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春節歷史悠久,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下面來看看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1

春節象徵意義

1、團圓

不知何時起,人們已經不再像先前那般對春節另眼相看了。至於其中的原因人們早已說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個人而言,或許還不至於不把春節放在心裏,因爲就着這樣的節日可以圖個全家團圓,共敘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樂酸甜,證明家庭仍然是現在的社會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組成單元。

2、聯誼

在國人的心目中,在我國五大傳統節日中沒有哪一個比春節更讓人看重的了。春節裏除了自己家人團圓之外,走走親戚串串鄰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這樣不僅使人們在交流相互信息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彼此間的其他相互的盲點,也讓人們的之間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拉近,和諧了家人也和諧了朋友更和諧了社會,和樂融融。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春節的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爲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2

中國傳統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春節代表的是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美好祝願,人們都在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表達和釋放情感時候、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的精神支撐。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第2張

其中的文化內涵

1、閤家團圓,國泰民安。

每逢春節,不管是風和日麗的暖冬,還是大雪漫天的寒冬,人們總要從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親人們團聚,一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爲的就是要享受那份家庭的溫暖和親情,不論是北方吃餃子,還是南方吃年糕,其內涵追求的都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盼望的都是國家強盛,民富國強。

2、孝老愛親,尊老敬賢。

春節期間,“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成了一切活動的主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祝長輩們健康長壽,長輩要向孫輩寄於希望,併發給壓歲錢,小朋友們就是在這些活動中受到了孝道的教育和愛心的洗禮,而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無疆,善行天下的社會風尚也得到了發揚光大。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3

春節習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人們早早起牀,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爲“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這天也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在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一般爲各地特產,主人則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在茶中加兩個青橄欖一起沖泡),此茶初嘗略苦,而回味甘美,意爲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正月初三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孃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孃家”。

一些北方地區將初三稱之爲“掃帚日”。因爲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裏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爲這一天裏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也有一些地區認爲這天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着這一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正月初四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將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在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部沿海地區。一次,莆田人在過年三十時候,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倖存的人們跑進了山裏。後來倭寇被打退了,人們也從山裏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親人。所以在莆田,初二是嚴禁去別人家裏拜年串門,因爲在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在治喪。等過了初三,大夥都覺得年三十沒過好年,應該再過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的更隆重。於是,這個習俗就被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在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春節的含義與象徵 第3張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稱爲“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北京地區,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也是店鋪開張的日子。舊時,老闆和店員們會在這一天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之意;門板也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還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一些地區會吃用七種菜做成的“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裏,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昇。

正月初八

相傳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這天也是衆星下界之日,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爲順星,也稱“祭星”、“接星”。長輩還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爲“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着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正月初九

民間認爲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裏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

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爲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正月初十

相傳,正月初十是石頭節,爲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並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還有的地方流行擡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裏,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擡着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着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傳在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爲弱女子的保護神,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

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爲“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準備慶祝元宵節。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放花燈、舞獅子、踩高蹺、猜謎語,還要吃元宵、湯圓。

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着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着別人的燈籠着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