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孩子的成長受環境影響很大,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爲大家分享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1

01

我小時候也老捱打啊,不是也很好麼?

不用懷疑,視頻裏的爺爺,一定是在威權教育下長大的那一代。在他們甚至很多當代父母看來,「我小時候也被打過,不也沒什麼嗎,還不是健健康康長大了?」

然而這背後邏輯是說不通的。

被打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人格扭曲」,並不能證明「家長打孩子是合理的」。

打罵對孩子並不是沒有影響,而是有的家長選擇忽視,選擇認爲沒有影響。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被父母暴力對待過的中國孩子也會在成年後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嗎?」,下面的4000多條回答裏,是一個個兒時被父母打罵的故事。

其中一個知乎網友說,自己成年以後,性格中始終有膽怯、敏感甚至刻薄的成分,他總能在自己的行爲中看到父母的影子,知道這樣不好,但又改不掉。雖然整體上「還算是個好人」,但「本來可以變得更好」。

來自父母的傷害,可以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孩子的心頭。

我們想讓孩子記住大人給予的每顆糖,但孩子記憶最深的,卻是鞭子和疤。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02

孩子不聽話,打了就打了唄,還能怎麼樣?

能怎麼樣呢?

可能也就是像這個爺爺這樣,打得孩子噴鼻血吧,最多也就是把孩子打死打殘吧。

嗯,隨手一搜,這種新聞可真不少見。

你一定會說,這太誇張了吧。

沒錯,也許大部分情況下,打罵確實不會對孩子造成很嚴重的身體傷害。有些文章甚至會告訴家長,「2歲以下、6歲以上的孩子不能打」「孩子哪些部位不能打」:

換言之,只要掌握好年齡、部位,就可以打孩子了?只要掌握好打孩子的「度」就行了?

不打不成器,不打不孝順,不打不優秀。

崇尚拳腳教育的家長,本質上都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的孩子,我自己知道輕重。」

可是,孩子不是一本書,一個洋娃娃,不是貓貓狗狗,他是一個人。

總有一天,你的孩子將離你遠去。下手前先想想,你希望離別的那一天他最後記住的是你打他嗎?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第2張

03

不打孩子,我還能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說了很多遍都不聽,不打根本記不住。」

「現在不好好教育,以後還會再犯。」

對於這類家長來說,打罵似乎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打完以後,看起來孩子是聽話了,事情圓滿解決。

就像這個爺爺一樣,孫女哭太煩,說了不聽?那就給你一巴掌,讓你再鬧。

但孩子順從聽話,不是因爲覺得自己錯了,她只是向恐懼屈服,她記住的,也只有你的憤怒。

一個朋友家裏是個兒子,他經常說「男孩不能慣養,該打就得打」。每次孩子犯錯,首先就是一頓「竹筍燒肉」。

就這樣從幼兒園打了三年,直到他兒子上了小學一年級,上週有一天因爲不想寫作業和爸爸鬧脾氣,朋友拿起尺子揚手就要開打,他兒子哭着的說了一句:「爸爸,你一直打我,你還想打到什麼時候?」

朋友當時就愣住了,放下了尺子。

「我意識到一個問題,不能再打了,等有一天孩子大了我打不過了,我該怎麼辦?」

打罵從來都不是愛,而是一種教育上的偷懶。那些靠打靠罵達成的目的,其實靠耐心和溝通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很多家長沒有耐心或不願意付出精力去學習解決。

我們甚至懶得去了解孩子每一個舉動背後的.原因,而只想要一個高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第3張

04

我知道打孩子不好,但有時候情緒上來,真的控制不住。

你可能會說,上面這三種情況都很極端,你其實也不想打孩子,自己疼都來不及。

可有時候真的是情緒來了控制不住,孩子哭鬧的時候,特別是公共場所衆目睽睽下,騰的一下就怒了。

我們曾經也過好幾篇關於家庭關係的文章,收到了很多父母的留言,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表示,每次忍不住打完孩子自己也萬分後悔。

孩子小時候,擔心被其他小朋友打不會還手;

孩子上幼兒園了,擔心孩子被老師打;

孩子上學後,我們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的成長,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危險,孩子受傷後可以回家,家裏有父母可以依賴。

但如果孩子在家裏受了傷,他們能躲到哪兒去?

所以,再難,也請學着理解孩子,學着改變自己。下一次發怒的時候,快速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冷靜一會。下一次,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支配。

鄭淵淵潔在作品《父與子》裏寫:

「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麼?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

生孩子很簡單,養育一個孩子卻很難。

爲人父母是很辛苦的,可我們既然已經選擇成爲父母,不就要承擔嗎?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2

一、溺愛,不捨得孩子吃一點點苦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爲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父母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所以每次買好吃的,自己都不捨得吃,全給孩子吃,明明家裏不是很富裕,可爲了不讓孩子感到自卑,心甘情願地給孩子買名牌。可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根本就受不了這個世界的殘酷,也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艱辛。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可以參與,但絕不能代替。你替孩子走過的路,孩子還要哭着自己重走一遍。

是啊,你捨不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更痛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早早放手,讓孩子獨立。你今天對他的“狠心”,只爲換來明天他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二、比較,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

如果說中國孩子最大的“敵人”是誰?那一定是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用高倍放大鏡看別家孩子的優點,用顯微鏡看自家孩子的缺點,對自家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孩子在努力獲得父母認同的過程中,會以父母的要求作爲行爲規則的標準。

父母都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卻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花永遠比自家的好,相信自家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看着他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爲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父母要懂得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太多可比性。能學習到別人的優點固然好,但是,培養孩子的個性更重要。父母要相信孩子,給孩子時間,靜等花開。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第4張

三、嘮叨,總想着讓孩子按着自己的方式走

很多的父母都喜歡不停地囑咐、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恐怕孩子自己做不到,想不到。而孩子面對父母的嘮叨,大多數都是採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完全不理會的方式,其實,嘮叨是最無用的家教,時間長了還會適得其反。

沒完沒了的說教,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會啓動自動屏蔽的模式。父母與其嘮叨,不如採取少說,多聽,用行動來表達,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四、打罵,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太多的父母,只要孩子一犯錯就以教育之名,輕則指責,重則打罵。但暴力,僅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打孩子不是愛,而是父母以愛爲藉口的發泄。長期被父母打罵,語言暴力的孩子,他們的自尊心嚴重受到傷害。

孩子最早是跟父母學的待人接物,跟父母的互動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當你對孩子打罵的時候,你憤怒的情緒會深深的印在孩子的意識中,他們在此也學會了一件事就是孩子學會了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孩子出現了問題,首先父母要想到的是自己有沒有做錯。

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爲藉口的發泄早教 第5張

五、爭吵,讓孩子缺少愛和安全感

九村木一說:“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一家人有愛才能孕生和睦,一家人和睦才能孕生歡樂和笑容。而一個家庭如果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話,那麼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勢必會缺少愛和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爲32%,離婚家庭的爲30%,和睦家庭的爲19%。

父母互相詆譭、爭吵,甚至大打出手,不但會引起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導致孩子易怒易暴,有暴力傾向。

如果兩人觀點有衝突的時候,可以先各自冷靜一下,事後再談,如果實在忍不住,也要避開孩子再討論。在孩子面前不詆譭伴侶,是爲人父母的一種修養。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誨和引導,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領路人,你的一言一行都關係着孩子的性格養成和成長髮展。

教育孩子是父母必經的人生歷程,也是孩子的成長曆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長大,父母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