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貪婪最複雜的生物了,就連我們本身也都不否認自己的本性,人的劣根性深植於內心最深處,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1

第一,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係等的認識,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體態、性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着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以及,在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驗過程中,我們是否有目的、自覺的調節和控制我們的行爲和想法。我們要善於剖析自我,深刻認識自我,更好地認識外在形象和內在自我。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第二,通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我們都知道“旁觀者清”、“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向他人瞭解自己。我們要虛心聽取他人的評價,同時又要客觀、冷靜地分析他人的評價,以便我們從多角度來認識自己。

第三,通過社會比較認識自己。自我觀察和他人評價難免會有各自的主觀投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社會比較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現在的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未來進行縱向比較,與同齡人或者有類似條件的人進行橫向比較,通過更全面的縱橫社會比較來正確認識自己。

第四,通過社會實踐認識自己。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根據各種活動過程與結果來認識自己。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通過組織開展活動來分析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通過讀書活動,發現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時的查漏補缺等等。通過具體的活動分析自己的表現及成果,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

第五,通過反思總結認識自己。我們發現在以上四個步驟中,我們都是在發現和認識自己,很多人也的確是那麼做的.,但是還是不太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還需要經常反思和總結自己。多寫日記多記錄自己,及時歸納和善於總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更好地把握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2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應該怎樣認清自己,使自己不再這個遍地是戾氣的社會中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呢?

一個人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纔是最聰明、最可貴的品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纔算聰明。知,就是能夠自己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子認爲,一個人能夠認識他人,是智慧的表現;而能夠認識自己,纔是真正的聰明。

認清自我在這個社會的地位,人就怕的就是攀比,現在太多的人爲了攀比消費了自己所不能承受金錢,然後借錢,用各種網貸app貸款消費,慢慢的在這種消費的快感中迷失了自己,連累家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第2張

我們每個人對社會的認知,隨着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其結論也不同。不經過摔打、磨礪,不會成熟,刻意去摔打、磨礪自己不如干好自己的專業,增長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抗打擊能力,這樣遇見緊急的事情也不至於手忙腳亂。

當一個人越是在炫耀什麼的時候,那恰恰說明他缺少什麼,也許是童年的不幸,社會的不公平,人際交往的不順利這些都會是我們對自己產生自我的懷疑,讓我們認不清楚自己,當今社會我們要沉下心來思考一下,我們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爲誰而活着?爲我們父母,孩子,還是自己?

但我們應該怎樣認清自己呢?首先我們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接納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它本身常有情感態度, 伴有自我評價的感情, 即對自己是好感還是惡感, 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這取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是排斥還是接納.要正確認識自己必須對自己採取接納的態度.也就是說, 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瞭解、正確地認識, 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 不能欺騙自己、排斥自己、拒絕自己, 更不能煩恨自己.孔子曰: ‘君子坦蕩蕩, 小人常慼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 就是君子熊自我悅納, 心情開朗, 而小人則不能接納自己, 故常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乃至自毀.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 與客觀環境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雖有生理缺陷, 但很樂觀;有些人五官端正, 相貌堂堂, 但卻不喜歡自己;有些人並不富裕, 卻知足常樂;有些人有錢有勢, 卻並不深感快意.

當今社會,我們應認清自己,活在當下,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3

人很複雜,不是思想複雜,而是“人”本身很複雜。

思想的複雜,是可以理解的複雜。一個人可以有着很複雜、很嚴謹、很高深的思想,但如果你認真理解,總是能弄明白的。

人本身,卻是一種未知的複雜,我們雖然瞭解自己,但也只是瞭解自己的一部分,依然有一部分是“不瞭解”的。

爲了活的不那麼糊塗,所以我們需要“認識自己”。

人有很多動機,有吃飯的動機、玩樂的動機、休息的動機、做事的動機。

其中,有一個動機非常重要,關係到你想要做什麼、想要去哪裏,我稱之爲“人生動機”,也可以說是“最終目的”。

如果你是學生,你正在上學,那麼你爲何而上學?

如果你是上班族,你正在上班,那麼你爲何而上班?

根據上面的問題,我們能得到一些答案:上學,目的是高考、上大學;上班,目的是掙錢。

這還沒有結束,高考上大學並不是最終目的,掙錢也不是最終目的。

所以還要繼續問。

爲何而上大學?爲何而掙錢?

常見的回答:上大學是爲了有一個更好的工作、得到一個更好的出路;掙錢是爲了養家、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

對於前者,我們還能繼續問: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出路,然後呢?

然後就是:掙更多的錢。

於是這些問題最終導向了同一個答案:掙錢是爲了養家、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

到這裏就結束了。

這裏不需要問“爲什麼要養家、爲什麼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養家是爲了活着,讓孩子活的更好,也是父母的期望。

不過,這裏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我把上面的內容串起來給大家看一下:

上學是爲了上大學、上大學是爲了工作、工作是爲了掙錢、掙錢是爲了養家。

你有沒有發現問題呢?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第3張

從小就上學,爲了將來能夠“更好的養家”。

這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在整個流程中,個人沒有其他目的、沒有其他動機、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個人只是爲了將來養家,而度過了十多年的學習生涯。

如果是在以前的苦日子裏,這種事其實沒什麼,因爲大家活着都很盡力了,能通過學習提高生活水平,就夠了。

但在如今條件下,生活沒有以前那麼吃力,每天至少有一段空閒時間可以把握,甚至會有很多空閒時間可以把握。

時間變多了,人就需要“精神追求”,需要尋找“意義”。如果找不到,人就會空虛。

如果我們想要消除一定量的空虛,就需要尋找“能產生意義的事”,想找到這種事,就需要認識自己。

顯然,爲了將來能掙更多錢而上學,這隻能滿足大家的生存需求,但不能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

所以,我們需要問自己:我除了上學、除了掙錢外,還有沒有其他想要做的事?

有人可能說:他想賺大錢,因爲他虛榮、想炫耀,想從中獲得優越感和其他感覺。

虛榮、炫耀,這其實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假如這個人一時間賺到了一百萬,他買了一輛豪車,那叫虛榮和炫耀。

但是,在虛榮和炫耀結束之後,還能剩下什麼?

確實,虛榮會給人一種滿足感,但滿足感結束之後,會產生更大的空虛感。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揚眉吐氣之後,在那一刻,他很滿足。但在那一刻之後,剩下的就是更大的空虛——接下來要幹什麼?

所以虛榮和炫耀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行爲,而在於:這些行爲不能解決根源問題,只是飲鴆止渴。

注意:想要徹底驅除空虛,那是不可能的,人總會遇到空虛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能儘可能的減少空虛。

炫耀等行爲,會短時間滿足空虛感,但事後會產生更大的空虛與空洞,所以我不建議大家這樣做。

或許,只有“充實感”纔會減少人的空虛,而不會引起反彈。

充實感來自於哪裏呢?來自於“行爲產生的意義”。

什麼樣的行爲能產生意義?這取決於“你有什麼樣的動機”。

我在前面說過,你在上學、你在上班,你的目標是掙錢養家。在這目標之外,你有沒有其他的目標?

你還有沒有其他想要做的事?有沒有能一直做個三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事?

你需要明白的是:人生很長,而學生之路不長。工作之路很長,但人生不只是爲了工作。

以工作來掙錢,這可以是你一生中的任務之一,但不應該是你一生的全部。

你還應該考慮:這漫長一生,我想做什麼?以現在的條件,我能做“我想做的事”嗎?如果不能,我怎樣才能做到?

注意!

你在這漫長一生想做什麼,不是一兩天就能得出結論的事。當然,如果你早有打算,也可以很快得出結論。

我想說的是:你需要認識自己的動機,你需要知道自己處於什麼狀態。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第4張

如果你沒想這麼多,你處於“沒有長遠打算”的狀態。

如果你已經考慮過了,現在還沒得出結論,你處於“正在做打算”的狀態。

如果你有自己的明確目標,知道自己將來的長遠打算,你處於“有清晰目標”的狀態。

我們認識自己,不需要馬上把一切都認清。我們的第一步很簡單:先確認自己處於什麼狀態。

如果你沒有長遠打算,沒想過那麼多。沒關係,你現在已經想了,你已經處於“正在做打算”的狀態了,這就是一種進步、一種改變。

如果你隱約有一些打算,但還沒有很清晰的思路,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一些啓發。

開始思考自己的狀態,就是認識自己的開端。

認識自己,有一個最大的困難:意義感。

意義感只能自己尋找,不能從別處賦予,動機必須源自內心深處,才能找到長久可做的事。

所以我只能寫一些內容,來告訴大家“是怎麼回事”,但沒辦法讓你知道“你的意義感在哪裏”。

那是你自己才能找到的東西。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