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禪理故事

禪理故事

來源:時尚冬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禪理故事1

自立法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禪理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寬的禪師,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個人居住在那兒修苦行。

在一個中秋佳節的夜晚,雲高月朗,月兒似潔白的玉盤懸掛在天空。良寬禪師被溫柔的月光吸引了,於是獨自漫步到山中賞月。就在這時,有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茅蓬。這小偷對他已經窺視很久了,只是沒有下手的機會。這天他發現禪師離開了,認爲是個好機會,便立即闖入茅蓬行竊。誰知進屋一看,裏面空空的,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因爲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麼會有讓小偷看得上眼的東西呢?小偷自認倒黴,於是空着手跑了出來。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寬禪師回來了,小偷與寬禪師碰了面。良寬禪師早已知道他的來意,什麼也沒說,只是對他笑笑。這時已經夜深,一陣山風吹來,使人感到有幾分寒意,良寬禪師見他衣衫單薄,唯恐着涼,於是將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來,披到他的身上,並很溫和地對他說:“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臨我的地方,我沒有什麼東西給你,就把這件袈裟送給你吧!” 小偷接過袈裟,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只想趕緊離開這個地方。良寬禪師望着他的背影,仰頭看着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語地說道:“啊!如果我能夠把這光明美麗的月亮也送給他,那該多好啊!” 小偷聽到了這句話,心中爲之一震,也就是因爲這一句話,開啓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寬禪師的開示。

第二天早上,良寬禪師走出茅蓬門外,看見他的袈裟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那兒。這個小偷從此革面洗心,不再幹偷盜的事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本具了無限光明,只是被過多的私慾所障蔽,人性變得渾濁起來,因此也就有了對物質的佔有與掠奪,有了爭鬥和盜竊。良寬禪師用寬容的.態度和施捨的行爲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語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顯效果。

禪理故事2

一天晚上,七裏禪師正誦經時,一個強盜破門而入,手持尖刀威脅七裏說:“快拿錢出來,否則就要你的命!”

七裏望着眼前年輕的強盜,平靜地說:“請不要打擾我誦經。錢在對面桌子的抽屜裏,你自己去拿。”說完繼續誦經。

待他把經誦完後,又叮囑說:“年輕人,不要把錢拿光了,明天我還要交一些稅款。”

這個強盜依言在抽屜裏留下了一點錢,拿起大部分錢正準備離開,七裏和尚交待說:“年輕人,收人家的禮物應該說聲謝謝。”

那個強盜向他致謝後走了。

數天後強盜被捕,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交待自己所搶劫過的人家,其中包括七裏在內。

當七裏被叫來時,他說:“這個年輕人不是強盜,至少據我所知,確是如此。錢是我給他的,他已謝過我了。”

這個強盜最終被判刑,在獄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過。

刑滿釋放後,他立即前來叩見七裏禪師,請求收他爲徒

禪理故事3

唐朝時有一位崇信法師,他的師父是道悟禪師。

他在禪師身邊待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

他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師父並沒有給他指示禪機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師父說道:“我來到這裏之後,你還沒有指示我禪修心要。”

師父卻說:“從你來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問:“你是怎麼指示的?”

師父說:“你端茶來,我就喝;你端飯來,我就吃;你向我磕頭,我就低頭領受。哪一樣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聽了師父的開導,低下頭,很長時間都不說話。

師父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你如果當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會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間,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進一步請教師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師父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逍遙自在地過日子,隨緣隨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並沒有其他的高妙之處)”

禪理故事4

古剎裏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去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我新來乍到,先幹些什麼呢?請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和熟悉一下寺裏的衆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寺裏的衆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去幹些什麼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說:“肯定還有遺漏,接着去了解、去認識吧。”

三天過後,小和尚再次來見方丈,滿有把握地說:“寺裏的所有僧侶我都認識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勢利導地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着、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着。

在陽光裏、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尋思着。

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裏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方丈……

禪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親也最疏;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人這一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所以古希臘的作者在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門上留下了這樣的警訓:“人啊,認識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認識自己,結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爲什麼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麼意義。

如果活了一輩子,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應該去幹些什麼都沒搞清楚,又何談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認識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義

很多人活得夠用心、夠努力、夠忙碌、夠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因爲他們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棄。

人們總是喜歡去關注別人,卻忘了花點兒時間去審視自己,於是便有了諸多煩惱。其實人這一生應付自己就夠頭疼的了,何苦再把別人的煩惱加諸於自己身上呢?

要開心每一天,我們就需要更多的“覺悟”。如何去做呢?借一雙佛眼,看清自己,認識自己。

活着,只要能對自己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實,活得從容,活得快樂。

禪理故事5

禪一樣講究成佛,因爲佛是一種真諦,是大徹大悟後的心境。很多和尚爲了這可能會花上數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們並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種心境,不可妄求,否則只會越修離佛越遠。

青年時候的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還有一個得道的師父懷讓。

那時,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裏參禪。佛堂前的花兒開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沒注意到;甚至連木魚聲,他都聽得快沒有感覺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裏。

這些都被師父懷讓看在眼裏,過了很久,懷讓準備開導他了。

懷讓問馬祖:“你整天在這裏坐禪,到底想要得到什麼呢?”

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乾脆利落,不帶任何遲疑。

懷讓不聲不響,從牆邊拿起一塊磚頭,在馬祖附近的石頭上就磨了起來。

起初,馬祖沒有注意到。當他注意到了時,完全被老師的行爲吸引了。

馬祖不解地問:“師父,您磨磚頭作什麼呀?”

懷讓若無其事地說:“我磨磚頭作鏡子啊。”

“磨磚也能作鏡子?怎麼可能呢?”

懷讓卻並不驚奇,仍然語調平緩。他說:“磨磚頭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馬祖就問道;“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這道理就好比人們駕牛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還是打牛?”看到馬祖無法回答。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要成佛?如果學坐禪,彈並不在於坐臥。如果要成佛,佛無定形。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也不應該有取合。你執着於坐禪,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禪悟:

禪要不執着、禪無定法。無論是參禪,還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體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樣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禪師的一大追求,只是禪家的佛已經沒有神聖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觸的,他就在你開悟的瞬間。

時尚動態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視電影
音樂資訊
開心樂園