在你身旁,但他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愛,但不要給他思想,因爲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給他身體上的庇護,但無法管束他的靈魂。”

孩子和我們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希望和夢想,他可能會和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愛好,投入的事情也很不一樣。然而,這正是一個生命體能體現其獨特價值的地方。

這類父母需要清晰地分辨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還在不停地成長,我們完全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童年裏未完成的心願或遺憾,成就自己的完美,而避免去用孩子的童年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無痛式父母

特點:麻木

這類父母在童年經歷過巨大的痛苦,比如喪親,程度至深,令他們在內心中期盼這種痛苦不要重來。

爲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們便在生活中努力遠離那些可能讓人產生痛苦的事情,但也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仁愛。

無痛式父親通常不會對兒子表現出任何形式的愛意,因爲哪怕是撫摸、擁抱或梳理一下孩子的頭髮,都會把父親帶到自己一直努力壓抑的過去中。

爲了避免這樣的後果,他乾脆選擇無動於衷,不去和兒子親熱,兒子想要得到任何身體上的接觸都被他拒之於千里之外。

無痛式母親通常是這樣的——女兒還小,可是隻要一哭,就會招來母親一頓羞辱:“哭什麼哭,太沒出息了!”

對於自己,這類母親也同樣絕情:“站直了,別趴下。”在女兒遇到傷害時,她會禁止女兒顯露出悲傷情緒,而且還會勃然大怒。

如何走出這樣的童年?表達!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3張

孩子需要一個有血有肉的父母,而不是用一道痛苦的牆隔絕彼此。成爲父母,並不意味着不去表達自己的痛苦,要默默一個人承受所有。

痛苦不會因爲長期壓抑而消失,而是會不斷膨脹,最終爆炸,讓自己瓦解成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碎片,麻木不仁。

所以,要勇於將心中的痛苦向值得信賴的人表達出來,傾訴出來。其實這個對象也可以是孩子,孩子通常會用最有靈性的方式安撫成年人的心。

只有表達出來,纔會讓整個人變得柔軟,變得有溫情,成爲性情中人,與孩子這種本身就自帶柔軟和溫情的生命體形成連接,相互滋養。

不同的童年經歷,讓我們成爲了不同類型的父母。

可能是上述的某個類型,也可能是其中幾種類型的結合體。但是,無論怎樣,我們應該感謝孩子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喚醒了自己的童年,有機會去療愈曾受傷害的童心,走出童年的陰影。

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孩子的童年,跟着孩子重新長大一遍,滿懷希望地前行。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2

被誤解的嘟嘟

“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這個小機器人是不是你自己拿過來的?媽媽說了很多次了,不能隨便拿人家東西,否則就是小偷。”妻在客廳已經和嘟嘟糾纏了十幾分鍾,她想給嘟嘟最後一次說真話的機會。

“沒有,我說了很多次了,是悅悅媽媽自己說我可以拿去玩兩天。我不是騙子。”妻不停地問,嘟嘟不停地重複。

“如果你在撒謊,那就不僅僅是小偷,還是騙子,在騙媽媽。”妻又給嘟嘟“罪”加一等。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4張

“我不是小偷,也不是騙子。”嘟嘟急得漲紅了臉,眼裏也閃着淚花,朝妻怒吼了一句,哭着扔掉了手中的機器人,啪的一聲關上自己的房門。“不信你打電話問悅悅媽媽,看我說的是不是真的。”

我趕緊停下電腦上的寫作,跑出來對妻說,“你這是何必呢?一個小玩具,至於把嘟嘟當犯人審嗎?其實你打個電話問悅悅媽媽不就解決了嗎?”

“還用打電話嗎?悅悅媽是出了名的小氣鬼,上次果果媽找她借個滑板車她都不肯,她會把這個新買的機器人借我家嘟嘟玩幾天?”妻堅持認爲自己的推斷是正確的。

我走到陽臺,撥通了悅悅媽的電話。原來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嘟嘟上了一個輔導班,所以加減法算得比較嫺熟準確,悅悅尚處於啓蒙階段,對數字不敏感。今

天下午嘟嘟在悅悅家玩,幫助悅悅算對了幾道題,悅悅媽媽非常高興,看到嘟嘟很喜歡這個小機器人,就讓嘟嘟帶回來玩幾天。悅悅媽媽在電話裏希望嘟嘟多過去幫助悅悅算算術。

“你看你,總是這麼武斷和急躁。你用‘小偷’、‘騙子’這樣的字眼很容易傷害孩子,孩子雖小,也是有自尊的。”我忍不住責備了妻幾句,然後推開嘟嘟的房門,他還趴在枕頭上哭泣。

我把他抱到跟前,對他說,“爸爸相信嘟嘟沒有撒謊,更不會隨便拿別人家的東西。媽媽性格急,但是她只是希望嘟嘟做個誠實的孩子,並不是不相信嘟嘟。”

6歲半的小傢伙趴在我的肩頭,一顫一顫地抽泣,像是受到了極大的委屈,這種兒時被家人冤枉,被懷疑的經歷我也有過,那是今生刻在腦海裏,回想起來依然心頭難受的記憶。

被傷害的童年

我出生在湘西農村,家裏四個姐姐加上我,一共5個小孩。父母都是農民,靠種地養活我們幾個,日子過得非常緊巴,但是母親對我們管教還是非常嚴格。

雖然沒幾身好衣服,但是衣服總是被母親洗得乾乾淨淨,穿起來也是整整齊齊。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窮志不窮,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自己有才是真的有。

這句話落到執行層面,便是不隨意接受人家的恩惠,也決不能找人家討要東西。自己的東西必須靠自己努力爭取所得,而不能想些歪門旁道的法子或者不勞而獲。

所以在村裏,每次別人給我們姐弟幾個吃的,或者用的,我們都擺手不要,因此也被認爲是村裏最聽話最懂事的幾個孩子。

我有個表舅在省城,8歲那年,我和母親,提着幾籃土特產坐了好幾個小時的長途汽車,輾轉到了他們家。表舅給我們開了門,請我們進來,但是被一個尖利的聲音給制止了。

“等一等”,正在廚房的表舅媽趕了出來,她斜着眼睛看了一眼我們腳上的泥巴,“嘖,嘖,我上午剛擦過的地板,可不能踩出幾個泥巴印子,在門口等會兒,我去找兩雙鞋子給你們換”。

我低頭,看見自己的解放鞋周邊粘着一圈鄉下帶來的泥巴,我的手不自覺地揉搓着兩個衣角,在門口等待的三分鐘像是捱過了三年。

表舅媽還拿來幾張報紙墊在地上,讓我們把幾籃特產擱在上面,以免弄髒了她的地板。

第二天我們臨走前,表舅硬塞給媽媽一個封信,說是給我上學用,買點文具課本啥的。媽媽說什麼都不肯要,兩人推來推去好幾分鐘,最後表舅說你不要的話,你帶來的東西也拿回去。

表舅把信封塞到媽媽包裏,也順勢把我們推上返程汽車。車上,媽媽打開信封一看,是一張50元大鈔。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大額鈔票,陽光從車窗外照射在這張人民幣上,在搖搖晃晃地行駛途中,我第一次建立了對金錢的概念。

這年春節,表舅開着吉普車,帶着他一家人回來過年。大年初四,我坐在屋前玩彈弓,看着一輛吉普聽到我家院子前,我的外公外婆和父母放着鞭炮迎接這輛體面的吉普車以及車上的貴賓。

最先跳下來的是表舅的兒子建軍,他比我大半歲,手裏拿着我當時還不認識的變形金剛和一輛小坦克。

大人們寒暄拜年,到堂屋喝茶聊天,我拜完年的任務便是陪建軍玩。

這傢伙很快檢閱了我的全部家當,歪着下巴點評道,“你這裝備比較簡陋啊,水槍和鐵青蛙,我們城裏早就不玩了。

不過嘛,這彈弓倒是有點小意思。”我唯一的兩件“洋玩具”在他眼裏是這麼不屑一顧,而他新帶來的變形金剛和坦克則被左鄰右舍的小孩圍成一圈觀摩着。

他那耀眼的優越感就像一個無形的光環罩在他的頭上。在展示表演完他的高級裝備後,他要求我帶他玩彈弓。我在鄉間山坡和小道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技藝,稍稍贏回一點自己的自尊。

午飯過後,建軍提出要我把彈弓送他,我沒答應,他說用變形金剛或小坦克換,我也沒理會。

他便氣鼓鼓地走開了。等到他們一家要離開時,他突然說自己的小坦克不見了,然後滿屋子找,最後在我的枕頭下找到了。

我瞬間懵了,母親氣得操起一根棍子打我,建軍還在一旁樂道,“真是個傻子,棍子來了都不會跑”。媽媽一邊打一邊氣急敗壞地教訓,“平時怎麼教你的?人窮志不窮,你現在這樣,長大還得了?一看就是個沒出息的。”

我沒有說話,任憑棍子打在我的身上,滾燙的淚水順着臉龐滴在鞋子上。最終表舅勸住了媽媽,並且執意把那輛小坦克留給了我。

後來,我沒有玩過也沒有扔掉這輛小坦克,也沒有向母親解釋過這件事情。直到我有了嘟嘟,我開始給嘟嘟買玩具,有一天,我跟媽媽說起此事,我說“媽,我那會真的沒有拿過建軍的坦克,你信嗎?”。

“我知道不是你自己放到枕頭下的”,媽媽說,“但是那個情境下,我只能用打你的方式來解決,而且我也希望你永遠記住,別人的東西是拿不得的。”

不要讓你的童年傷害孩子 第5張

這是我童年記憶中抹不去的一段回憶。在很多年後,甚至包括上大學工作後,每每回想起來,依然感覺到當時自己面對貧窮,面對自尊受損;

面對被誤解被懷疑被傷害的時候心裏那種極其複雜的難以言表的交織情緒和強烈的委屈感。這也造成了今天自己好要面子、凡事追求完美、不輕易讓人看出脆弱等性格。

但是,今天,我對只上過初中的母親心懷感激。雖然恨過她那年春節在衆目睽睽下冤枉我,暴打我,但是我依然感謝她帶給我的價值觀——做一個誠實正直、獨立自強的人。

父母和孩子共成長

眼前的嘟嘟,啜泣的委屈的樣子,像極了兒時的自己。我和妻的育兒價值觀和母親是一致的;

但是在今時今日,我們完全可以採取更好的方式,尤其在雙方發生衝突時,做父母的更應該放下父母權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從嘴中衝出一些我們不以爲然卻一不小心傷害孩子自尊的語言。

有時候雞湯喝了很多,卻未必能做個好父母。道理大家都懂,只是面對日常,我們往往把雞湯裏的教條拋在腦後,用父母權威來鎮壓所謂的孩子的“不懂事”。

成長是雙向的,孩子來到世上,從0歲開始認知世界,學習萬事萬物。即使我們已經長到30,40歲,但是第一次做父母,也需要從0開始認識孩子,學習如何爲人父母。

從這個角度看,父母和孩子是在同一個學習的起跑線上,多年前,希拉裏克林頓這樣寫給出生的女兒: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

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

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