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耐心引導,家長應當與孩子統一戰線攻克難關,很多孩子都是在小時候開始學會某項技能的,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1

消除這些壞示範,比只批評孩子管用得多!

1、爸媽對孩子的暴力和攻擊性

社會心理學家將“攻擊行爲”定義爲“旨在引起身體痛苦或者心理痛苦的有意行爲”,這種行爲可能是身體的,我們可以叫它“暴力”,也可能是言語、情緒的、表情的,我們可以叫它們“冷暴力”。

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嚴厲懲罰,可能是孩子極具攻擊性的誘因之一。

無論爸爸媽媽是否願意接受,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孩子最初接觸的暴力和攻擊行爲,主要來自爸爸媽媽和其他主要照顧者。

再不聽話我打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你這孩子真討厭!

在許多家庭中,爸媽這樣不過大腦的話,常常是衝口而出,大人不以爲意,卻不知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和示範。

更有爸爸媽媽,依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習慣於用打罵來“教育孩子”,認爲讓孩子感受到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痛苦,孩子就會吸取教訓,改掉壞毛病。

爸媽對孩子的暴力和攻擊性傳遞的信息其實是:你看,除了打你罵你,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管教你。

孩子看不到成人的理性,也看不到成人爲解決問題所作的努力,自然也沒有辦法從大人身上學習到理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他長大之後,很可能也繼續用這種方式,去解決他感到憤怒、挫敗、沮喪、痛苦、傷及自尊自信的問題。

2、爸媽對待他人的暴力和攻擊性

無比多爸爸媽媽們曾和千萬網民一起,“圍觀”了兩場活生生的暴力示範:

一位媽媽因爲孩子在兒童遊樂園被別的孩子踩了一下而發飆,拉扯撕打“肇事”的小女孩;

一位爸爸,因爲自家孩子投訴和某小朋友關係不好,就在幼兒園飛起一腳,將被“投訴”的小朋友踢飛。

而且糟糕的是,每一個現場,都有小朋友在!大人那麼做的時候,絲毫沒有顧及對在場的小朋友的感受和對小朋友們的影響,這讓人不免擔心,那位爸爸今天踢出去的一腳,明天很可能就成爲他的孩子打人的拳頭。

在媽媽發飆的視頻中,還有有一個被忽視的細節:那位被拉扯的小女孩,掙脫拉扯後,憤怒地一把推開她前面一個“擋路”的小朋友。

這樣兩件事情,當然可以有更溫和、理性、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但那位媽媽和那位爸爸,都選擇了宣泄和報復。

但事實上,這兩種方式,都無益於解決問題,而且宣泄一旦開始,就會迅速升級,報復一旦開始,我們意圖施加給別人的傷害,一定遠遠超過別人實際帶來的傷害。

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如此對待他人,他也很容易學會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他在幼兒園和學校生活中遇到的大小衝突,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

和我們家兩個孩子討論發生在教室裏的暴力事件和打架事件,孩子們都表示自己班裏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起因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打起來都是桌翻椅倒、人仰馬翻、一片狼藉。

學生間打架,自然少不了叫家長,但有的家長到了之後,不是批評自家孩子不能用動手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先看孩子有沒有吃虧,然後要求調監控錄像,去找打架對方的錯處。有如此家長,孩子怎麼可能檢討自己行爲的不當呢?

3、 家庭中的暴力和攻擊性玩笑

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位朋友發的朋友圈,提供了一個特別生動、特別典型的案例:

她去快餐店吃東西,排隊等付款時,一個三歲左右的陌生小男孩突然跑過來打了她一下,打得還挺疼。她問“幹嘛打我?”,孩子卻繼續打,朋友怒了,“那我打你行不行?”之前在一邊看着的孩子媽媽居然開玩笑式地回了一句“行啊”。後來吃飯,小男孩繼續跑過來騷擾,孩子媽媽看孩子實在太過分,纔不得不制止。

我想,那個孩子攻擊陌生人的.舉動,可能出於好奇,並不包含明顯的惡意,源頭很可能是他在家裏也經常對大人做這樣的暴力和攻擊性的舉動,而大人並沒有認真制止,態度就像她媽媽說的那句“行啊”。

在不少家庭中,當很小的孩子——幾個月、一歲,擡起手來打大人,有時是爸爸媽媽,有時是祖輩,有時是阿姨時,通常得不到明確的制止,而且大人還會覺得很好玩,“這孩子,還會打人啦!”

這種玩笑式的處理方式,可能給孩子一種非常錯誤的認知:我是小孩子,是小寶貝,我打大人沒有什麼不對的,相反,大人還會很開心。於是,孩子的行爲得到鼓勵,他會繼續用這種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

有的家庭,是爸爸媽媽之間經常開這種暴力和攻擊性的玩笑,拿不傷人的東西互扔、互相威脅“信不信我打你”等等。

大人覺得這沒什麼,是一種表達感情、表現關係親密的方式,所謂“打是親,罵是愛”,但卻會對孩子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孩子會認爲,和家庭之外的人相處,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於是我那位朋友,就會莫名其妙地遇到隨便攻擊別人的“熊孩子”了。

4、動畫片中的暴力和攻擊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推測,一個孩子在成人前,會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十萬宗暴力和攻擊性爲,而這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孩子接觸到的媒體以及他們經常看的動畫片。

我們兩個孩子小時候,都特別喜歡看《貓和老鼠》。《貓和老鼠》已經是非常經典的動畫片了,但裏邊的內容,真是讓真心爸媽曾經很擔心:

湯姆貓和傑瑞鼠的日常活動,就是互相攻擊,湯姆每天想方設法地捉住傑瑞,而傑瑞每次都成功破壞湯姆的計謀,並把湯姆整得九就死一生、狼狽不堪。

我們不得不經常在旁邊提點孩子:你看貓和老鼠整天打架,但他們是好朋友,傑瑞遇到危險,湯姆會來保護他,而且這是動畫片,裏面一些危險的動作是特別誇大的,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這麼做,這麼做的話,就會真的造成傷害哦。直到孩子再大一些,看到更有愛的《史努比》,我們才放下心來。

爸爸媽媽們稍加用心,就不難發現,孩子們看的那些生動有趣的動畫片、童話故事當中,包含着相當多的暴力和攻擊性,如果不加篩選地給孩子看,甚至不假思索地將其中的暴力行動解釋爲勇敢、無畏、英雄氣概,對孩子可能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家們的一些長期研究表明,“人們在兒童時代收看的暴力越多,他們後來進入少年和青年時代所表現出來的暴力也越多”。

5、爸媽對暴力和攻擊行爲的評論

爸爸媽媽在家中,經常不免談論到暴力和攻擊行爲,比如剛剛看過的某部電影中的情節、報紙上的打鬥、殺人、家暴事件、親眼見到或者聽別人說起的暴力事件、孩子和小朋友之間的推搡、打鬥等等。

成人對這些暴力和攻擊行爲的評論方式和評論內容,也可能無意中給孩子做出負面的示範。

比如有的爸爸見到某事可能會說:

“這人就是欠揍,衝上去揍一頓,就慫了。這麼打一頓還是輕的,要是我,往死裏抽!”

有的媽媽見到某事可能會說:

“活該,自找的!”

有的爸爸媽媽聽孩子說起班級、學校的打架事件,可能會說:

“他要是敢打你,你就抄起板凳掄他,爸爸媽媽出醫藥費,咱們可不能挨欺負。”

有的爸爸媽媽說起和自家孩子發生衝突的小朋友,可能會說:

“那就是個沒家教的熊孩子,下次他再推你,你也推他。”

成人傳達這樣的觀念給孩子,其實是傳授給孩子一種“暴力規則”:

暴力是有用的;暴力可以解決問題;我們需要以暴制暴;遭受暴力的人是咎由自取……孩子經過這樣的耳濡目染,很可能也學會用這種爸爸媽媽贊同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跟孩子說話,爸爸媽媽真是特別要當心。

孩子是我們的寶貝,沒有爸爸媽媽樂於見到孩子愛打人、極具攻擊性,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更何況,孩子捲入暴力和攻擊性事件,還很可能爲自己招來嚴重的傷害或者嚴重的懲罰。那麼,何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警惕身邊的暴力和攻擊性示範,讓孩子避免受到這些負面的影響呢?

孩子壞脾氣愛打人怎麼管教有效2

1、避免對孩子進行懲罰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爲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制止,而非大聲訓斥、批評甚至體罰孩子。處罰只能讓本來就很激動的孩子,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家長可以先把孩子拉開,然後告訴他錯在哪裏,應該怎麼做纔對。等孩子情緒平穩之後,再引導他和別的小朋友道歉。

2、驗證孩子的感受

孩子與小朋友玩耍時可能會出現生氣、煩躁等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不必驚慌,因爲,這是孩子交往之間的正常現象。家長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我生氣了”,但是也要明確告訴孩子,用粗魯的舉動表達這些情緒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沒拿到那個玩具你很生氣,但是不可以因爲這樣就打小朋友,他會很痛的,我們輪流來玩那個玩具好嗎?”

3、減少孩子的挫敗感

孩子的多數攻擊行爲都和挫敗感有關係,當他發現自己玩不好別人的玩具,或者做遊戲總是失敗的一方。情緒低落很容易導致孩子失去控制,用攻擊別人來發泄。

因此,家長平時可以多幫助孩子,練習一些遊戲方法或生活技巧。降低孩子遭遇挫敗感的機會,那麼他的攻擊行爲也會減少很多。

4、避免偏袒

孩子攻擊別人可能是有原因的,父母可以肯定他們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們的行爲。很多家長總會覺得,自己孩子是先被挑釁了才動的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爲,所以就不加引導,放任下去。

但是,這往往會使孩子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和社會都會產生很壞的影響。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不滿,比如“那個小朋友這麼做確實很讓人生氣,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告訴他不要這樣做好嗎?”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