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有關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彙總7篇

有關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彙總7篇

來源:時尚冬    閱讀: 6.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彙總7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完整地講述故事中幾種動物清潔地球的本領。

2、知道動物可以保護環境。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海鷗、鯽魚、烏鴉、禿鷲、蚯蚓圖片及相對應的背景圖各一張。

2、環保圖片三張。

3、髒的地球和乾淨的地球各一個。

活動重點:

瞭解故事中幾種動物清潔地球的本領

活動難點:

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過程:

一、談話“地球上的破壞現象”

1、 我們住在哪裏呀?你喜歡地球嗎?地球美嗎?

2、 可是有一些人總在破壞地球,地球變得越來越髒了。你都看見過哪些不講衛生、破壞地球的現象?

3、 有誰會來清潔地球呢?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吧!

二、完整講述、理解故事

1、老師完整講述故事。

2、提問:地球公公請了哪些動物清潔工?

3、幼兒說出一些動物清潔工,教師邊出示動物圖片及背景。

4、海鷗、鯽魚、烏鴉、禿鷲、蚯蚓他們是怎樣說的?幼兒集體學說動物的話。

5、地球公公怎麼說?(哈哈你們都有自己的本領,太好了,海面上、草原上、陸地上、江河裏……處處都需要清潔工,你們個個都合格,都當我們的清潔工吧!)

6、師小結:每個動物清潔地球的本領都不同,正是因爲有了他們我們的地球又回到了美麗的樣子。

三、討論

1、除了這些動物是地球公公的清潔工,還有誰也在幫地球公公做清潔工?(環衛工人,綠色植物能淨化空氣……)

2、我們會爲地球公公做些什麼事情呢?

小結: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地球公公清潔工,都要保護環境。

四、延伸

現在,我們來學習小動物們,去幫忙地球來做清潔工,好嗎? 效果分析: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應該注重幼兒一日生活的培養。加強幼兒的常規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規律,還可以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綱要》中也指出:"教師應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爲,逐步培養幼兒的自律。"因此,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尤爲重要。我們從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入手,重點抓的是養成有良好的喝水進餐習慣,讓幼兒制定生活活動規則,從而促進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順利進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

活動目標:

1、樂意與集體成員共同制定生活活動規則。

2、理解規則的意義,體會規則的重要性。

3、能正確判斷活動的行爲對錯並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圖片若干、規則卡片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教師出示飲水圖片,讓幼兒討論圖片中行爲的對錯。

師提問:圖片中哪裏錯了?爲什麼不能這樣做?我們應該怎樣做?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與同伴制定相應規則

1、讓幼兒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規則。

2、大膽說出自己制定的規則。

3、幼兒說出規則後,教師將相應規則粘貼在黑板上。

4、教師小結。

四、出示進餐圖片,討論並制定相應規則。

五、結束部分:教師與幼兒一起把制定的規則粘貼在活動區域牆上,鼓勵幼兒共同交流,共同遵守。

活動延伸:

繼續同幼兒一起制定早操、入廁、午睡等活動規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在“幼小銜接”主題系列活動中,幼兒對學校的生活非常感興趣,而且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也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培養初步的時間意識,感知時間與活動的關係。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小學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小學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小學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幼兒:課間十分鐘、上課、做操……

教師:你們還記得課間十分鐘他們都做了什麼嗎?

幼兒:喝水、玩、準備書……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而且在參觀小學的過程中,也對小學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活動目標:

1、培養初步的時間意識,感知時間與活動的關係。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小學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活動過程: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小學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小學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幼兒:課間十分鐘、上課、做操……

教師:你們還記得課間十分鐘他們都做了什麼嗎?

幼兒:喝水、玩、準備書……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我沒踢球,要跑到操場上,來不及。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我沒上廁所,人多,後來就忘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2)集體總結:

教師:你們認爲“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幼兒:上廁所、喝水、準備下一節課的書、休息。

教師:你認爲“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與小朋友說說話、玩翻繩、玩摺紙、跳繩……

教師:怎麼安排這些活動呢?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1)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較好地達到了《細則》的要求“教育內容要符合幼兒當前發展的需要,同時要爲幼兒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教育內容要與本班幼兒已有經驗和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應是幼兒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課問十分鐘”不僅是幼兒現在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又是他們即將上小學面臨的一個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所以開展此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重了“體驗”的過程。只有當幼兒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自己的體驗發生變化時,學習才能稱得上是主動的,只有幼兒自己建構的知識才能得到遷移並在實際中去運用。尤其是“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只有讓他們在較爲真實的情境中來親自感受、體驗,才能瞭解時間的長短,瞭解時間和活動的關係,瞭解時間對於我們合理安排活動的重要意義。

(3)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對於大班活動提出的“活動化的共同學習”這一要求。注重了自主性、連續性、共同學習。例如,通過讓幼兒自己制訂活動的計劃,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並通過自己的體驗來調整計劃,很好地調動了他們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的清單,都想在課間十分鐘內完成,有的想出來了卻不會用標誌表示等。

這正是老師瞭解幼兒真實經驗的好機會,老師根據幼兒出現的問題才能用更適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這樣的過程纔是對幼兒的發展有好處的,朱老師在此方面把握很好。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我沒上廁所,人多,後來就忘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2、集體總結:

教師:你們認爲“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幼兒:上廁所、喝水、準備下一節課的書、休息。

教師:你認爲“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與小朋友說說話、玩翻繩、玩摺紙、跳繩……

教師:怎麼安排這些活動呢?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3、本次活動是過程性的活動,而非結果性的活動。幼兒對於“時間”的體驗是不能通過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時間”對於幼兒來說的確太抽象了,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教師不僅利用“課問十分鐘”這個點,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更加豐富的體驗活動,例如,一分鐘可以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來觀察時間,什麼時問開始的?什麼時間結束的?

用了多長時間?讓幼兒慢慢積累對於“時間”的經驗。

綜合評價:

1、本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的發展特點,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朱老師既滿足了幼兒要求“自主”的願望,同時又給了他們體驗“自主”的機會,自我設計“課問十分鐘”的計劃,自我落實計劃,自我調整計劃,其中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是直接的,調整的行爲是主動的,自我的成

長是快樂的。

2、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恰到好處,既有幼兒的自主空問,又有對幼兒的必要支持。例如: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提出“我想上廁所,廁所怎麼畫”的時候,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而是鼓勵他自己想想辦法來解決,當幼兒提出“用WC表示”的時候,老師給予了肯定,當幼兒再次提出“WC怎麼寫”的問題時,老師適時的停頓爲幼兒相互

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3、在教師小組合作反思中,對於活動本身做出了全面評價,清晰深刻地指出活動的優點,但對於問題的分析較少。小組成員反思活動中可以就教師的疑問共同探討,如針對教師個人反思時提出的“如果以圖示的形式來幫助幼兒回顧前期經驗是否更有效”,可以引導教師反思,圖示支持與牆飾支持的回顧不同在哪裏,如何有效利用牆飾的作用支持孩子的活動等,將問題進一步細化和深入,使教師在反思活動中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同時獲得可操作的有效策略,讓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反思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

2、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3、嘗試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雙筷子、一隻碟子;每組一隻托盤,內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活動過程】

1、示範活動:

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動作要領,通過教師準確的示範動作讓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操作活動:

第一次主要是練習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此時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勢,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學會主要動作要領就可以。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會越來越準確。第二次操作是實踐活動,通過品嚐食物進一步練習和鞏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並體驗其中的樂趣。

3、遊戲活動:

大班幼兒處於遊戲的高峯時期,設計一些諸如"搭建筷子"等遊戲,讓幼兒充分體驗筷子帶來的樂趣。孩子們通過使用筷子打擊節奏、搭建遊戲等活動中,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4、實踐活動:

學習筷子的目的在於在實踐活動中的運用,爲幼兒提供豆類食品,讓他們通過品嚐鍛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協調性,讓孩子們無拘無束的使用筷子,邊吃邊和同伴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最後小結使用筷子的好處。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時,幼兒表現出對筷子的喜愛和熟悉,回答問題也十分踊躍積極,因爲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樣東西。但是在課程教學中,發現幼兒雖然對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會正確拿筷子的幼兒卻不多,大部分幼兒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應該用手指頭拿好。

在活動過程發現幼兒的積極性都很強,由於課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兒都十分興奮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夾小碟子裏面的食物,正確拿着筷子的幼兒可以很快就夾起小碟子裏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兒就有點困難了。

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幼兒是否還不夠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讓幼兒在吃飯的時候儘量的拋開湯匙進而使用筷子這樣會不會慢慢改進幼兒拿筷子的錯誤拿法呢?在實際生活中儘量讓幼兒實行這一措施。

課堂的氣氛還算穩定,幼兒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師身上,只是幼兒能不能正確的拿好筷子進餐這方面還需要大大的加強!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體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變化,懂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理解故事內容,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3、嘗試複述故事,理解反問句的真正含義。

活動準備

1、小花貓、小黃狗、小熊貓、大象、小老虎、小獅子、小松鼠等故事中角色的頭飾以及蒲扇等道具;教學課件。

2、教學CD《等車》。

活動過程

1、提問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提問:一隻大象在等車時沒有排隊,但後來小動物們都很感謝它,你們猜一猜這是怎麼回事呢?

(2)鼓勵幼兒自由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完整欣賞故事。

(1)教師生動的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2)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小動物們爲什麼感謝大象?大象是怎樣幫助小動物的?

3、邊講故事邊演示多媒體,幼兒再次完整欣賞故事,理解內容。提問:

(1)這一天天氣怎麼樣?你們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語言回答,並表演小動物熱得難受的樣子)

(2)大象沒有排隊上車,小動物們有什麼想法?(啓發幼兒從反問句“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誰有那麼大的力氣,能把大象拖開呢?”中找出答案)

(3)後來,大象幫助了小動物們,小動物又有什麼想法呢?爲什麼小動物要大象先上車?(啓發幼兒從反問句“可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推上車呢?”中找出答案)小結:故事中的大象是因爲要幫助小動物而插到隊伍中間,但平時生活中等車時要依次排隊,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

4、幼兒分組討論,跟講故事。

(1)教師提問:大象沒有上車,而是“離開車站,慢慢向池塘走去。”爲什麼?它接下來想幹什麼呢?

(2)幼兒分組討論後,請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教師肯定幼兒的不同想法,並請幼兒邊看多媒體課件邊跟隨講述故事。

附故事等車太陽像個大火球高高地掛在空中,天上沒有一朵雲,沒有一絲風。

這兒是一個沒有樹蔭也沒有涼棚的汽車站。小松樹和小花貓正在等車。他們一邊擦着汗水,一邊用芭蕉扇啪嗒地扇着,心裏想:要是能刮陣風就好了。

小黃狗和小熊貓也來等車了。火辣辣的太陽烤得他倆直喘氣。他倆心裏盼,要是能下陣雨就好了。

小老虎和小獅子也來等車了。他倆吃着冰棍,擡頭看看火紅的太陽,心裏想,要是烏雲能出來遮住太陽就好了。這時,一頭大象從池塘邊走來。嘿,大象也來等車了。

大象走到車站,看了看排隊的小夥伴,就往小松鼠前面一站。

“大象哥,請排隊乘車!”

“大象哥,乘車要排隊!”

大夥兒都嚷嚷着。大象好像故意沒聽見一樣,站在最前面,還故意挺了挺高高的身子。大夥兒很不高興,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誰有那麼大的力氣,能把大象拖開呢?

靜靜的,大家都在等車。忽然,小老虎和小獅子覺得太陽真的被烏雲擋住了,陰涼涼的。他倆擡頭一看,哈,不是烏雲,是大象的身體,象一座小山,把太陽遮住了。

“沙沙沙,沙沙沙”,咦,哪來的雨啊,淋在身上真舒服。小黃狗、小熊貓擡頭一看,喲,原來於是從大象哥哥的鼻子裏灑出來的。

——“呼呼呼,呼呼呼。”咦,哪兒來的風啊,吹到身上真涼快。小花貓,小松鼠擡頭一看,原來,風是大象哥哥用大耳朵扇出來的。

大夥兒看着大象,都樂了,他們覺得剛纔真不該對大象哥哥嚷嚷。

“嘟嘟”——汽車來了。大家讓大象先上。大象說:“我沒有排隊。你們先上吧!”大夥兒都不好意思。可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推上車呢?

夥伴們一個個都上了車,大象還是沒有上車。車門關了,他對車上的小夥伴們揚揚長鼻子,離開車站,慢慢向池塘走去。

車上的夥伴們這才明白大象哥哥的好意。他們伸出頭,揮手大喊:“大象哥哥,謝謝你!”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過程

1.參觀紙工藝品展覽,幫助幼兒初步了懈一些紙工藝品的名稱及其藝術特色。

(1)讓幼兒欣賞剪紙和撕紙部分,引導幼兒觀察,並啓發他們思考。

①引導幼兒觀察剪紙部分,提問:這是什麼?(窗花……)它是怎樣做出來的?(剪出來的) 這樣剪出來的工藝品叫做什麼?(剪紙) 你們覺得剪紙作品美在哪裏?(對稱、細緻等)②引導幼兒觀察撕紙部分,並就剪紙和撕紙的不同風格作一些比較。讓他們知道,剪紙比較細緻,撕紙比較粗獷;剪紙作品有的對稱,撕紙作品一般不對稱。

(2)帶幼兒參觀捲紙和摺紙部分,在向幼兒介紹名稱和製作方法之後,可給幼兒一些紙,讓幼兒嘗試着捲一捲或折一折。引導幼兒欣賞展品的精美之處。

(3)引導幼兒說出看到過的各種紙工藝品。

你還在別的地方看到過哪些紙工藝品呢?

(4)教師。

這些用紙做出來的非常漂亮的工藝品,叫做紙工藝品。紙工藝品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做各種紙工藝品還能使人心靈手巧。

2、幼兒嘗試製作紙工藝品開展剪紙、撕紙、捲紙、摺紙等活動,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製作技能。

活動延伸把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引導幼兒交流欣賞。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瞭解常見的家鄉土特產,嘗試給特產分類。

2、知道家鄉物產很豐富,產生做山東人的自豪感。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瞭解家鄉的特產。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帶幼兒參觀市場和超市,增強感性記憶。

2、家長協助收集山東各種特產的實物及圖片。

3、中國地圖一幅。

活動過程

1、分享幼兒收集的特產食物,瞭解各種特產的名稱。

(1)幼兒拿着自己的記錄的調查表,相互交流自己的參觀收穫。

(2)請幼兒將收集的特產擺放在活動室內,仔細觀察特產的外形特徵,說說特產的名字,自己在哪裏收集到的?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2、嘗試對特產進行分類記錄。

請幼兒有序地將特產分類擺放,並相互討論特產分類依據,如:水果、蔬菜、糧食等。

3、說說自己喜歡哪種特產,爲什麼?請幼兒品嚐,欣賞土特產,初步感受特產的不同,知道特產是某種物品在某個特定區生長或製作的。

4、欣賞兒歌《誇家鄉》,進一步瞭解各地特產。

5、結合本地地方特產,可引導幼兒改編詩歌內容。

6、活動延伸

請幼兒觀察中國地圖,尋找家鄉山東省的地理位置,並請幼兒相互交流。

活動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開放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尋找和介紹家鄉的特產、讚美家鄉的特產、推銷家鄉的特產等活動,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有關的特產知識,充分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鄉的美麗與富饒。

在課前佈置作業時,強調了收集資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處理材料的能力,以提高合作、交流、探索的能力和效率。對家鄉的滿腔熱愛之情通過走近家鄉特產後,抒發自己的感受來體現,真正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的山最青,家鄉的水最甜,家鄉的人最親”。激起熱愛家鄉的豪情,把愛家鄉落實到行(]動上。

總之,本節課我努力挖掘學生資源,家鄉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知識,整合教材。讓學生在角色演繹中、親身體驗中,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愛家鄉、愛家鄉人民的思想情感。爲生活在這樣的地方,而驕傲、自豪之情。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