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清明,從最初的清明節氣到如今的清明節,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嬗變,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下面分享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1

清明節的意義

1、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2、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3、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4、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凝聚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精神營養,寄寓着炎黃子孫美好而深沉的.生命情愫,孳乳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家園。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之境。正是在這一充滿生機的時空境域中,中國先民們體驗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與滋養生命的深邃力量,發出了深沉的生命吟詠。

這其中,既有追念親人亡靈、招歸逝者遊魂的沉沉哀思,亦有登樓遠眺春光景、欲乘鶴飛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憬;既有傷春懷抱、吹奏一曲離歌的苦澀愁緒,又有相將踏青去、陶陶盡醉綠野的恬愉歡欣。很明顯的,這是一種複雜、本真的生命情懷的詩意激盪。

因而,節日的主調乃是迴歸自然,自由地展現生命的本然情趣,是人們在與大自然的全面、深切而內在的關聯過程中,自發地生成出來的一種活潑而溫婉的生命和諧精神,其正如清明時“乍暖還輕冷”的天氣一般,活躍而不失節度,熱情而不失冷靜。

那麼,人們這樣一種本真而高潔的精神情趣,只是在清明節日裏的曇花一現嗎?非也!事實上,這種精神或智慧更爲集中、深刻而普遍的思想與文化表達,乃蘊涵於我們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之中。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道教對於清明節的文化賦型和精神塑造作用是極具本源性和創造性的。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2

一、清明節是唯一的節氣與節日重合的節日

代表傳統農耕文化產物的"二十四節氣",清明屬其中之一,列爲春季第五個節氣,在"春分"之後,寓意爲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還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等一系列反映農耕文明的農諺流傳。

且因這一天,從天文角度而言,太陽剛好到達黃金15度,正是萬物復甦氣清景明的時候,大地顯得一片生機盎然。《曆書》中記載謂之"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清明"之說便由此而來,源起於周朝,有着2500多年的歷史。

由此,清明原本作爲一個古老的農事性節令,反映節令氣候最爲明顯。這在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中就精準道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第2張
  

二、清明節融合上巳節的文化內涵

又由於"清明"處在郊遊踏青的最好時節,時間正好與農曆"三月三"上巳節相吻合,所以,清明節又有"三月節"的說法。

作爲上古時期全民性的歡快節日,"上巳節"是民間最爲喜愛的日子,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之爲"上巳袱禊"。風雅人士則雅集宴飲,謂"曲水流觴"。這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有記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有體現。

"上巳節"被清明覆蓋以後,其主題活動也拓展外延爲踏青遊玩,成爲全民放飛自我親近大自然的重要體現。

於是,這一天,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插柳等等娛樂遊戲活動便沿襲至今。唐代大詩人王維在詩中就明確提及"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飲食方面也更加反映出來,除了南北方均有的"吃饊子"外,江南地區的"吃青糰子"、打清明粑,淮揚的"吃茶葉蛋"以及"清明螺,抵只鵝"等等習俗亦是彰顯食令特色。

三、清明節融合寒食節的文化內涵

清明祭祖,原本起源於上古時期帝王的"春祭"活動,不過,那時還沒有真正形成"清明節"。清明節"祭祖"文化,追根溯源還得從春秋時期的晉獻公時代說起。

因晉獻公專寵妃子驪姬,驪姬一心想着自己的兒子奚齊上位,先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逼得晉公子重耳不得不逃亡晉國避難。

重耳於公元前656年離開晉國都城絳,先後輾轉8個諸侯國曆時19年。有一次在逃亡途中又飢又餓,險些昏迷過去。幸得身邊有個叫介子推的隨從,割了大腿肉煮成一碗肉湯送給重耳喝才脫離險地。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當上皇帝,這就是有名的晉文公,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爲感謝介子推的相救之恩,打算重重封賞介子推。哪知,介子推執意不受,在清明時節悄然背上老母去了綿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介山。

晉文公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想逼介子推出來,結果介子推寧願母子倆被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只在介子推被燒死的柳樹下發現了一個山洞,洞中留下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一封血涓。晉文公立時內愧不已,痛感於介子推的用心與忠義,便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爲寒食節,放假4天,要求舉國上下不許生火只吃涼食,以此紀念和緬懷介子推。

由於寒食節這天與清明節氣時間最爲接近,後來便漸漸合二爲一。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就明令"寒食上墓",到唐代宗大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77年,唐代宗正式詔令天下,"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

清明節遂又接盤了寒食節的全部文化內涵,賦予了禁火與掃墓等等主導課題。尤其是清明掃墓還成爲心向祖國教育後代的一大特色活動。這一天,在追思先人的同時,去陵園憑弔,緬懷革命先烈,或在網上寄託哀思,亦是傳統文化帶來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與希望。

四、後記

正是清明節有着慎終追遠敬畏生命和感受春天生意盎然可以吐故納新等等重要寓意,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此,稱之爲祭祖節、踏青節,又覆蓋上巳、寒食,又唯一與二十四節氣相重疊的清明節,哀意與喜樂並存,成爲最富有特色的複合型節日。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