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偏科”,下面小編分享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方法。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1

01、自以爲是的人

你幫我一下嘛,反正你也不忙吧;上次你借給我的那個遊戲機啊……哦,被我弄壞了。反正你這麼有錢,再買一個唄~

這種人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別人什麼事情都要讓着他,他覺得你對他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人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懂人情來往,你對他好,他也心安理得的受着,但你指望他有所反應和感謝,簡直不可能。

對於這種人我們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他喜歡炫耀的某一項內容進行非常細緻的研究。然後在一次當衆交談中,引他進來,再用你準備好的東西一口氣擊敗他,告訴他下次少拿些皮毛的東西出來得瑟。以後就可以把它當作手下敗將,讓他一輩子翻不了身。

第二種,劍走偏鋒。就拿書抽他,他物理牛就邊抽他邊讓他算自己受了多少力。英語牛就讓他用英語說“我把你打的比狗都慘。”這麼說。他要是語文牛就讓他寫一篇捱打後的感想。

第三種,孤立。他一逼逼,就拉攏大夥都不搭理他。“你NB你自己NB去,咱們研究大夥都明白的事。”人是羣居動物,他這麼幹就必須隔離他。

這類人早點遠離,不然遲早會把你的孩子變成一個冷血的人。

02、兩面三刀的人

有一種人,平時喜歡對人指手畫腳,各種不滿,恨不得天天讓你穿小鞋,但一旦你給予他一些小恩小惠後,他就開始對你轉換態度,對你倍兒好。

這種人沒有自己的原則,很可能別人給他一些蠅頭小利,他就選擇出賣朋友、出賣家人了。對她好,一不小心就會被她在背後插一刀。

這種容易被收買的人目光大多短淺,只知道關注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不會長遠思考問題,一副小人嘴臉,只會讓人覺得倒胃口。

03、不講信譽的人

當你滿懷期待地起個大早來到事先約好的地方,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人。末了兒朋友只來一句"不好意思,我有事",只會讓孩子的心情大打折扣。

如果你的朋友總是主動提出邀約,卻時不時爽約,卻又沒什麼特別的理由,那麼請不要再委屈自己,這種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對他好。

遠離那些在小事上面也不守信的朋友,不然他們遲早會把你的孩子帶得滿口謊言。

04、無事生非的人

無事生非,無中生有。這類人最喜歡到處散播謠言,挑撥離間,心情很好的時候,就陪你閒聊兩句;遇到不順的事,就抖摟出幾件讓你難堪的.事,再添添油加加醋,導致事情往很不好的方向發展。

這些人通常都是沒心沒肺的,在任何人面前造謠都是無所謂的,因爲她們只是隨口一說根本不會關心聽的人心裏什麼感受。

一定要記住,無事生非的另一面就是刻薄、自私、爲所欲爲,而這些東西是刻在骨子裏,淌進血液裏的。如果孩子身邊有這樣的人,儘量避而遠之,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和他們待在一起。

古語說:

從小人的背後走,打君子的面前過。這說明對小人有時候需要躲一躲,不主動去招惹他,如果他總是無事生非,是可忍孰不可忍,找機會有力反擊,不怒則罷,一怒驚人,也要讓他明白,弱者不是永遠被欺凌不敢還擊的。

05、充滿負能量的人

這種人經常會深陷在自己的情緒裏,無法自拔,通常是不在意你對她的好或者是看不見你對她的好,只會在那一味的向你索取。

我們身邊不缺乏這類人,有些頭頂烏雲的爸媽,特容易指責打壓孩子,推卸自己的責任,根本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平庸導致了孩子的平庸。

“媽,我覺得我很喜歡畫畫,對畫畫很感興趣,我想學畫畫,長大了想當服裝設計師。”媽媽說:“就你這樣還想當什麼服裝設計師啊,你學得會嗎,你這麼笨,肯定學不好的,還是安心讀書吧,考個好大學纔是正經事。”

類似的話孩子天天都會聽到,充滿負能量的人平時多愁善感,抱怨連連。和別人人聊天的內容全是訴苦抱怨,沒有一點陽光積極向上的話題

打死也別讓孩子跟這幾種人做朋友2

小田同學約了同學一起出門,結果沒多久就回家了,她一臉掃興地告訴媽媽:“約了一起玩,居然同學的媽媽也陪來了!實在沒意思。”

據瞭解,家長成爲孩子交往的“第三者”,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一些教育專家認爲,家長應當幫助和引導孩子學會交往,但這種“包辦”式的陪伴,並不利於孩子成長,反而會增加孩子與家長間的不信任感。

家長作陪“買”放心

在某民辦初中念二年級的小田前些天約了好友小李逛街上書店。小李的母親知道後,提出自己可以請假,陪伴女兒一起去,於是出現了上面的情形。

“我對她們很好的。我說你們倆想吃什麼就買什麼,統統由我來買單。”在一家快餐店,小李母親掏錢買了兩份點心;到了手機商鋪,她又主動表示願意幫忙買手機小掛飾。儘管這樣,小田還是覺得渾身不舒服。

而小李母親認爲,自己出來陪伴女兒,是爲了孩子好。她說:“孩子不大不小,跟同學一起出去,我不放心,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有時小孩考慮得不周到。”出於安全考慮,家長硬要充當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第三者”。一位家長說:“我女兒念初三,說要與同學出去。看到她在家裏經常看言情小說,我就怕她早戀,所以她一提出外出,我就會多一份心眼,甚至要求同行。”更有一些家長明裏不陪伴,卻在孩子出門後進行跟蹤盯梢。

學生交流盼自由

“自己與同學外出逛街或玩耍,願意由家長陪伴嗎?”記者曾就這個話題詢問了5個初中學生,結果4個同學“不樂意”,只有一個學生說:“願意,但只有在這麼一個情形下,就是需要母親大買單。”

一位高中女生說:“家長對我們同學之間交往不放心,其實就是用自己比較陳舊的想法束縛我們。在他們眼裏,同學之間外出一定會發生一些事情,無形中將我們的交往空間窄化了。”而另一位今年升高三的男生認爲,同學一起外出很正常,“我們經常在一起打打籃球,尤其是暑假,更應當多加強與同學交流,這樣生活才更有樂趣。”一位在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擔任學生會主席的男生說,家長如果讓我們早點成長,就應該去掉過度保護的心態,連同學之間外出都要當陪伴者,從表面上看是愛護孩子,其實這會弱化我們的能力。

過度保護不可取

家長充當學生外出陪伴人的角色,在小學生身上更爲突出。明珠小學校長倪中華認爲,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同學結伴外出,根據路途長短、目的目標,家長要加以關心,但也並非每次都要去陪伴。只要在安全範圍之內,應當儘量讓孩子學會自由交往,不過可以採取事先詢問、事後交流等方式加以引導。而對小學高年級或初中學生,只要理由正當,安全有保障,應當鼓勵孩子通過外出交往獲得生活的經驗和人際交往的方法。

楊浦區德育室主任戴耀紅分析,多數家長之所以願意充當同學外出陪伴者的角色,還是在於過度保護。其實他們這樣做,沒有顧及孩子的切身感受和心理。且不說孩子們外出玩耍一直處於家長眼皮底下的尷尬,就連學會基本的交往、學會生活的過程都被“屏蔽”了。一些家長以孩子小不懂事爲由不敢放手,長期下來,會使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弱化。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