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

來源:時尚冬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書籍是人類文明的饋贈,閱讀過的書籍是一個人的成長史,閱讀的世界是寧靜的,文字的表達是人類文明的一顆明珠,下面是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的範文。

孟子讀後感1000字1

讀大學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爲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也許就是因爲這特別的機緣,我一直特別喜歡《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喜歡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勢。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爲善辯。我常常慨嘆,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經驗的律師去質問對方律師的委託人時,只要求回答“yes ”or “no ”,從而讓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牽着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着鼻子走,從而成功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後以賑災救民爲例,申說自己治國勝於“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於是他以“王好戰,請以戰喻”巧妙地將話題轉到有利於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明白並承認,自己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爲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揮,巧妙把音樂話題轉爲政治話題,從而激發了齊王的興趣,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並沒有就此闡發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衆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容易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人樂樂不如與多數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於是他滔滔不絕地“爲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一天下。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 第2張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張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藉着他的口才說服了齊宣王,成功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後人要尊他爲“亞聖”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結果上:齊宣王傾心於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即位後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後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採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我還想到我們這些從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們雖然不一定有孟子那麼敏捷的思維,那麼雄辯的口才,但面對學生,我們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許學生所持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反,但我們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說服他們,可是我們過後往往會發現,學生表態挺好的,過後落實在行動中卻效果不佳,有時甚至收效甚微,我們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尷尬”嗎?

當然,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是孩子,註定他們就會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這不也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和家長來反思嗎?如何用一種最有效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去選擇,而不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去規定、去限制。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纔會是卓有成效,我們才能解決這口才的尷尬問題。

孟子讀後感1000字2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纔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聖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去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是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也能爲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長出了一個錛俿 角癇,於是他隱居與樹林裏,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爲徒,三年後,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裏,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令老師後,回家興學育才,憑藉着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孟子讀後感1000字大全 第3張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着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爲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確性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櫃爲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琻銡玗 一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有因爲他學識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後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裏基礎的知識 ,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衖 ,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他覺得在怎麼,也得綠葉歸根,於是,在衆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35 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着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出殯這天,雪更大,風更狂,連天地山川都爲一顆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感到孟子的家鄉,披麻戴孝,在風雪的呼嘯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實,就算是聖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爲,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動勳遠大於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真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 老師” 。

孟子讀後感1000字3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爲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於求成而顯得過於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纔不致於過於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於過於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命時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捨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芸芸衆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麼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衝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佔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生工作佔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