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寫作能力是需要通過模仿來培養的,在書籍的世界中徜徉,書籍是狂亂世界的避風港,讀後感裏包含的是一個人的感觸,下面小編就帶你來了解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1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爲”,“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爲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纔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爲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這一段作爲《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認爲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爲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爲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爲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爲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爲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爲。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2張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爲,以自然無爲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爲老在《道德經》第七篇裏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3張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啓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2

國學大師曾言:墨子代表真實,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誠,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三駕馬車。一個人要在大地上承擔責任;一個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個人要像聖賢那樣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個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樣去舉重若輕,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萬物自然,這就是神於天,聖於地,這就是中國人最理想的人格狀態。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神話裏的太上老君。據說孔子和老子曾就“仁義之治”和“無爲之治”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老子和孔子論道的場面幾乎都是老子佔上風。

道和德

傳說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鬚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計劃、有根據的,它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 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爲人處世的方法。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爲行爲,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水和道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4張

書中關於水的論述堪稱經典,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上善若水,認爲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爲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爲其微,不爲其著;處衆之後,卻常德衆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淨無爲而又無所不爲。“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世人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像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爲而無所不爲,不爭而無所不得。處衆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爲大道的高僧纔會被人們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卻不能用刀劍劈開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爲道是“無”。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纔會更平坦,我們的爲人處世纔會更圓滑。

規律和無爲

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這樣闡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無爲則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主要講的是人之道,無爲貫穿始終。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5張

此書可謂曠世奇書,字字珠璣,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人望“道”興嘆。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它表現爲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現爲“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爲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爲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爲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着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爲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爲《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6張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爲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纔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爲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爲,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着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道德經讀後感1500字精選 第7張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爲定命論,爲害頗大。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