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黃梅小戲鬧花燈

黃梅小戲鬧花燈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梅小戲鬧花燈,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一直流傳至今,在生活中仍有不少的人喜歡看黃梅戲,其中最經典便是鬧花燈這一場,下面來了解黃梅小戲鬧花燈。

黃梅小戲鬧花燈1

鬧花燈劇情簡介

元宵夜,薛剛醉看花燈,見功臣廳中有張士貴之影像,與張士貴之孫張泰發生口角,怒而打之,謀將皇帝御影打壞,並打傷人命,踢死太子,逃出京城。皇帝將丁山斬首。時樊梨花五十三歲,領兵造反。丁山顯魂,勸其自盡 。

黃梅戲的經典曲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孟麗君》《夫妻觀燈》等。

1、《天仙配》

是中國古代神話愛情故事。原作是民間流傳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慶市文化館的班友書第一次改編。班友書的改編把民間冗長的本子改爲七場,改七仙女受命下凡爲主動下凡,改董永書生爲勞動人民,改傅員外傅善人爲惡霸地主,總之刪繁就簡,形成了《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

2、《女駙馬》

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湖北襄陽道臺之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馮素貞與李兆廷自幼相愛,婚後由於家境敗落,繼母逼退婚。素貞被迫進京應試,中狀元,被招駙馬,洞房之夜實情相告與公主,帝赦免之罪,馮李終成眷屬。

黃梅小戲鬧花燈

3、《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歌頌,對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長的批判,以及對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讚賞。該片將這些用黃梅戲舞臺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華麗,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使影片內容更加豐富。

4、《孟麗君》

孟麗君是清代杭州才女陳端生長篇彈詞《再生緣》筆下的女主人的名字。陳端生的原著《再生緣》是行文瀟灑、語言風趣、風采卓絕的一部傳奇彈詞,也是祖國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中的光輝典籍,與古典名著《紅樓夢》並稱“南緣北夢”,遺憾的卻是一部未完之作。

5、《夫妻觀燈》

說的是元宵佳節,青年農民王小六帶着他的妻子進城看燈。城裏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樣的燈——龍燈、獅子燈、螃蟹燈——來來往往。一批一批的走過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燈之後。興高采烈的回家去了。整個戲歡歌載舞,表現了農民在豐收後的喜悅心情和生活情趣。

黃梅小戲鬧花燈2

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

“天天打豬草,夜夜鬧花燈”。“東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是燈來北也是燈”,這是傳統黃梅戲《夫妻觀燈》裏的唱詞。幾位參加“遊黃山,看黃梅”雅稱“二黃”旅遊活動的西方遊客聽罷興起,便決意再來一次“中國元宵觀燈遊”,這才驚歎:“中國正月十五燈節比咱的狂歡節還要熱鬧”!於是興趣倍增,刨根問底探元宵。

中國人把正月十五稱爲“元宵節”是頗爲考究的,這裏的“元”指的`是農曆正月十五正好是上元之日,這裏的“宵”指的是宵夜,“元宵節”便被嚴格界定爲農曆正月十五夜間的節日了,張燈、舞燈、觀燈、賞燈以及一切與燈有關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也便成了它特定的節目內容。

元宵節的由來,雖可遠溯西漢時期,然而最爲盛行時卻要數唐代了。從《太平御覽》中“正月十五日,漢家祀太乙,以昏時到明”的記載來看,元宵節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禮法演變而來的節日,是佛教習俗和道教傳統相結合的產物。正式爲其命名並詔令每年此日舉國張燈慶賀的,是漢文帝劉恆,到漢武帝時,元宵節則被列爲全國重大節日了,從此代代相襲至今。

黃梅小戲鬧花燈 第2張

元宵節彩燈地方特色濃郁,各地均有“拳頭產品”,諸如: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廣東的走馬燈、浙江的硤石燈、哈爾濱的冰燈、四川的自貢燈等,都是蜚聲古今享譽燈壇的。彩燈樣式更是五花八門各顯異彩,諸如:花卉燈、動物燈、人物燈、建築燈、風景燈、塔燈、宮燈、龍燈等,多以篾制燈架,以彩紙糊裱、手工書畫精繪而成,內點蠟燭成爲光源。近幾年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自娛自樂意識的增強,已經推陳出新,增添了鋼筋鐵骨燈架、微型馬達、微型電腦、新式電聲光源入燈的現代化彩燈新品種了。如:能搖頭擺尾招手致意並用幾國語言向觀衆問候的恐龍燈和能夠展示火箭發射、飛天、回收整個過程的火箭燈,使元宵燈綵賦予了強烈的時代特色。如今的元宵彩燈不僅是民間燈綵藝人彩扎、糊裱、剪紙、編結、刺繡、雕刻諸工藝與智慧的`集中展現,它還是現代科技之光在燈綵上的折射。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出破月初圓,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戶眠。”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被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羣結隊徜徉燈市去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有燈謎讓你競猜,於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於翻飛中春心萌動;有燈展讓你投票,於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於賽吃中捧腹狂歡……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了。

如此良辰美景,當然會令古今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略翻詩史便可發現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居然就是元宵燈節的產物,諸如:“東風夜放花千樹”、“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刻千金,欲買良宵無價”、“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等,俯拾皆是。若以出新而論,愚以爲清代單可惠的這首《張燈曲》當推上乘:“上元張燈奪月彩,古時嫦娥應好在。手攀桂樹看人間,春燈萬點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紛紛,車如流水馬游龍。百戲魚龍爭變幻,千家樓閣高玲瓏”。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向世界昭示了這麼一個感覺——要狀述、描摹中國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盛況,非得登上月球居高俯看不可。這麼說來,那些把中國元宵燈節比作西方狂歡節的外國遊客,倒真有點“旁觀者清”的況味。現在,元宵節已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實更值得狂歡了。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爲“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爲山西民間羣衆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黃梅小戲鬧花燈3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中的許多經典劇目至今仍然在大江南北廣爲傳唱,包括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鬧花燈》等。

爲了傳承和弘揚中國的戲曲文化,更好地保護黃梅戲這一優秀的劇種,中國人民銀行於2017年9月29日發行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包括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其中的一枚15克彩色銀幣正面圖案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爲《鬧花燈》劇目的典型場景(局部彩色),並刊“中國黃梅戲·鬧花燈”字樣及面額。

黃梅戲劇目《鬧花燈》講述的是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枚銀幣的背面圖案中,扮演王小六的戲劇演員身着藍色大褂,腳穿黑色布鞋,頭戴一頂藍紅相間的小帽,腰繫一條淡紫色的腰帶,顯得十分生活化,這身色彩鮮豔的傳統服飾,讓男主人公看起來穩重大方又神采奕奕。他身旁的妻子美豔動人,顯然是精心打扮過的,衣着也大方得體。她的衣服上有美麗的印花,碎花的格調襯托出她特有的嬌柔。她頭上的紅色絲巾和髮釵,是農村婦女常戴的傳統髮飾,一身紅色的衣裳正好與元宵節喜慶的氛圍融爲一體。自古以來,元宵佳節便是人們情有獨鍾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在過節時放焰火、觀花燈,表達着各自的美好祝願。

黃梅小戲鬧花燈 第3張

幣面上的夫妻二人邊觀花燈,邊載歌載舞,姿態和諧優美。男主人公左腳向上擡起,一手插腰一手握拳,雙眼平視前方,似乎在看向前方絢麗多彩的花燈。女主人公張開手臂,一隻手在男主人公的身前,另一隻手拿着一塊紅色手帕,窈窕的身材和婀娜的姿態讓人賞心悅目。她的右腳向後微微擡起,露出了紅色的繡花鞋。二人的神態自然,嘴角略微上揚,臉上充盈着笑意,表現出觀花燈時的快樂感受。設計者通過對兩位主人公姿態和神態的傳神刻畫,將他們內心的喜悅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幣麪人物的周圍還點綴着各種形狀各具美感的花燈,它們不僅造型美觀,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洋溢着濃郁的節日氣氛。後方的幾座徽式建築若隱若現,雖然只能看到大致的輪廓,但依然能讓我們聯想到安徽安慶這個讓黃梅戲發展壯大的地方。如此巧妙的設計既點明瞭黃梅戲和安徽的內在關係,又填補了幣面的空白,讓畫面更加豐富立體。

這枚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鬧花燈”15克彩色銀幣設計精美、主題突出,人物形象刻畫生動細膩,人文氣息撲面而來。花燈的設計新穎獨特,讓人眼前一亮,總體佈局非常有層次感和空間感,既不擁擠也不單調,給人帶來了一種非常舒適的觀賞體驗。

該枚“鬧花燈”銀幣的發行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黃梅戲這一傳統戲曲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傳承,讓它融入到現代文化之中,真正意義上做到文化與藝術的相互交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戲曲文化一定能實現復興,進而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