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春節是最盛大的中華傳統節日,我們都希望能夠把誠摯的祝福送給親朋好友,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親友面前能夠表現良好,那麼教育孩子春節禮儀就是必要之舉,小編總結了相關內容,來看看吧!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1

教孩子會稱呼

比較常見的親人,孩子都會稱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還有的客人孩子不常見,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導該怎樣稱呼就要見面的客人。由於一些稱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時候比較口生。如果你等與客人見面了才教孩子稱呼,孩子或許覺得彆扭不肯開口,若你在見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練”着稱呼一下,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還有,對不同的客人,我們該教孩子說什麼祝辭呢?上什麼山唱什麼歌,對不同的客人祝福當然不同了。一般來說,對年紀比較大的人,就教孩子祝對方新年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對做生意的客人就祝福對方生意興隆、貨如輪轉、財源茂盛……

趁着春節,教育孩子稱呼、致祝辭,對訓練孩子的膽量、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大有補益。

飯桌上的禮儀

我們平時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大人一般都比較慣孩子:孩子愛吃的東西會有意讓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場的話就要教育孩子講究禮貌。吃飯之前要跟孩子講好:“好東西大家都喜歡,所以飯桌上有好東西,你不要自己一個人吃光,要留點給別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沒人喜歡的。”還要和孩子說:“吃飯時,我們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準那塊就夾,不要翻來覆去抄,那是非常沒禮貌的表現。帶湯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夾,以免濺髒了衣服,人家會說你是不講衛生的孩子的。吃完飯後放下碗,要有禮貌地說:‘請大家慢用’。”

見客人之前你教了孩子,孩子一般是會注意的,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小心細緻的習慣。

教育孩子和睦相處,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是小皇帝,家裏沒人跟他們爭奪什麼。可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家裏做客,或者有孩子來自己的家裏做客,情況就不同了。我們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間常會鬧個不愉快。

我們幾個好友經常湊在一起玩時,大家的孩子年齡差不多。由於自我爲中心慣了,開始湊在一起玩時,總是爲一個玩具、爲看什麼節目爭吵、哭鬧,個個都哭着來找大人當救兵。我們往往是哄止了這個哭聲,那個哭聲又起。在家時孩子吵着想找伴玩,可是有伴了又搞成了“世界大戰”,唉!有一個週日,好友打電話叫我帶孩子到她家喝湯,兒子得知見我換衣服又是去渝妹妹家(好友女兒)玩,立刻鬧着要去。我說:“不行,因爲你們在一起多次都爲爭電視頻道、搶玩具而哭而吵,個個小朋友既不團結,也不謙讓,還是呆在家裏自己做‘小皇帝’算了。”兒子非常喜歡幾個小朋友湊在一起玩,就立刻保證說:“那我這次不搶玩具了,也不爭電視看了,好媽媽,我做好孩子嘛,你帶我去吧!”同學那邊也在教育女兒,她放下電話說:“女兒,把玩具收好吧,我沒請華華哥哥(我兒子)來玩。因爲你不歡迎人家來。以往不分玩具給他玩,電視也不看華哥哥喜歡的頻道。”她女兒立刻反駁:“誰說我不歡迎?我一個人快要悶死了。你幫我請華華哥哥過來,我什麼東西都給他玩!”那次,他們在一起時剛想爲玩具爭吵,我立刻說:“小朋友,出門時怎麼說來着?”同學也說:“小朋友,做主人應該熱情招呼客人嘛!大家輪流玩吧!”這次,他們終於會互相忍讓了。從此,我們幾個大人聊天、上網也不受干擾了。

教育孩子春節禮儀2

拜年送禮篇

拜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禮節,也是過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拜年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爲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爲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