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典故的故事

典故的故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典故的故事1

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但是來,此時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着書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裏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期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之後他成了大學問家。

典故的故事

典故的故事2

祝融與共工之戰

祝融因爲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十分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可是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爲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我,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衝向崑崙山,把崑崙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十分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崑崙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

典故的故事3

立秋的典故故事

遠古傳說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着一條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後代,生生不息。《詩經·斯干》裏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後,叫秋後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的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對這涼意最爲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開始落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花鏡》上說:此木能知歲。它每枝有十二片葉子,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如果閏月,就會多長出一片。

梧桐在清明節開花,如果不開花,這年的冬天就會十分寒冷。在院子裏栽上一棵梧桐樹,不但能知歲,還可能引來鳳凰。“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鳳凰非梧桐不棲。所以,皇宮裏是一定要栽梧桐樹的。

立秋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宮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緊緊盯着院子裏的梧桐樹。一陣風來,一片樹葉離開枝頭,太史官立即高聲喊道:“秋來了。”於是一人接着一人,大聲喊道:“秋來了”、“秋來了”,秋來之聲瞬時傳遍宮城內外。

不等回聲消失,盔甲整齊的將士們護衛着皇帝蜂擁而出。他們要去郊外的狩獵場射獵。射獵有兩重意思。一是表明自即日起,開始操練士兵;二是爲秋神準備祭品。一聲號角,將士們撲進森林,由遠而近,把麋、狐、兔、鹿驅趕出來,讓皇帝用箭射。

在皇帝狩獵的同時,遙遠鄉村裏的人們也忙碌了起來。愛美的女孩,會摘幾片梧桐的葉子,剪成不同的花樣,插在髮髻上。頑皮的孩童正圍着她們起鬨,媽媽喊他們回家了。先洗手,然後伸出來,媽媽在他們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再遞給他們一碗井水,讓他們“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據說吃了之後,不生痢疾。

爸爸呢,這天也要放下手裏的活兒,去街上趕集。最重要的事,是買雞頭菜。買好了,摻些麝香,拿一張大荷葉包上,用紅繩子系在腰間,哼着小曲回家。立秋要吃雞頭菜。雞頭菜的學名叫芡,爆炒了吃,脆而爽口。《神農本草經》上說吃芡能讓人耳目聰明。

奶奶前一天就開始忙了,又要采地裏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樹上的果子,還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裏晾乾。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過飯了,她笑眯眯地,一樣樣端出來,讓大人孩子,邊納涼邊吃。

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亂扔,要給奶奶。於是孩子們就一個一個,捧着滿把的桃核給她。奶奶用手掀起圍裙的兩隻角,讓孩子們放進去。桃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們投到爐竈的火裏燒掉。這樣就會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燈會元》裏記載說:“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於是將衣鉢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着的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典故的故事4

母愛無差評

我覺得母親自從有了弟弟之後,就不再愛我了。

17年前,母親千辛萬苦生下我。

偏僻的鄉村,女人生孩子都是由接生婆在家裏接生的。

生我的時候,胎位有點不正,那個自以爲是的接生婆仗着自己經驗豐富,信誓旦旦地說不要緊,生得出來。

整整十二個小時,母親疼得頭髮根根直豎,人像水裏撈出來的一樣,還是沒有生出我,母親快要昏死過去了,接生婆才慌慌張張地說要送醫院。

父親和幾個村人連夜把母親擡到幾十裏之外的醫院,剖腹生下了我。

母親與死神擦肩而過。

可能是因爲我差點害得母親沒命吧,從小父親就不太喜歡我。

但是母親依然喜歡我。

不幸的是,我從小身體很弱。4歲那年,竟患上了小兒麻痹症。父親似乎對這個家失去了希望,跟着村裏人到外面打工去了。但母親說,父親是爲了多掙點錢給我治病。

母親一心一意地照顧我,村裏人都勸她趁着年輕趕緊再要一個,守着個病娃以後老了誰養活你?但母親很堅決地說,再要一個孩子就沒有精力好好照顧琳兒了。

13歲,我讀鎮上的初中,我因爲拄着雙柺腿腳不便,母親只好選擇去鎮上陪讀。這個時候,爺爺奶奶那邊給母親施加壓力了,他們說,琳兒念初中了,成大姑娘了,也不用像小時候那樣把屎把尿了,這時候趕緊再生一個孩子,可不能讓老劉家斷後哇。

母親只得無言地依從了。

我14歲那年,弟弟出生了。爺爺奶奶很開心,父親更是高興,就連母親也將更多的關注給了剛出生不久的弟弟。我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母親生孩子做月子期間,每天上學放學都是我的同桌明慧接我送我。母親忙着照顧初生的弟弟,根本無暇顧及到我。每次離開家門去上學的時候,我多想聽母親說一句叮嚀的話,可是母親都是埋頭在爲弟弟忙這忙那。

我覺得母親變了,變得冷漠了,變得不愛我了。

一天早上,母親準備好早飯放在桌上,正準備給我拿筷子,弟弟突然大聲哭了起來,母親慌不迭地去哄弟弟。

我坐在桌前,心想我自己去拿筷子吧,我就去夠靠在牆上的雙柺,沒有夠着,腳下卻一滑,人就撲通一聲摔倒,帶倒了桌子,碗、碟、滾燙的稀飯潑灑出來,把我的手臂燙得通紅。

母親聽到聲音抱着哇哇大哭的弟弟出來,看到眼前的一幕嚇了一跳,趕緊把弟弟放在牀上過來扶我,問我摔傷了沒有。我一把打掉母親的手,冷冷地說:“我摔死了也不關你的事,你的心肝寶貝在那邊!”

母親扶我的手僵在那裏。

我沒有看母親。明慧還沒有來接我。我背起書包,撐起雙柺,就一瘸一拐着出了門。

母親追了上來。

可是那個小嬰兒哭得聲嘶力竭,母親無奈地停下了腳步。恰好這時明慧來了。

典故的故事5

馬克土溫年輕時在一家報社工作,六個月以後,總修改叫他明天不用再來了.馬克土溫就問爲什麼?總修改說:因爲你太懶.馬克土溫聽着笑着回答:你要經過六個月的時間才發現我懶,但是我卻在進報社的第一天就明白了.

典故的故事6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爲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一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裏。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裏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脣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繮繩,一失手,駕車的鞍轡就掉了,這引起了馬車很大的震動。

坐在後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麼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呵斥。正要斥罵時,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溼潤:原來,子騫的“棉衣”裏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親火冒三丈,沒想到同牀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着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家裏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涼捱餓了。”

父親非常感動,不再趕妻子了。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於心,後母感到後悔,後來也把子騫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

典故的故事7

一朵花的禪理

弟子愛好打扮,每天都要在這方面耗費太多的時候。

一日,禪師問弟子:“一朵花有多大?”

“有的如指頭大,有的如拳頭大,有的如巴掌大,頂大的,也不過臉盆大吧。”弟子說。

“哪花香有多大呢?”禪師再問。

“花香怎麼是多大呢?”弟子不解。

“哦,我是指花香能傳播多大的空間?”禪師說。

“有的可以溢滿整個房間,有的可以溢滿一個廣場,如有風,有的花香可以傳到幾裏地開外。”弟子說。

“幾裏地有多少個臉盆大呢?”禪師說,“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靈魂,那麼,一個生命靈魂的芬芳,永遠比它漂亮的形體傳播得更長遠,影響得更深廣。”

一條蛇的禪理

寒冬,禪師和弟子見路邊有一條凍僵的蛇,禪師要上前去救它,弟子攔阻道:“師父,你忘了農夫與蛇的故事嗎?”

“當然沒忘。”禪師說。

“哪你爲什麼還要去救它呢?”弟子問。

“救它,就一定要跟農夫那樣,把蛇放進懷裏去救它嗎?”禪師說完,便找來些柴火,在凍僵的蛇旁燃起了一堆火,在火的溫暖下,蛇慢慢地活了過來。

“施善的手段,永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禪師說,“面對惡者,我們要做的,不是因爲害怕惡報,而放棄施善,而是智慧地選擇施善的手段,讓我們的善良免遭惡報。”

一道光的禪理

當禪師談到“炫耀”這個話題,弟子問,炫耀只不過是顯擺自己,並不傷害他人,炫耀又有什麼不好呢?

禪師問,爲什麼白天我們看不見星星呢?

因爲白天陽光太強,過強的陽光遮蓋了微弱的星光,所以白天才看不見星星。弟子說。

禪師說,在我們的想像中,光越強,我們看得越清晰、越明瞭,誰知,過強的光,有時比黑暗更能矇蔽我們的雙眼。

禪師說到這裏,又把話題回到了“炫耀”上。禪師說,炫耀就是那一道道強光,爲顯擺自己而遮蓋別人的光亮,爲顯擺自己而矇蔽別人、欺騙別人,這難道不是對別人的傷害嗎?

一道陰影的禪理

禪師有二個弟子,可一段時間,兩弟子不和,彼此產生隔閡,中間老隔着一層陰影。

一日,禪師當着兩弟子的面,對着一道陰影,又是用火燒,又是用水潑,又是用土埋,又是找來風扇,對着陰影吹。

做完這一番後,禪師問兩個弟子:陰影被火燒燬了嗎、被水淹沒了嗎、被土掩埋了嗎、被風吹走了嗎?

沒有。兩弟子異口同聲地回答道。

這時,禪師又拿出一隻手電筒,向着陰影照去,頓時陰影消失全無。

“人與人之間的陰影也是如此,消除陰影的最好辦法,不是施暴,不是打擊,也不是報復,而是用內心的光亮與去包容它,去照亮它,這樣才能真正消除彼此間的陰影。”禪師說。

一顆心的禪理

禪師弟子衆多,但其中一弟子十分貪婪。一日,這位弟子試着問禪師:“心有邊界嗎?”

“當然有。”禪師說。

“哪您爲什麼常對我們說,一個人的心可以容納整個宇宙呢?宇宙不是無邊界嗎?”弟子問。

“宇宙也是有邊界的。宇宙如果無限膨脹,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自我爆炸,自我毀滅。”禪師說,“一個人的心也是如此,當貪婪、慾望之心無限膨脹,突破了邊界和底線,也會自我毀滅的啊!”

弟子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

典故的故事8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典故的故事9

鄷雲鶴是我國著名的苧麻纖維專家。她本是山東利津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女兒,後來家鄉遭水災,一家人流落到濟南。誰也沒想到,這位貧農出身的女孩子學習那麼好,不但上了中學、大學,還取得了留學美國的資格,成了博士。

鄷雲鶴回國後,立志要在麻紡織業上做出成績,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她努力鑽研,在世界上第一個從草類纖維上抽出了人造絲。日本人聽說後,要用高價買她的專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國,就說:“我不賣,我要把這項技術留給我的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鄷雲鶴成了苧麻纖維的大專家。爲了解決麻纖維不容易合成和染色的難題,她反覆試驗,終於完成了苧麻纖維的化學變性。我們現在經常穿的麻織品又結實了美觀,我國的麻紡工業也十分發達,這和鄷雲鶴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她爲祖國的富強做出了切切實實的貢獻,也實現了年輕時立下的志願。

典故的故事10

莫扎特六歲時,在德國慕尼黑市的皇宮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因爲宮中地板光滑,此時所以他一進宮門,就滑了一跤.這時有一個小公主,走過來把他扶起來,還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十分感激,不知如何答謝.就說:等我長大了,必須要取你做新娘.大家聽了,鬨堂大笑.

典故的故事11

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裏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所以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立刻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所以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典故的故事12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裏!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了。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或者豎起一面牆,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美、高貴,牆上的銘牌上寫着:“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典故的故事13

【注音】jí lái bào fó jiǎo

【成語故事】

北宋的的王安石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經推行"王安石變法"。他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是很有才華的文學家。他雖然學問大、地位高,不過,據說平時與朋友交往的時候也並不擺架子,很有幽默感。

有一回,王安石跟幾位朋友在一起閒談,談來談去就聊到學佛上了,也就是讀佛經、修佛道之類事情。王安石平時對佛學就有研究,就談了一番自己的看法,比如佛經的主張是什麼,應該怎麼做等等。有一個朋友說:"不光如此。要學佛的話,我們每人還應該定時向佛懺悔自己做錯的事情。"王安石一聽,便開起了玩笑,"聽你們這麼說,真是佛法無邊啦。將來我老了,就去廟裏跟和尚一塊兒過。這好比一句詩,投老欲依僧。"

王安石的這位朋友也很會開玩笑,他一聽也樂了,"您這個'投老欲依僧'只是一聯詩的上句,我給您對個下句怎麼樣?""好啊。""我的下句是'急來抱佛腳'。你看,這不是對的很工整嗎?'老欲依僧,急來抱佛'。"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

"急來抱佛"演變成"急來抱佛腳"這條成語,比喻事到臨頭,纔想解決的辦法。

【典故】王丞相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宋·劉攽《中山詩話》

【釋義】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用法】作謂語、分句;指事先不作準備

【相近詞】急則報佛腳

【成語示列】只有三年大閱是他們的一重關煞,那一種急來抱佛腳情形,比起那些秀才們三年歲考還要急。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典故的故事14

指鹿爲馬:常用來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爲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爲馬成語。

典故的故事15

上帝讓我們生之爲人,爲什麼不告訴我們成功之法呢?弟子問。

其實,上帝在我們一出生時,就告訴了成功之法。大師說。

那時我們什麼都不懂,怎麼知道上帝告訴了成功之法呢?弟子問。

人生下來,是不會走路的,後來我們又是怎樣會走路的呢?大師問。

是在父母和親人的攙扶下慢慢學會走路的。弟子說。

在學走路時,最容易出現的是哪種情況?大師問。

摔跤。弟子說。

所以,上帝在我們一出生時,就告訴了我們成功之法:人生的成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而實現的;人生的成功都是在父母、親人和朋友的“攙扶”下而取得的,因而人生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人生的成功都不是順暢的,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摔跤”,遭遇無數次的失敗、挫折和打擊而獲得的。大師說。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