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孩子的教育問題應當受到重視,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也會有煩惱,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一起努力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現在分享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1

關於問題

只要我們活着,每天都會產生各種問題,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夫妻關係的問題,甚至自己和自己有時侯都會存在問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我們如何應對它纔是真正的問題。問題會一直存在,我們不是要消除它,而是要學習如何將問題轉換爲資源,甚至如何與它相處。

我作爲心理從業者,在過往的日子裏經常想的也是幫人解決問題,一想到幫別人解決問題,和對方的關係就會緊張。同時也給對方貼上了一個標籤,他是有問題的人。

近兩年來,隨着在心理學領域的不斷學習成長,我對問題有了新的認知。問題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以及對問題的感受纔是問題,同樣一個問題,你的看法和想法變了,問題的結果就會變化。你是來解決問題還是來尋找問題背後的動機和愛的?

這個世界沒有不存在問題的人,只有不會愛或者暫時缺愛的人。問題有時可以表達很多東西,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問題看到對方內心的呼喚。如果心理學是研究愛、發現愛、看到愛,那麼我們尋求問題的解答時,將會感到溫暖而不再是緊張。家長也可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幫助和支持

幫助對方是我高你低,是消耗自己的能量。同時對方在未來容易形成依賴以及對自我的否認。幫助不是不好,只是我們在幫助之前要進行區分,到底是對方需要幫助,還是我們想成爲一個助人者。

所以很多時候有家長不斷問我一些問題。我總是溫和笑着對他說,所有的方法和智慧您都擁有,只是暫時還沒有運用和發揮。同時我也發現,確實很多時候課程還沒有結束,就有很多家長走到臺上或者來到我身邊,分享和告訴我他的問題已找到答案,每次在那個當下,我的內心是全然的喜悅和感動。在對方發出需要幫助的信號時,我們可以伸手,但不拉,你的伸手是將一份支持放在那個地方。對方如果需要,可以過來。當你伸手去拉對方,那不是幫助,那是將自己的力量或者想法強加給了對方。

幫助是讓我們站在道德的至高端,同時讓我們卡住了,當你說我要幫助別人或者孩子時,你只能幫助比你弱的人。那麼我們如何轉化,我們把“幫助”轉化爲“支持”,這時我們和對方的關係以及互動和溝通就全然不一樣啦。

自我成長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送給他一個內心強大,幸福快樂的爸媽。孩子出現問題,其實是孩子在用問題與父母連接,與父母溝通。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不斷成長自己,強大自己,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不斷去拓寬我們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更好地去擁抱自己,擁抱孩子,讓一切在愛中流動。

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們往往會指責他:“你真的一點自控能力都沒有!”“你這樣拖拖拉拉,做什麼事情都不行!”這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愧疚感。

在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是什麼話難聽,說什麼話,什麼話讓他愧疚就說什麼話。可是,誰能感受到孩子的無助、無望?以及無價值感?時間久了,孩子就習慣這樣被摧殘了。孩子對父母的指責產生了 “耐藥性”。於是,父母開始變本加厲抱怨孩子。我們自己也知道:我們需要被認同,需要被重視。如果,誰能懂我,就是我的知音,我們願意爲知音付出一切。那麼面對孩子,爲什麼我們不能作他的知音呢?

家長們,成長自己,改變自己,做孩子的好朋友,走進孩子的內心。不要讓孩子內心愧疚!只要孩子的生命得到尊重和認同,每一個生命都會升起良知,每一朵生命之花都會綻放。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麼2

自由度: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對“愛”的恐懼就是對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着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和溺愛不是一個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溺愛不是愛,是披着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溺愛”是一種“反愛”,它會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爲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裏橫等。

愛則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想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放手”的原則就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跡,儘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尊重感:“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着“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爲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針對認爲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爲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難道一個人嗆了一下還不懂得小心,還會嗆第二口?上臺階絆了一下還會絆第二下?

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爲原則。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夥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製造多少尷尬!

當孩子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有的孩子會用發火的方式企圖找回面子,而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向孩子表達過度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會引發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爲情。

金錢觀: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孩子將來會不會亂花錢,關鍵在兩點:一是家長的榜樣做得如何;二是他內心有沒有物質上的匱乏感。心理健康的孩子總會得體地處理一切生活問題,內心豐盈的孩子不會對亂花錢上癮。

人活着就是謀求快樂和幸福,不要把錢看得太重。錢是爲生活而服務的,不要把節儉當成生活的首要原則。

過度節約實質上就是過度看重錢,這是一種內在匱乏感的表現,是對生活終極目標的迷失。如果家長過度節儉,恐怕孩子將來會形成吝嗇的毛病,或者因爲從小形成匱乏感,對物質反而有很大的貪慾。

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家長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着家長的樣子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

讓孩子內心擁有豐足感,他纔會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於形成健康的金錢觀。

人可以賦予財富以某種善惡性質,但財富本身並不會改變人的善惡。比如,讓孩子來支配壓歲錢“鉅款”並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錢是“死”的,真正能影響孩子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長自身。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現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於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麼,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