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來源:時尚冬    閱讀: 6.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等地,以下小編爲大家分享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1

一、孔雀舞的起源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它是傣家人最爲喜聞樂見的舞蹈,在早期是盛大節日和“做擺”(修功德的佛會)時廣場祭祀的道具舞蹈, 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標誌着藝術起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模仿和崇拜。

孔雀舞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主要與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和生態環境這三個因素有關。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就已經流傳着許多有關孔雀舞的傳說。一種說法是:在遠古的森林裏住着一羣美麗的孔雀。一天,來了兩個惡魔,企圖霸佔孔雀,還要佔林爲王。聰明的孔雀把惡魔引到沼澤地淹死了。從此,森林裏的動物們又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一種說法是: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看到孔雀伴着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就用鼓、鑼、鑔來模仿這些聲音,並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跳起孔雀舞。還有一種說法是:“擺帕拉”宗教節日慶典時,孔雀想瞻仰佛祖,但佛祖被人羣團團圍住,孔雀無法靠攏,於是便在人羣外跳起了舞蹈,向佛祖展開美麗的羽屏。人們被孔雀的舞蹈所吸引,讓開了路,孔雀將自己美麗的羽毛獻給了佛祖。那隻孔雀跳的舞,就是流傳至今的孔雀舞。

在這些傳說中,大多數人認同最後一種,也就是說孔雀舞跟佛教有着必然的聯繫,這和傣族的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小乘佛教傳入我國傣族地區,對傣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包括舞蹈在內的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小乘佛教追求超凡脫俗和智慧空靈的境界,這與孔雀靜態的嫺雅溫順和動態的優美靈動不謀而合,更加深了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民對孔雀及孔雀舞的喜愛。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二、孔雀舞的發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舞蹈作爲一種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孔雀舞在其產生後的近千年中,一直是民間的廣場藝術,被用來慶祝盛大的民間節日和崇高佛會的祭祀,是一種儀式性的宗教舞蹈。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着優美的“三道彎”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境。男性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因其流暢的舞姿和模仿孔雀的優美造型,使人們忽視了表演者的性別,但仍無法掩蓋其缺少的陰柔之美。

毛相,近代孔雀舞的創始人,首次把儀式性和表演性同時融入到孔雀舞中,打破了傳統孔雀舞民間廣場文化的侷限,使其進入公共舞臺藝術的行列。他還創造了孔雀舞男女表演模式,使剛健挺拔和陰柔優美合二爲一,藝術性也隨之大大提高。毛相沿用了三道彎造型,但更多地模仿大自然,開創了徒手孔雀舞,融入民間舞蹈衆多追求神似的表演模式,使其成爲大衆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藝術。

刀美蘭,毛相的得意女弟子,新一代孔雀舞傳人,以其獨特的藝術造詣成爲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心中的孔雀公主。她開創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紀元,專由女性來扮演孔雀,以突出肢體的柔軟、自由和舒展,更凸顯孔雀嫵媚的特性。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 在繼承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 汲取了其他民族舞蹈的營養, 賦予孔雀舞以典雅、傳情的特性,並使其具有更高的審美格調、文化內涵, 以及藝術表現力。她用她那靈動的雙眼和豐富的面部表情, 完美地刻畫出孔雀的體態特徵和傣族人民的美麗心靈, 從而打破了早期孔雀舞中許多程式化的表演而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第2張

如果說, 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對傳統孔雀舞的繼承,刀美蘭的孔雀舞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提煉和創作,那麼楊麗萍的孔雀舞則是在保留其精神本質和文化內涵前提下的繼承和創新的實踐。楊麗萍的《雀之靈》從藝術的生命價值中尋找到了人性之根,使其達到性靈的昇華和藝術的涅盤,成爲當代民族舞蹈的典範之作。《雀之靈》的靈感源於傣家文化,源於她對古老圖騰文化的當代詮釋。舞者借孔雀之形,傳達着自身對生命的感悟。

楊麗萍在傣族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革新,主要用手指模仿孔雀頭的造型,用手腕、手臂、肩膀、雙腿蹬來呈現孔雀飛翔、旋轉、覓食、棲息等動作特徵,把孔雀的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靈動、祥和、吉祥的藝術意蘊。她光大了傣族這一寶貴的舞蹈遺產,爲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海德格爾曾說過:“心靈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正是自由的心靈造就了楊麗萍。她的作品與傳統的孔雀舞的區別在於:其目的不是爲了展現具體人物或典型形象,而是用靈動的肢體來塑造文化形態,宣泄如火的激情和天馬行空的民族性靈。

從第一代孔雀舞王“毛相”到第一位孔雀公主“刀美蘭”,孔雀舞經歷了由再現雄性孔雀威武陽剛之美到表現雌性孔雀高傲柔媚之美的兩次飛躍。如果說,毛相的孔雀舞停留在原始的娛神娛人的層面,那刀美蘭的孔雀舞則通過提煉發展成爲舞臺化的一門藝術。而楊麗萍的孔雀舞是在前兩次基礎上的第三次飛躍,她在繼承傣族舞蹈之美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創新與迴歸。

孔雀舞是我國民族舞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發展過程。本文介紹了孔雀舞的起源,以及毛相、刀美蘭和楊麗萍形成的孔雀舞傳承三部曲。希望此文能讓大家瞭解孔雀舞的文化內涵,並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它。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2

一、什麼是傣族“孔雀舞”

傣族是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雲南省西南部靠邊境的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人民熱愛藝術、能歌善舞。“孔雀舞”作爲傣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孔雀在傣語中被稱爲“嘎洛涌”,“煩洛涌”,或“嘎楠洛”,其舞蹈語彙異常豐富,形式完整,風格突出。光手式就有好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有孔雀手式,掌式,眼式等。步伐又有“踮步”,“起伏步”等。舞蹈風格分爲三類:第一爲雄孔雀舞,民間多條此舞,這類舞,膝部起伏較剛韌,手上動作柔韌,手上動作柔韌挺拔而舒展,小腳較有力突出其“三道彎”造型梭角較明顯,動作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碎抖肩,加強了舞的剛韌而舒展的動作特點;第二爲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第三爲小孔雀舞,表現在小孔雀的舞蹈,這種舞,膝部常用快速的小顫、以及沒有起伏的的矮步,小腿顯得非常輕盈靈活,主力腿常用蹲地小跳使舞蹈非常活潑。手上動作變化輕盈而靈敏,三道彎道造型小巧玲瓏。常用連續的`小聳肩使這種舞蹈輕快、活潑、熱情。鼓點快速而輕巧。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第3張

二、“孔雀舞”的流變——上世紀從民間走向舞臺

在20世紀初期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毛相跳的《雙人孔雀舞》是孔雀舞最早的舞臺傑作,他在傳統孔雀舞基礎上開創了徒手孔雀舞,並形成了一套由簡至繁、章法清晰的舞蹈教材及教學體系。1956年,他在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改編,創作了《雙人孔雀舞》。毛相是一位在傣家泥土中成長起來的鄉土藝術家,由於受傣族民間藝術的薰陶,由於他特有的勤奮和悟性,使他成爲傳統孔雀舞的集大成者。

從50年代到80年代,這一時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運用原始舞蹈的素材,經過提煉民族性格和再創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作品,他們的基本特點是民族特色較爲濃郁,雖然經過創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以具體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節某個動作來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節奏上明顯的增加現代色彩,拋棄了原來單一、缺少變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對於技巧要求並不是特別高,藝術風格比較大衆化,容易引起共鳴,便於流傳,不過於強調創作者的個人風格。這一類創作主要以刀美蘭的《金色的孔雀》爲代表,刀美蘭是毛相的學生,她在繼承傳統傣族舞蹈的基礎上,做了新的嘗試和探索。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就是在繼承傣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孔雀舞蹈語彙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舞蹈的語彙,從而賦予了孔雀舞一種新的表現:典雅、傳情,具有更高的審美格調和文化內涵,具有藝術表現的開拓意義。

80年代之後孔雀舞進入了一種民族審美性的繼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脫胎換骨的創作方式使這類作品的標誌,它需要改造者對少數民族的舞蹈及民族歷史、風俗、宗教心理素質等有深入的瞭解,並能融會貫通,能夠熟練地把握民族舞蹈的內涵和和特徵。在此基礎上,概括、提煉出基本特徵,運用現代技巧和綜合表現手段進行創作,着意於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體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閃耀着民族舞蹈的風采,這些作品即充滿現代的氣息,符合現代的審美標準,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既要有對民族舞蹈的透徹瞭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這裏主要以楊麗萍的《雀之靈》爲代表。如果說, 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對傳統傣族舞蹈的繼承,刀美蘭的孔雀舞是在對傳統的繼承、提煉、創作基礎上的發展,那麼楊麗萍的孔雀舞則是舞蹈藝術家的一種個體創造。楊麗萍的《雀之靈》表演與其說是一種傣族舞蹈風格的呈現,不如說是一種心象的反映。舞者借孔雀之形,傳達着自身對生命的體悟和感受。作爲新時期孔雀舞的代表,楊麗萍既代表個體,又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羣體。

從原生態的傣族民間孔雀舞到毛相的《雙人孔雀舞》,從刀美蘭的《金色孔雀》到楊麗萍的《雀之靈》,孔雀舞從傣族民間走向舞臺,從舞臺走向了世界,走進了課堂也走進了人們的心靈。

進入21世紀後,隨着舞臺作品形式不斷提高,編導越來越注重舞蹈本體美的形式的開掘,對於傳統的忽視和不尊重,加大了與民族的距離。其次,以市場爲代表的另一形態民族舞蹈,完全以市場爲出發點,將傳統異化。這種歷史性的變化不僅是形式上的,也是觀念上的,它顯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整體轉化過程。2002年,中國歌舞團推出了大型歌舞《祕境之旅》可以算作民族民間舞創作“時尚化”的代表作品,這一次名爲《碧波孔雀》的舞蹈,以一種豔麗的色彩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世紀之初的中國,在市場經濟的強力推動下,以市場爲導向的文藝線路也越來越堂而皇之的被人們認同。同時也加劇了民族民間舞市場化,商品化,時尚化的趨勢,並引發了相當的爭議。與以前的民族民間舞蹈隨時代而創新不同,《碧波孔雀》的出現更令我們具有一種文化危機感。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第4張

三、傣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的傳統文化想要發展的前提必須是先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變之下,開始發展。

(一)大力保護原生態傣族民間舞蹈

我們所要下大力氣加以保護的是傳承於民眾中的存活於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的原生態傣族民間舞蹈。因爲“原生態”最大量的保留了原始傣族民間舞蹈的原本形態,它是傣族民間舞蹈的根,是傣族民間舞蹈發展源泉。只有保護好“原生態”,我們纔有可能再去談發展。

(二)建立傣族傳統文化的信息庫

將原生態的傣族舞蹈資料進行蒐集,整理,不僅包括原生態的舞蹈音像資料,還應包含民間藝人口傳心授的表演技法,舞蹈感覺的影音記錄和本民族文字記錄。以及有關該舞蹈緣起,歷史,傳說,含義等方面的詳盡文字資料,並輔以該名族舞蹈流行地域的自然風貌,人文環境,生活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各方面的背景資料,才能完成完整的全息資料鏈條,而不是使原生態民族舞蹈孤懸與冰冷的民族舞蹈教材裏,成爲無法解讀的天書。

(三)抓住傣族舞蹈的根與魂,結合現代創作意識,實現傣族舞蹈的完美舞臺呈現

素材的充實,民族本體核心審美意象的把握,是成功進行傣族舞蹈編創的必要條件。編舞的技法在有了根和魂的基礎上,纔有可能跨越舞種的鴻溝,科技手段的運用則給了舞者更大的創作空間和自由,由此可以使舞者的舞蹈創作和舞蹈實踐進入嶄新的領域,展現全新的時代風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傣族舞蹈的振新和發展,將由此步入全新的軌道。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面臨着與民族舞蹈同樣的矛盾和問題。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何在接納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的優良部分加以保護繼承和發揚光大,是新世紀每一箇中國人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通過前述章節的引證和論述,從孔雀舞發展歷程所折射出的民族舞蹈發展道路啓示,也令我們對當代民族舞蹈創作的傳承和發展有了更深層的反思。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孔雀舞只是這文明之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即使之於滄海,每一滴水都有其閃閃發光的寶貴价值。如何使這朵浪花不致湮滅,如何使這一滴文化之水不會消亡,同樣需要每一箇中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祖國的文明,文化和藝術之樹萬古長青,並綻放出最鮮豔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3

西雙版納素稱“孔雀的故鄉”。這裏溫和溼潤的氣候和美麗的自然環境,成爲孔雀繁殖的寶地。傣族人民也就很早有飼養孔雀的習俗,他們視孔雀爲吉祥的象徵,對孔雀極爲崇敬,還喜歡把孔雀比做美麗而善良的公主。孔雀是傣族人民精神的象徵,所以他們熱愛孔雀,並善於摹仿孔雀的動作跳舞,藉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讚美。

《後漢書》記載:永寧元年 (公元120年),傣族的首領曾向東漢皇帝獻過許多樂舞和雜技,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西雙版納就已是一個歌舞之鄉。

相傳在1000多年前,就有過一位美麗善良的少女爲傣家先人跳孔雀舞的故事。從前,在西雙版納還有專爲封建領主跳孔雀舞的村寨,稱“孔雀寨”。孔雀舞既用於娛樂,也用於敬佛和祭祀活動。至今在西雙版納各個村寨裏,都有跳孔雀舞的能手,他們多在節日或羣衆娛樂時跳起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發展 第5張

孔雀舞可一個人跳,也可多人合跳。傳統的孔雀舞有孔雀獨舞、雙孔雀舞、集體孔雀舞、大型孔雀舞、孔雀會、孔雀舞劇等。逢年過節,人們常在村寨的空地上跳孔雀舞。大型的集體孔雀舞,經過傳授、發展並創造提高後,還被搬到舞臺上表演。“孔雀會”則是節日裏有組織的羣衆自娛性的羣體孔雀舞。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孔雀舞,其基本動作和步法都是摹仿孔雀的走路、漫步、飛跑、展翅、抖翅、亮翅、拖翅、蹬枝、扒地、戲水、嬉戲、開展、飛翔等優美姿態和動作。豐富的舞蹈動作語彙,把金孔雀美麗的形象、善良的性格和高雅的精神,都逼真地、藝術地再現出來。

爲孔雀舞伴奏的傳統樂器是象腳鼓、鋩鑼和鑔,現代的孔雀舞又加上管絃樂器伴奏,其音響剛柔俱備,氣勢非凡。

西雙版納的各種孔雀舞,始終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表現善良、溫柔、健美的特點,展示了西雙版納人勤勞、善良、和藹的優秀民族性格和他們幽雅快樂的生活。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