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纔有可能發展得更好,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面跟大家分享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人人嚮往與追求。一個人只有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心理的健康可能更重於身體的健康。試看中國體壇上的運動健兒們,他們取得那麼好的成績,除了有強健的體魄、競技,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

同志曾指出:“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之林。”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作爲心理塑造的重要時期,它的健全與否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良好的個性。中學生要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志堅強,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二)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

(三)良好的人際關係。助人爲樂,與人爲善,有好人緣,保持心情愉快。

三、當前青少年心理問題

當前中小學中存在心理問題比例相當高。好動、多話、厭學、打架、嫉妒、憤怒等並不是單純的品行問題,而往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

(一)情緒方面的極不穩定,喜怒無常。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燥憂鬱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鬥毆等現象。

(二)意志脆弱,優柔寡斷,虎頭蛇尾,缺乏主見,獨立處事能力差,一味盲從他人。

(三)性格一般表現爲:1、自私狹隘型,斤斤計較,並且在很長時間不能自己解脫,甚至耿耿於懷;2、自大自負型,自以爲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3、自卑怯懦型,這類人較爲孤僻,做事優柔寡斷。

(四)貪玩好動,懶惰散漫。主要表現在課堂不聽課,一味搞小動作或睡覺。

(五)愛出風頭,虛榮心強。表現爲部分學生只圖表現,不比學習比打扮比吃穿。

(六)自信不足,自卑感強。表現爲部分學生因一時的挫折,便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常拿缺點同他人的優點比,對自己失去信心。青少年以上的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後果嚴重,輕則有損身體健康,有礙生活、學習、工作效率;重則造成離家出走、輕生、偷盜、搶劫、殺人、強 奸等。所以這些心理問題,要及時醫治。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四、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

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家庭是一個人生活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能否健康成長,同家庭的教育無不密切相關,部分學生家長只重視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忽視對孩子的心靈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的家長缺乏教育方法,對子女教育過於武斷,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的過分嬌寵子女,忽視與子女的溝通和監管教育;有的父母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給孩子造成消極影響,這無形中爲學生不健康心理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學校原因。現在雖然強調素質教育,但沒有相應的評價制度,分數仍然是評價學生乃至老師的標尺,決定着師生的前途,使學校只重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文化課的學習,忽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得部分老師對差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不瞭解、不研究,從而導致部分學生由厭學到棄學到輟學,閒散於社會。這些有着類似遭遇和感受的青少年,在他們團伙中強烈的認同感給了他們畸形的自信與自豪,往往會結夥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三)社會原因。一些非主流文化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臺日韓文化乘虛而入,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使得一些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暴力兇殺色情等信息,嚴重誤導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成爲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四)學生原因。青少年處於這個時期,自制力差,對外界不良影響缺乏抵制力,加之對心理知識認識不足,無法用心理知識矯正心理髮展的曲形,是導致學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觀原因。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徑

針對以上學生的心理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既然,家庭、學校、社會存在的問題都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那麼三者之間就必須協調起來,積極採取辦法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方面,要發揮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長要樹立爲國教子的思想,教育並自覺履行職責。重視培養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培養子女良好心理品質,並注重發揮子女的個性特長。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要引導孩子樹立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克服攀比、享樂等毛病,讓孩子學會感恩,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2、優化家庭的學習環境。注意創建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應平等相處,交談要語言文明,父母之間要相敬如賓,尊敬長輩,鄰里團結,避免吵吵鬧鬧,大動干戈。注意引導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力爭培養積極向上、對孩子成長有促進作用的興趣愛好,要盡力爲孩子創造一個寬鬆、安靜、舒適的家庭環境,以促進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3、常與學校溝通。家長要常主動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各方面的表現,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家校教育的不統一。

(二)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

1、在學校教學中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改變忽視心理教育的現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創設優良的校園環境,教師做到爲人師表,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爲習慣影響學生,學校注意確立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提倡優良的學風、教風。通過健全機制,加強心理教育專業培訓,強化教師的心理教育工作意識,開展各種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開展心理諮詢等,教給學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還可以創設良好的心育h境薰陶學生,如通過美化、淨化校園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以豐富的校園文化,佔領學生思想陣地,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通過開設心理輔導課,對有關心理行爲問題進行矯治,以增強心理輔導工作的實效性。這種有意識地磨練學生的心理品質,是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根本途徑。

2、教育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和教育科學理論,掌握科學的育人方法,以育人爲己任,積極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熱愛學生,向學生講解心理知識,開展“心理講座”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擴大視野,積累知識,開闊心胸;學會關心幫助他人,明白做人道理,淞⒄確的人生觀,遠大理想,磨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

3、學校老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老師要主動接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裏,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態,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做學生的貼心人,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學生纔可能暢所欲言,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來,促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克服孤僻、自私、脆弱、自卑、虛榮、傲慢等不良心理特徵,自覺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4、學校需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學校應通過網絡、家訪、召開家長會等方式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對單親家庭和有特殊困難家庭的孩子予以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三)充分發揮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薰陶作用

1、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爲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全社會的思想文化戰線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力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樹立先進事例,形成弘揚正氣、扶正祛邪的社會輿論氛圍。大衆媒體、各文化單位要製作、刊播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文化作品,製作具有知識性、教育性的刊物。

2、努力優化文化環境。一是要加強文化市場的綜合治理。新聞出版、公安、工商等部門要深入開展“打黃”、“掃非”鬥爭,堅決杜絕轉播色情、暴力、等出版物,堅決制止向青少年兜售不良出版物。二是要加強對學校周邊營業性娛樂場所的管理,堅決取締無證網吧,盡力防止青少年接觸不良場所。

(四)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學生學習的評價制度,把心理素質的好壞作爲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指標,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五)青少年自身要在家長、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控制情緒,正確對待困難。培養廣泛的興趣,多參加身體鍛鍊,加強心理訓練與修養,自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

總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這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隨着時代的發展,青少年心理品質必將出現新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最終成爲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2

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駕馭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而且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和環境。中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高峯。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但這一階段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作爲老師不僅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應瞭解學生心理生理髮展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筆者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有些學生由於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結果。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爲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爲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裏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於焦慮、抑鬱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

三、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素質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老師的一項艱鉅的任務。筆者認爲,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2張

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爲。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爲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爲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對話本,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對話本上,老師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後採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徵、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爲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並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裏,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3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爲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裏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爲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爲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爲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裏生機盎然,校園裏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爲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爲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爲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爲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爲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裏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爲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爲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諮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諮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通過諮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瞭解,諮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爲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爲諮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諮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3張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着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爲“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鑑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諮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爲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爲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髮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